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跟孩子「講道理」沒有效果?(一)

到了開學季,每天早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新入園的寶寶和重新返校的小朋友們戰勝分離焦慮。每天早上到了要上幼兒園的時候,寶寶會開始哭鬧。家長在哭鬧和反抗中好不容易給孩子穿上了衣服哄著去上學。下了車,孩子小小的身體會變得比鋼琴還重,在孩子的「非暴力不合作」反抗下,爸爸媽媽們拖著寶寶一步步挪向幼兒園門口。到了幼兒園門口,寶寶會使出全身的重量壓在大人腿上,當家長終於把孩子交給了老師,剛鬆了一口氣,還沒有上車,就聽到孩子爆發出聲嘶力竭的大哭聲。

這只是家有萌娃的父母們生活中的一個常見日常。再比如在小區樓下玩耍的時候被其他小朋友搶了玩具、蹣跚學步的孩子跌倒擦傷了手肘、在超市裡一定要買巧克力等等,每件小事都能瞬間引爆孩子的情緒。面對哭鬧不止,不「聽話」的寶寶,大人們往往會祭出「講道理」的法寶,卻發現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如何讓孩子「聽話」,是每一個進入2歲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們最頭痛和關心的問題。

讀懂孩子的情緒,了解兒童腦成熟發展規律,把握合適的教育時機,是跟孩子達成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改善孩子的情緒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負責情緒和情感體驗的右腦佔據主導地位,孩子是完全活在當下的。當孩子面臨陌生的環境或者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時,強烈的情緒和身體感覺瞬間充斥著孩子的右腦,被痛苦、失望或恐懼的感受淹沒的孩子只能通過「哭鬧」、「反抗」等情緒和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個時候,成人優先要處理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而不是跟孩子講道理。

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抱抱孩子,用關切的眼神和孩子做交流,感同身受的面部表情、關愛的語氣和不帶偏見的傾聽,都會讓孩子感到被接納、被理解,幫助孩子的情緒迅速平復下來。對孩子的情緒和身體感受置之不理或者否認只會加劇孩子的情緒反應。

比如,孩子跑的太快跌倒了,摔破了膝蓋,坐在地上大哭。大人不要馬上批評講道理,或用指責的口氣,「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不要跑太快,看看都跌破了吧」,或否認孩子的情緒表達和身體感受「不要哭了,還不是你自己的錯,以後注意點兒,快回家擦上藥就好了。」

應該優先回應情緒,先抱著孩子安撫一會兒,「現在感覺好點兒了嗎?我看看膝蓋哪裡磕破了,是不是很疼啊。」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再共同分析原因「我們想想為什麼會跌倒?是不是因為剛才跑的太快絆到了自己……」

當成人與孩子之間的心靈頻率一致,且能準確地反映出孩子內心世界的圖景時,孩子便會逐漸清晰地了解真實的內心感受,正確理解內心感受,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情緒會帶來混亂,但是孩子們創造力的源頭就在這種混亂之中,我們要幫助孩子認識到他們擁有的豐富情緒就像多彩的彩虹,有著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幫助孩子聯結左右腦

如果僅僅停留在安撫情緒的階段,孩子並沒有獲得真正的成長。當孩子右腦爆發的情緒洪流平息下來的時候,大人不應該試圖讓孩子認錯,或者喋喋不休的開始講「大道理」。而是引導孩子啟動負責語言和處理邏輯思考的左腦,用自己的小腦袋瓜思考剛剛發生了什麼,從這次的經歷中學到了什麼。

家長和老師面臨的共同挑戰和任務是,幫助孩子聯結左右腦,讓左右腦默契配合。這樣,孩子會同時正視自己的邏輯和情緒,會很好的平衡兩者,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誌和保持終身幸福力的基礎。

當孩子沒有學會用左腦進行邏輯思考和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就會頻繁的處於右腦模式,經常情緒泛濫,生活就會處於混亂和失控的狀態;如果長期漠視孩子的情緒,不允許孩子有情緒的表達,各方面規矩和控制太多,孩子的情感就會逐漸荒蕪,生活越來越刻板化,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創造力的萌芽也就被扼殺了。

對成人自己的情緒保持覺察

父母和老師們,總會遇到一些特別的「危機」時刻。孩子的尖叫、哭鬧持續不停,用各種辦法都無法平息下來;孩子故意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還在做鬼臉。這時的成人也很可能會進入「右腦模式」,情緒逐漸失控,怒火在爆發的邊緣,孩子這時候甚至會故意繼續激怒大人,幼小的孩子正在盯著看成人是如何讓自己平靜下來的。

這時候,是以身作則教育孩子的良好契機。成人應該做的是:閉上嘴,避免說出不當的話;背起手,避免粗魯的身體接觸;可以暫時離開,喝口水,平復一下自己情緒;最後,真誠地向孩子為剛剛的情緒失控道歉。

我們的生活就像一條河流,在平靜的河流之中,孩子乘坐獨木舟安靜地順流而下,覺得自己和周圍的世界融為一體,這就是幸福之河。河兩岸分別是混亂的情緒和刻板的規則,無論靠近河岸的哪邊,都不能擁有平靜和幸福。教育的目標就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孩子學會如何保持在幸福之河的中央。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孩子看圖寫話的能力
趁著寒假,孩子有沒有感覺統合失調問題,已經影響到學習,請對照!更多互動點擊我的主頁!
【歌吟天下】靜待花開時,獨尋小確幸
高級育兒師總結的家庭育兒技巧大全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