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味
當脫水的海綿和調味好的液體相遇,入味只在一瞬間。
文:北京柿子
圖:北京柿子
當人們談起煮菜做飯,就會自然而然的分成兩個陣營,一類是默默走開,一類是唯我獨尊,絕對沒有第三類。
即使有表現出無比羨慕的人,要麼是內心根本不想聊對方卻非要尬聊,要麼是虛心請教真心希望成為廚藝高手。而那些唯我獨尊的聊家,總是說的頭頭是道,卻常常被反駁,「我會放點姜粉提味兒」「不,一定要用鮮姜」。提及吃喝的時候,不同的人腦袋裡會自動翻譯出完全不同的味道。這可能是經驗加基因影響導致的。
我的姐姐就是個完全不會煮飯的人,可嫁為人妻後又不得不偶爾下廚給老公孩子「弄口吃的」,總不能天天去外面吃,那些幽門螺旋桿菌就是常在各色飯館穿梭的人互相饋贈的大禮。
為了讓家人健康而去「弄口吃的」的姐姐一年裡總會有幾通電話打來,是詢問關於「這個菜怎麼弄」之類的問題。我便熱情周到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甚至特意錄製做飯的小視頻,並且寫只有她才能看懂的、精確到小數點後面3位的菜譜。
幾年下來,總結了一下她的問題(也可能是很多人的問題),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兩個字:入味!在烹飪的過程中,入味是最簡單又最難以達到的結果:讓食材的本味不失,又能將自己喜歡的味道巧妙融入。對於前面提到的「唯我獨尊」的聊家們,自然是小兒科;可對於姐姐這樣的人來說,難於看天書,她會很暴躁地直接說「你就說怎麼弄吧!」
入味,是對一道菜肴極高的評價。我覺得這兩個字比「口感綿密、入口即化、香酥軟糯」等繪聲繪色的形容詞都要高級。小時候爸媽做的菜能稱得上入味的不多,記憶中它們多為一些耗時耗力的燉煮,味道經過時間和火力強攻,進入到體積偏大的食材內部,起鍋裝盤後被風捲殘雲,想想都流口水。於是入味在很多人的兒時記憶里來之不易。
其實食材雖有不同,雞鴨魚肉蔬菜果實均各異,可都有一個共同的組成部分——水。這就導致食材好比一塊飽含水分的海綿,想要入味,就要把水替換成調味後的液體,長時間燉煮可以讓調味料慢慢交換到食材內部,以達到入味的效果。但如果你只有半小時,那怎麼辦?
仔細想想,好辦,把食材切得更小一點,用炒的方式讓它快速脫水,可以想像,當脫水的海綿和調味好的液體相遇,入味只在一瞬間。所以入味並不一定需要「勞民傷財」的功夫,短短十幾分鐘也可以做到,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你什麼時候讓食材和味道碰面。
姐姐就是不理解我說的這些「文藝」的句子,所以總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放調味品。好吧,誰讓他是我姐,不能嫌棄她,反正每次見面都是我在廚房,她在卧房。畢竟「弄口吃的」這件事,我們倆就是兩個陣營,互相理解是不存在的。
推薦閱讀:
※黎明與蒼穹
※宜家的G9鹵素燈泡為什麼經常容易燒壞?
※我在帽子里下一次大雨
※對你而言,「無上的快樂」是什麼?
※付出努力考上好的大學,意味著需要在大學更加努力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