思考-快與慢
1. 前言
你所見就是事實的全部。當你正在奮力推一輛方輪車時,多半你只會認為天下之車都在用方輪。
2. 二個系統
系統1:快速、自動、潛意識、用於日常決策和易出錯。
系統2:慢速、耗費精力、有意識、用於複雜決策和可靠。
任何需要系統2的活動都需要自控力,而自控會帶來痛苦,但自控是成功的關鍵因素。科學家發現在兒時自控力在前20%的成人在犯罪率、單親養子、年收入、毒品依賴、健康狀況上都遠遠優於兒時自控力在後20%的成人。
3. 啟動效應
我們的想法可以影響我們的行動,不管這種想法是有意識的或是無意識的。英國一所大學的辦公室提供了一些點心、零食和奶粉由員工自願付費、自願享用,有好事之人在價格單上方貼了一個小標籤:或是一簇花朵或是一雙眼睛,發現不同的標籤收到的金額也會不同。無意之中,我們自己的行為受到了這個小標籤的極大影響。
4. 認知舒適
(1) 5台機器用了5分鐘生產出5個零件,那麼100台機器用多長時間才能生產出100個零件?
- 100 分鐘
- 5 分鐘
(2) 在一個湖中,有一簇睡蓮,每天這簇睡蓮的大小都增大一倍。如果48天之後睡蓮覆蓋了整個湖面,那麼它花了多長時間覆蓋了半個湖面?
- 24 天
- 47 天
每天我們都不願費力,每天我們都要舒適,每天我們都傾向於憑直覺來作反應,每天我們都在做快思考,所以我們會選擇「100分鐘」,我們會選擇「24天」。當我們稍稍花費一點精力,當我們的思考稍稍慢一點,那麼我們一定不會出錯。
5. 因果關係
在擁擠的紐約街道上享受了一天的美麗風光之後,珍妮發現自己的錢包不見了。
如果用不超過5個字來回顧這個故事,那麼最可能出現的單詞是什麼呢?失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無意之中都在尋找因果,當我們發現因果之時,我們就會安心;當我們找不到因果之時,我們就會不安。我們每天都在構造一個有因果的故事,即使這個故事其實需要的是統計推理而不是因果推理。
6. 光環效應
如何評價小李和小張:
- 小李: 聰明、勤奮、衝動、挑剔、固執、嫉妒
- 小張: 嫉妒、固執、挑剔、衝動、勤奮、聰明
通常人們會更喜歡小李,因為人們更看重的是第一印象,這就是光環效應。但在實際生活之中,我們觀察到的一個人的特點往往具有一定的隨機性,那麼光環效應實際上是我們的認知誤區。
為了避免光環效應的認知誤區,人們就發明了名義組決策方法和360度評價體系。為了避免首先發言之人對其他人的影響,名義組決策方法要求每個人首先把自己的想法寫出。為了避免一個人對他人的觀察誤差,360度評價體系要求所有相關人都對一個人進行評價。
7. 替代(回答較容易的問題)
當我們不能很快想出滿意的答案時,系統1就會立即找到一個相關的並且簡單的問題並回答它。
小孫4歲時就能流利地閱讀小說。那麼與小孫的閱讀能力相匹配的211大學畢業生的畢業成績如何?
如果小孫的閱讀能力的位置與211大學畢業生的畢業成績的位置完全對等,那麼這個問題就簡化為:小孫的閱讀能力在同齡中的百分比是多少?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答案。
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最右邊的人最大,最左邊的人最小。因為我們都是以3D視角來看這個世界,所以我們很自然就會以3D視角來進行判斷。但我們的要求是「就圖上而言」,我們的要求其實是以2D來進行比較。
一個幸福問卷有二道題目,當「最近幾年你幸福程度如何」排在「你與你的家人發生過多少次爭吵」之前時,「你與你的家人發生過多少次爭吵」的答案對「最近幾年你幸福程度如何」的回答沒有任何影響。當「最近幾年你幸福程度如何」排在「你與你的家人發生過多少次爭吵」之後時,「你與你的家人發生過多少次爭吵」的答案對「最近幾年你幸福程度如何」的回答產生巨大影響:「最近幾年你幸福程度如何」這個問題很複雜,還是回答「自己當前心情如何」吧!
- 最近幾年你幸福程度如何?
- 你與你的家人發生過多少次爭吵?
8. 小數定律
在一個密封的抽獎箱中有100個紅球和100個白球,小明抽出2個球,小剛抽出4個球,請問你期望的小明和小剛抽出紅球的個數各是多少?
幾乎所有的人都期望小明抽出1個紅球,小剛抽出2個紅球。
但小明抽出了2個紅球,小剛抽出了4個紅球。我們如何來解釋這個結果?小剛抽出全紅和小明抽出全紅的機率有什麼區別?
我們不期望從隨機過程的結果中看到規則,但我們檢測到規則時,我們就很輕易地拒絕承認這個過程是一個真正的隨機過程。隨機過程總是產生很多有規則的序列,以致於我們常常說這些隨機過程其實並不隨機。我們常常想通過因果關係來解釋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發生的很多事情實際上只能通過統計進行解釋。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一個隨機世界。大採樣的準確率高過小採樣,小採樣比大採樣更常產生異常的結果。
一個大型銀行櫃檯員工(2千人)的出錯率為6%。 如何設定以下三個團隊的年出錯率目標?
- 團隊1有20名櫃檯員工
- 團隊2有10名櫃檯員工
- 團隊3有5名櫃檯員工
9. 錨定效應
有兩組人進行了紅杉樹高度的知識競猜,他們看到的問題有稍微的不同,這對他們的結果會有什麼影響嗎?
- 紅杉樹的最高高度是大於還是小於365米?你認為紅杉樹的最高有多高?
- 紅杉樹的最高高度是大於還是小於54米?你認為紅杉樹的最高有多高?
看到第一組問題的小組猜測的平均高度是257米,看到第二組問題的小組猜測的平均高度是85米。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我們當前的評測數值一般會接近最近考慮過的一個數字,這就是錨定效應。
10. 可用性法則
我們對概率的判定通常決定於相關的場景是否立即從大腦中獲得。
中風死亡與車禍死亡在人群之中佔據的比率哪個較大?
疾病死亡與車禍死亡在人群之中佔據的比率哪個較大?
新聞天天都在播報車禍死亡,我們經常見到車禍,但我們很少在新聞之中看到中風死亡和疾病死亡,我們也不會經常見到中風死亡和疾病死亡,所以我們會誤認為車禍死亡在人群之中佔據的比率較大。
11. 代表性法則
小張在高三時心理學家對他進行了心理測試(心理測試通常不那麼可靠),下面是這個心理學家得出的性格概況:
智商高,但缺乏真正的創造性。對秩序和清晰有很高要求,希望處於一個整潔的系統之中,在這個系統之中每一個細節都在它應該的位置上。寫作枯燥呆板,偶爾因為雙關語的使用和科幻類的想像而生動活潑。具有強烈的驅動力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對他人缺少感知和同情,不享受與他人的溝通。雖然以自我為中心,但具有強烈的是非觀。
現在請根據描述是否與對應專業的典型人物的相似度來猜測小張的專業:1表示最有可能,9表示最不可能。
- 商業管理
- 工程師
- 人文教育
- 法律
- 醫學
- 圖書館學
- 物理和生命科學
- 社會科學和社會服務
當我們關注於一個特例是否與典型是否具有相似度時,我們往往忽略了統計的基礎概率。在大學專業之中,社會科學和人文教育佔據了較大比例,但很少人會認為小張最有可能的專業是社會科學和人文教育。
12. 結合謬誤
小李31歲,未婚,單身,坦率,機靈,她的專業是哲學。在學校時,她非常關注歧視問題和社會公正問題,而且參加過反核遊行。
下面兩個哪個的可能性較大?
- 小李是銀行櫃檯員工
- 小李是銀行櫃檯員工而且熱衷於女權運動。
如果你如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的選擇會是(2),但(1)包含了(2),所以實際上(1)的可能性應該更大。
結合謬誤就是兩個結果結合起來的可能性大於其中一個結果的可能性。
13. 基礎概率法則
一輛計程車在晚上惹事逃逸。在這個城市有二家計程車公司,藍色計程車公司和綠色計程車公司。
- 85%的計程車屬於藍色計程車,15%的計程車屬於綠色計程車。
- 一個目擊者指出惹事的計程車是藍色計程車。法庭對證人在當晚的情況進行可靠性調查,結論是:證人正確的機率是80%,錯誤的機率是20%。
請問,藍色計程車惹事的可能性有多大?80%?85%?
實際上只有41%。
14. 公式的力量
幾乎在所有的場景之下,公式的準確度都不低於專家的準確度。當預測性較差時,預測的不一致性對預測的有效性是致命的打擊。
在阿普加方法之前,每個醫生都有不同的新生兒健康的判斷方法,每個醫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都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判斷方法,導致的結果就是準確度不高、準確度不穩定。阿普加方法使所有的醫生都採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新生兒健康判斷,這個公式大大降低了準確度的不穩定,提高了準確度。
公司選拔新員工時都有自己的標準,但大多時這完全依賴於面試官自己的水平,因為沒有一個顯性的公式來綜合所有分項,所以面試官最終得到的就是一個總體印象分,所以面試官很可能會抓住某一亮點、放大某一亮點,甚至因此而提高其它分項的得分,從而改變整個招聘結論。最好的方式是:
- 選擇幾個測評點,
- 對每個測試點分別打分,而且完成一個打分之後再進入下一項。
- 最後計算平均分。
15. 盲目自信
「你是一名好司機嗎?」面對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會立即回答「當然是」。如果此時我們追加一個問題「作為一名司機,你比50%的司機都好嗎?」我們就無法乾脆地問答「當然是」。
當我們只關注自己和自己的計劃時,我們忘記了統計基礎概率、忘記了其他信息、忘記了機遇的作用,所以我們常常盲目自信。為此我們可以進行預先檢驗(premortem)。
試想我們時間穿梭到了一年後,發現我們真正實施了我們的原定計劃,但結果是一場災難。請大家用5-10分鐘寫下這場災難的簡短歷史。
預先檢驗5大步驟:
- 介紹預先檢驗:想像當前項目失敗。
- 報告失敗原因:所有的成員都描述項目失敗的原因。
- 設定優先順序:成員進行投票選出最高的三個失敗原因。
- 集思廣益提出緩解策略:提出解決失敗原因的方法。
- 歸檔和跟蹤。
16. 前景理論
大多人的選擇是:2,1,2,1,這些選擇說明了前景理論的精華:
- 在混合遊戲時,規避損失。
- 在全是損失時,追逐風險。
- 存在參考點。
- 損失感覺比同樣數值的獲得感覺更強烈。
17. 寬框架和窄框架
請選擇:
- 參加拋硬幣遊戲. 正面,得200元.反面,失100元.
- 不參加.
如果你選擇了「不參加」,那麼多少次這樣的遊戲你才會參加呢?1次?2次?3次?4次?
如果我們把損失翻倍,我們來算一算:
在損失加倍的情況之下,我們不會參加這個遊戲,因為期望值為0;但如果可以玩2次,那麼期望值就成為了一個正值,此時就可能參加這個遊戲。但如果我們認為每次遊戲都是獨立的,那麼我們還是不會參加這個遊戲,從長期來看這可是不小的經濟損失。
(窄框架/Narrow-framing): 每一個決定都是單次決定。
(寬框架/Broad-framing): 如交易員一樣思考:每一個決定都是許許多多的金錢決定之一,一起產生決定組合。
18. 框架效應
一種異常疾病正準備爆發,如果爆發,會有600人死亡。為此國家正在作積極準備。
專家組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假設專家們的評估完全正確):
- 採用A方案,200人得救。
- 採用B方案,1/3機會600人得救;2/3的機會沒有人得救。
你會選擇哪個方案?大多數人會選擇A方案。
一種異常疾病正準備爆發,如果爆發,會有600人死亡。為此國家正在作積極準備。
專家組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假設專家們的評估完全正確):
- 採用C方案,400人死亡。
- 採用D方案,1/3機會沒人死亡;2/3的機會600人死亡。
你會選擇哪個方案?大多數人會選擇D方案。
如果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A方案=C方案,B方案=D方案,但不同的描述導致我們不同的選擇。
邏輯上安全相同的陳述在我們大腦之中引起不同的反應從而引起不同的決定,這說明人類其實上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理性。
19. 峰終定律
- 人生評價1:
珍的一生非常快樂,她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假期,享受自己與朋友的相處,享受自己的業餘愛好。她未婚,沒有孩子。30歲那年,在一場交通事故之中無痛地、立即地死亡。
從珍的一生來看,你認為珍的一生幸福度是多少?
- 人生評價2:
珍的在31歲之前非常快樂,她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假期,享受自己與朋友的相處,享受自己的業餘愛好。在31歲至35歲之間,珍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問題,所以不如以前快樂,但還可以。她未婚,沒有孩子。 36歲那年,在一場交通事故之中無痛地、立即地死亡。
從珍的一生來看,你認為珍的一生幸福度是多少?
人們通常認為故事2中的珍沒有故事1中的珍那麼幸福,因為人生的評價都決定於峰終,而不決定於時長。故事1與故事2的峰值一樣,但終值不一樣,故事1中的終值明顯高於故事2,而事故2中珍多活的5年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20. 總結
我們的所見的就是事實的全部嗎?也許我們每天都只是在盲人摸象,每天都認為自己理解的事實就是全部事實,理解的原因就是真實的原因。也許人類每天都在享受自己的認知錯誤,享受自己被自己愚弄,享受自己的快思考。解決之道唯有慢思考,所以請多多使用自己的慢思考。
推薦閱讀:
※《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
※《人格心理學》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 一張圖讀完《關鍵對話》
※關於 精進,
※《當下的力量2》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