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夥伴系列十】:回應:你的回應,讓我感到我們在一起

《回應,我就會存在》

當你對我回應的時候,

我感覺到我是存在的。

你不知道你是如此的重要!

在四十多年的研究和臨床經驗中,詹姆斯·麥克當納教授(James MacDonald)發現家長和康復師正確的回應對於教自閉症孩子說話很重要。以下是他的研究成果:

對於語言發育遲滯的孩子,許多家長和康復師都認為,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孩子不知道的東西上。但是在我四十多年的研究和臨床經驗中發現,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能正常地交流,首先要做的是進入孩子的世界。我們要對孩子所做的、所說的做出相應的回應,即要對孩子發出的任何動作、聲音做出回應。

絕大多數家長和康復師都認為,應該指導孩子儘快學會在他們那個年齡本應該知道的東西。但是,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應該是:讓孩子與我們相互交流。

如果要想和孩子正常地溝通交流,第一步我們應該首先了解孩子已經知道了什麼,孩子能做什麼,孩子想如何與你交流。無論大齡還是小齡的孩子,甚至孩子還不會說話,但我們也要設法去了解他們心裡已經知道什麼,想做什麼,以及基本的學習風格等等。

然而,我們許多成年人並不明白孩子內心知道什麼,而總是以成年人的思維和方式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要知道什麼。其實,自閉症孩子是生活在感知和行動的世界中。他們所知道的事情,往往就是他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所以,如果孩子用語言表達他所知道的事情,那麼他表達的通常就是他正在做的事情。

我們想要了解孩子心裡的想法,首先要觀察他正在做什麼,並且要對他正在做的事情給予回應。如果我們對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回應得越多,那麼孩子就有可能對正在做的事情做得越來越多。

舉個例子,來比較一下用命令式的方式和回應式的方式教孩子的不同之處。

有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名叫Jessica,她不願意說話,總喜歡自己獨自玩玩具。當她不得不說的時候她才說話。這種孩子或許是自閉症、唐氏或者語言發育遲滯的孩子,也可能是一個正常的但不願意說話的孩子。

Jessica坐在椅子上搖晃自己的布娃娃,她一邊搖晃嘴裡一邊嗚嗚嗚地用她自己的語言在說什麼。當一個用命令式口吻說話的大人走進來,看到這個情景時,他就會認為自己的任務是想辦法讓Jessica開口說話。於是大人拿起布娃娃,指著布娃娃的鼻子,對Jessica說:「說,這是什麼?告訴我,這個布娃娃的眼睛在哪裡,鼻子在哪裡,嘴巴在哪裡?……」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指令性的家長和康復師,想讓孩子學會他認為孩子應該說的事情。除非這個孩子被一遍遍地教鼻子、眼睛、嘴巴怎麼說,否則這個孩子是不會對這樣的提問做出很多應答的。這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方式來教語言發育遲滯的孩子說話。

同一天,另外一個以回應式教法的大人走進來。他沒有直接告訴Jessica應該做什麼,說什麼,而是首先觀察Jessica自己在做什麼。他看見Jessica在搖椅上晃動她的布娃娃。他給孩子一個字,然後等著孩子回應,他講的字詞就是孩子現在正在做的事。他不會像命令式的成人那樣問Jessica布娃娃的頭髮、眼睛在哪。他會說:「搖一搖(shake,shake)……(等待孩子回應)……寶寶(baby)(等待孩子回應)……天黑了(night)(等待孩子回應)……快睡吧(sleep)(等待孩子回應)。」(編者註:大人說的是單個字詞,每說一個字詞都留點出時間,等待孩子回應,而不是迫不及待地說自己想說的話,或者讓孩子說大人想要說的話。)

回應式教法的成年人給Jessica的語言是Jessica正在經歷的事情,正在做的事情。於是他建立了一個鏈接,把Jessica正在做的事情與字、詞聯繫在了一起。等Jessica長大以後,她的語言就和她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想說的主題密切聯繫在一起。

如果在這個情景中,成年人給孩子的是一個字或詞,並且等待他回應,孩子就很有可能去嘗試重複這些字詞。也許孩子說出這些話來並不是我們大人所用的字詞,但是孩子會嘗試去重複。所以,經過大量的研究我們發現,如果成年人給予的是應答、回應,而不是更多的指令,孩子會學得更多。

很多成年人確實教了孩子很多字詞,但通常孩子們只是在問問題的時候使用這些字詞。而且這些字詞通常只是學校用語,通常不是交流用語。

讓我來給大家描述一下孩子們的經歷和感覺。讓我們設想一下,一個孩子與他的父母交流時,這孩子能說很多話,語言發育已經比較好了,懂得很多單詞,但是他真的沒有什麼機會來表達自己。

讓我給你們讀一段話。這段話是康復以後的自閉症孩子寫下來的。這孩子在回憶他小時候的經歷,他說出了希望父母怎麼與他進行交流。

孩子希望爸爸媽媽,不要灌輸你們認為正確的給我,這些對我來說沒有興趣。我說這些話只是為了讓你們高興,是為了記憶而記憶。我真正感興趣的是你們陪我玩,玩我現在做的事。如果你們對我的語言和行動有回應,我就覺得你們和我在一起。如果你們只是說你們認為重要的,那麼我就會感到自己很失敗——《回應,我就會存在》

當你和我做只是一點點事情的時候,

從我一點點的聲音或者我玩耍的方式中,

我感覺到我是活著的,

我是存在的,

我是真實的。

如果你對我做的事情說的話沒有任何回應,

我感覺不到我的存在,

我覺得我不應該做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我覺得我做錯了。

當你對我做的事情說的話有回應的時候,

我感覺到我們在一起,

我屬於你。

當你對我做的事說的話沒有回應時,

我感到很孤獨,

我感覺你會離開我。

我希望你能對我做的事說的話有回應,

並且告知我下一步該怎麼做。

我必須感覺到我自己的存在,

我才能學習。

當你對我回應的時候,

我感覺到我是存在的。

我敢說你不知道你是如此的重要!

在我將近四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我解到很多家長和康復師沒有意識到回應對孩社會性和交流溝通的重要性。你對孩子做出的回應越多,孩子就會學到越多,給你的回應也越多。

學者簡介

詹姆斯·麥克唐納教授 ( James MacDonald)

明尼蘇達大學溝通障礙專業博士學位,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麥克唐納教授已開始著手親子溝通項目。最具影響力的著作是《溝通夥伴》(Communicating partners), 《與你的孩子互動》(Communicate with your child),《自閉症和發育障礙》(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邊玩邊說》(Play to talk. )。

溝通夥伴 基於40年的臨床研究,指導家長逐步採用平衡、回應、配合程度、共享控制、好玩有趣等策略,首先進入孩子的世界,在日常遊戲與社交活動中,幫助任何年齡的兒童學習說話、對話、社交互動的基本技能,讓家長和孩子在遊戲與社交中促進語言發展,建立親密關係,發展積極的行為。


推薦閱讀:

【溝通夥伴系列十五】:非語言溝通,別忽視無聲的訊息
突破自閉症(八):眼神交流和非語言溝通
《Son Rise 遊戲》:100個小遊戲讓你與孩子度過愉快的干預時光!
什麼是ABA行為訓練法?|自閉症ABA行為訓練法起源
《LSP/SCERTS總論》正式上線!開課優惠速搶!!把孩子培養成獨立的學習者,從此課開始!

TAG:自閉症 | ABA | 特殊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