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就沒什麼「明修棧道」,也沒什麼「暗渡陳倉」

你細讀《史記》,發現真實情況是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明修棧道」,甚至也不存在「暗渡陳倉」

綜合太史公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分析,從劉邦被封漢王到劉邦還定三秦,情況大致是這樣的四步:

  • ①劉邦聽張良的話,燒毀棧道,向以項羽為首的諸侯示弱。

鴻門宴前,劉邦一直沒有真正搞清自己的軍事實力,以至於在鴻門宴前後,害怕項羽對自己採取軍事行動,所以一個勁地示弱。

待到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劉邦算是看明白了,鴻門宴前的項羽,雖然戰鬥力依舊彪悍,但糧草不濟,自己錯過了跟項羽一爭高下的時機。

此時的項羽,已在咸陽通過燒殺搶掠補充了物資和糧草,劉邦只得避開項羽的鋒芒,聽命項羽的分封,離開關中,率軍從棧道進入漢中和巴蜀。

為了麻痹以項羽為代表的諸侯軍,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燒毀棧道,以示無東歸之意,也防備諸侯軍從後方偷襲自己。

  • ②劉邦採納韓王信等人建議,意圖率眾東歸。

但劉邦等人皆不甘心,韓王信更是直接建議劉邦往東打,韓王信跟劉邦說:

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

韓王信的意思很明確,項羽主持分封,不公道。

其他諸侯的封地,都在諸侯的家鄉,只有漢王劉邦被封到了距離故鄉幾千里之遙的地方,這不是封,而是降!

劉邦的兵卒,都是東邊的人,戰爭結束了,都想回到家鄉跟老婆孩子團聚,如果利用好士兵想家的心理,率軍東進,可以爭奪天下。

可以說,韓王信看問題,還是有一定高度的,劉邦也認為韓王信言之有理,漢軍的首腦們開始商議東歸之計。

  • ③劉邦拜淮陰侯為大將軍,從淮陰計,反項羽道而行,兵出關中。

在大家還沒商議出個所以然的時候,蕭何向劉邦舉薦了淮陰侯韓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登壇拜將儀式後,劉邦問計淮陰。

淮陰指出,項羽的強大,是表面的。

項羽吝惜賞賜,長此以往,必將失軍心;項羽定都彭城而非關中,等於主動放棄地利;項羽又公然違背義帝之約,失信於天下;項羽殘暴,所過之處無不殘滅,大失民心。

總得來說,項羽不懂籠絡人,還不夠聰明。這樣的項羽,雖然強大,也只是匹夫之勇,無可懼。

只要劉邦能反項羽道而行,對天下有才能之輩,極盡籠絡,再施仁政,漢軍便會迅速地強大起來。

具體到出漢中定三秦,淮陰的建議是:三秦民心在漢不在三秦王,只要漢軍趁三秦王立足未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漢中,三秦可傳檄而定

可以說,比起韓王信的建議,淮陰侯的建議既有高度,又有較為具體的方略,非常之棒。

可漢軍該如何走出漢中呢?畢竟棧道已經燒毀了。

不妨事的,漢中與關中,肯定不會有一條通道,拿出蕭何從大秦中央政府搜集的資料查一查,便知道,是否還有別的路了。

  • ④章邯軍堵住漢軍進軍關中的通道,須昌侯趙衍指出還有別的路可出陳倉。

漢二年八月,劉邦使用淮陰侯的計策,率軍出漢中。

不巧,漢軍選的這條路,雍王章邯也知道,漢軍被章邯的雍軍給截住了。

據記載,章邯率秦軍出關跟起義軍拼殺前,官職是少府,少府的主要職責是管理皇室的財政,這樣的章邯,當是接觸過蕭何所搜集到的資料中的一部分,恰巧知道出漢中的通道。

劉邦打算返回漢中,再做計宜。

這時候,趙衍向劉邦獻計,說自己還知道另一條路,這條路可以出陳倉。

於是,趙衍化身帶路黨,帶領漢軍出了陳倉,漢軍跟章邯的雍軍展開激烈的戰鬥,雍軍不敵,節節敗退。

漢王遂還定三秦。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這一段史實是清楚的,韓王信提出的是利用士兵思鄉的心理東進,但無具體操作之法;淮陰侯提出的是戰敗項羽決勝天下的策略,該策略既有長遠的規劃,又有近處的實施綱領,而從哪一條道去關中,根本就不重要,修棧道這事,跟是沒必要。

而後,隨著時間地推移,這一段史實被搬上歷史舞台,觀眾並不能理解淮陰侯計策之高之妙,劇作家只能創作更具戲劇性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細節來取悅觀眾,也正是因為劇作家的加入,觀眾的G點被挑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情節才逐漸流傳開來。

ps.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推薦閱讀:

那個虐死西楚霸王項羽的少年(二)服務精英
【西漢篇】第十七篇·悼武王所屬·柱國虎將·陽都侯·大司馬丁復
翦除異姓王后,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廢除分封制?
被劉邦兔死狗烹,韓信為什麼不接受蒯通武涉的遊說自立三分天下?
【西漢篇】第十四篇·大將軍所屬·左軍主帥·蓼侯·將軍孔聚

TAG:史記書籍 | 韓信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