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地氣兒看5G系列:基站小站篇
本文為5G系列文章拆解版,稍作分段觀看有助於吸收和護眼...
原文全文傳送門:
如何接地氣兒看5G(長文科普投資向)
聊到基站,最先腦補的畫面應當是大鐵塔,這種叫做宏基站,4G時代的布局思路是「宏站覆蓋為主,小站定向補充」。小基站沒有一個具象化概念主要是由於中國為追趕進度點了「跳過」,但隨著宏站覆蓋完成,小基站無論是從運營方向還是5G需求來講,登台亮相是必然了。
小站包含的要素跟宏站沒有太大區別,RRU、BBU、有源天線以及直放站(中繼器)都是有的,一個字,就是「小」,名字上的過渡能體現這點:微基站(MicroCell)→納基站(NanoCell)→皮基站(PicoCell)→飛基站(FemtoCell)。主要功能是覆蓋宏站無法精確達到的人口密集區,順便解決選址問題,比如shopping mall。類比的話腦補一下人體主動脈和毛細血管。
為什麼是小站,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公式
為什麼小基站強行闖入了視線,源自一個你以為上完高中就再也見不到的公式...先上公式祭天:c=λv
幫你回憶一下,c是光速,λ是波長,v是頻率,且不管這公式有啥用,光速c是固定的這個沒什麼疑問,那麼波長λ和頻率v則是一個反向變動關係,也就是頻率越高則波長越短。頻率和波長讀著很難受吧,換個表達方式,把頻率換成4G時代和5G時代,5G對應高頻率,4G時代視為低頻率,波長換成基站的覆蓋範圍,這句話就變成了——5G時代基站的覆蓋範圍變小。覆蓋範圍小了,自然是需要更多基站來確保覆蓋咯。
So...小站一部分增長點用在補盲上,而且5G時代宏站覆蓋範圍減小,盲點會更多;另一部分則是一個可怕的故事,室分系統大換血。
室分系統就是用室內分布方案來保證指定區域擁有理想的信號覆蓋,因為建築物屏蔽吸收造成損耗,室外的信號源不能很好的覆蓋進來。本來這個事情在4G時代多加一個配套RRU完事兒,但5G時代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舊有的室分器件不支持5G高頻。
更凄涼的是,埋在建築物各種角落的老元件基本都是無源的,沒有圖紙當尋寶節目啊,想去替換都找不到啊親。強行替換的話,腦補一下新時代的常用語,「開門,換小站(查水表)!」。有源室分系統是解決方案,反正中移動文件指導中提到新型室分系統佔比到70%,未來還會提高,就醬。
華為很早就在推有源室分LampSite解決深度覆蓋問題,小基站產量也是第一梯隊的引路者。這種程度的讚美似乎不提也罷,以宏站為主業的綜合性通信廠商,怎麼可能放過小基站這塊未耕之地。
- END -
推薦閱讀:
※為什麼BEM的信道估計比較適用於雙選信道,或者高速信道呢?
※看圖說話:5G時代其實長這樣!
※標準先行技術跟進 2018年5G列車加速駛入商用時代
※5G NR 或 5G 新空口是什麼?
※5G時代,看最大受益——濾波器國內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