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道 | 百戲之祖,大雅崑曲
以下音頻出自音樂專輯《粉墨是夢》 中的崑曲《牡丹亭》
作曲:孟慶華 古琴:趙佳珍 蕭:杜聰
崑曲《牡丹亭》
琴簫鼓動,蕩氣迴腸,柔情綿綿,悠揚婉轉......
聽著這經典而優美的音樂,彷彿看到了柳夢梅和杜麗娘的前世今生、牡丹亭上、彩蝶飛舞......再讀以下文章,更添唯美的意境......
本文榮登廈門航空機上雜誌《天空之城》2018年3月刊禪茶香/看道專欄。
因《白羅衫》與崑曲結緣
2016年3月5日,由江蘇省蘇州崑劇院製作並演出的新版崑曲《白羅衫》, 在蘇州藝術中心大劇院首演,我有幸去觀看。小時候常聽父親有滋有味地哼唱一些經典京劇唱段, 那咿咿呀呀的聲音,不經意間為我種下了喜愛戲曲的種子。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常常輪換扮演舞台上的丫鬟和小姐,我們的頭飾和水袖是都用雪草和手帕編的,現在回憶起那長長的辮子和大大的手帕,難忘又有趣。成年後隨著工作和生活節奏逐漸加快,花費幾個小時看戲聽戲成了一件不敢體驗的奢侈,這次我有點擔心能否堅持看完。
https://www.zhihu.com/video/952500898354778112
新版崑曲《白羅衫》第六折《審堂》片段
提前半個小時進場落座,閉合著的紅色大幕和童年時候一樣讓我感到好奇與神秘,幕後的舞台會有多大的變化?
沒想到大幕拉開後那一刻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燈光、舞美講究留白,簡單素雅的道具,用書法寫的劇名,毫無雜沓,風格清悠,意境雅緻。接下來的演出,舞台背景多是寫意的水墨畫或彩色畫,音樂、舞蹈、動作、場面、化妝、造型、布景、道具等諸多方面都是寫意的。演員扮相、服裝,雅緻而不俗氣,唱詞簡練而有內涵。 才子佳人出場時,不但服飾雅潔,舉手投足間,流露出大方、文雅、端正的儀態。即使出場的是落魄的書生、生活窘迫的貧婦,其穿著也有一種美的風致,那補丁的大小、顏色、所在的位置都恰到好處。人物的造型、演員的身姿動作、戲文的唱腔,自成一種風格。唱詞有詩的韻味,簫管之音,舒緩優余、幽雅清遠,精緻細膩得讓人心醉,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一晃就過去了。
全劇最動人之處,是主演俞玖林在塑造人物內心掙扎糾結時的唱詞和肢體語言,我不自覺的落淚了。落幕時觀眾的掌聲久久不息,演職人員出來謝幕好幾次。我看到好多年輕觀眾像戲園子里常見的老人們一樣沉醉其中,臉上流露著滿足。這真是一次視覺與聽覺至美的享受,從此,我迷上了崑曲並開始關注有關崑曲的信息。
崑曲是中國傳統文化濃縮的典型代表
崑曲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被稱為「百戲之祖」。元朝末期產生於江蘇省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崑腔、崑山水磨調(形容腔調流利悠遠、清柔婉轉),明朝中葉以後興起,興盛於明萬曆至清乾隆年間,這與當時士大夫的生活和藝術趣味一脈相承。到乾隆中期,崑曲的精緻典雅、雍容華貴、婉轉輕柔的風格與逐漸崛起的市民階層不相適應,遂逐漸走向衰落。
崑曲最早僅有曲,沒有劇,以唱詞為主,而後慢慢地演化變成崑劇,保留了許多曲牌。到目前為止,崑曲留下的曲牌有幾千支,可以說,崑曲是中國傳統文化濃縮的典型代表。
2016年,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也是中國浪漫主義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逝世400周年。莎翁留下近40部偉大的戲劇,湯顯祖從創作的數量上來講似乎只有莎翁的十分之一,但從影響力上講,卻給我們留下了中國文學瑰寶——《牡丹亭》,在題記里,湯顯祖有著名的一句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凡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什麼才是天下至情?《牡丹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部屬於自己的《牡丹亭》,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https://www.zhihu.com/video/952502420056596480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片花
2001年5月18日,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列19個評選項目之首,崑曲再度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2004年4月起,由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和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院長蔡少華主持製作,兩岸文化界、戲曲界精英,滿懷激情打造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開始在世界巡演,用青春的演員說青春的愛情故事,給這門古老的藝術以青春的喜悅和生命,同時也保持了崑曲傳承的正宗、正派、正統的特點,又拉近了古典藝術與當代觀眾的審美距離,為崑曲培養了大量的年輕觀眾。崑曲以一種高雅的姿態回到觀眾面前,被萬眾矚目,成為當代崑曲活態傳承的成功範例。至今國內外已經演出近400場,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陣崑曲熱潮。
白先勇
台灣著名作家
新版崑曲《白羅衫》製作人
青春版崑曲《牡丹亭》製作人
蔡少華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院長
新版崑曲《白羅衫》製作人
青春版崑曲《牡丹亭》製作人
人生如遊園、難得一驚夢
提到崑曲,就會想到《牡丹亭》,它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中的一座巍巍高峰。
崑曲生長於南方,浸潤於江南的氤氳水汽和吳儂軟語中,從皮相至骨相都是濃郁的江南風情。我有幸在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內一座近百年歷史的崑曲傳習所觀看園林實景版《遊園驚夢》,在這個蘇州園林般的藝術空間里,遊覽花園樓閣、水榭舞台、假山迴廊、月洞垂簾,就像回到了百年以前,聆聽笛、簫、笙、箏、琵琶等樂器聲聲,聆聽杜麗娘「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吟詠,我似乎真切體驗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段經典唱詞,看似描繪園中景,實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詩詞的一貫作風,寄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而不外露。杜麗娘一抹轉角的回眸,藏著千言萬語,含著數頃秋波,水袖翻飛,雲出雲沒,美入骨血,寫意詩化,崑曲像是流動的園林,園林彷彿似凝固的崑曲,精緻典雅的美讓人如幻如夢、賞心悅目......
我沉浸在這個由崑曲織出的美麗園林夢境中,忘卻了塵世的煩惱,來自平日的生存壓力和焦灼此刻都被融化了。人的一生見過多少花,走過多少路,抵擋過多少風雨,有多少詩詞怦然入心?也許留在這個世上的感動與深情,才能真正印證你走過世界的痕迹。
真是:人生如遊園、難得一驚夢。
如今寫意的生活離我們越來越遠,因為我們逐漸沒有了水磨的功夫。在一個速成的時代,一切都在求快,我們求的都是工業化的批量生產。舞台聲光電多了,空靈寂寞少了。在崑曲簡約的舞台上、婉轉的水磨腔里,那種悠長典雅,還能觸動觀眾,慢慢滋養出人文的情懷,實在難能可貴。
弘揚中華文化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
參觀江蘇省蘇州崑劇院辦公樓時,我被樓梯走道兩邊的照片牆深深吸引,牆上掛滿了劇院這十多年來在國內外演出時台前幕後的劇照,崑曲人的堅守和傳承令人感懷。看到在練功房內正在認真練功的男女演員們,耳邊傳來陣陣吊嗓子的聲音,有恍如隔世的感覺,好像置身於古代繁忙的梨園戲班。這其中能出名的是極少數,多數是默默無聞的配角,在這樣對價格的重視多於價值的當下,這一幕讓人心生感動與感慨,世界再嘈雜,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者的內心,一定是安靜與安定的。
如何做到讓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崑曲,江蘇省蘇州崑劇院蔡少華院長提到「活態傳承」這個詞,這是崑曲的核心,不能讓它成為博物館的東西。崑曲是經過幾代人、幾百年的打磨,形成的一個綜合的,代表東方審美的一種藝術形式。讓崑曲這門藝術活在當下,一定要賦予它新的生命力。通過當下的演員去演繹一個古老的經典故事,用當下人的審美包裝給當下的人看,讓崑曲重現古典美的光芒。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它不只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而是活著的生命。在現實生活中,我無時無刻不感覺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的巨大的影響力。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我們這代人處於承上啟下的階段,隨著閱歷和見識的增長,越發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之處,它是維繫國人的精神紐帶。
弘揚中華文化,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一代一代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
「未完待續」
特別鳴謝
文學顧問:李小紅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上海大學中文系博士後
現供職於中國戲曲學院梅蘭芳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圖片提供:圖1、4、7、9、11、13、14來源於網路
其餘圖片均由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提供
往期同題材文章:
看道 | 百戲之祖——崑曲 選題篇
看道 | 看完《白羅衫》,迷上崑曲 選題篇
看道 | 崑曲是流動的園林,園林是凝固的崑曲
更多資訊請關注公眾號,佳旭影視,(微信號:jiaxuyingshi)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 是您對我們的另一種支持
本文同步平台
今日頭條:看道
天天快報:看道
網易新聞:看道
UC頭條:佳旭影視
新浪微博:佳旭影視
推薦閱讀:
※第七十四章: 以法理民
※夫人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爸爸去哪兒五》為什麼華人普遍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哪吒:叫錯爸爸毀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