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斬件》1.8 君子不重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一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當作讚美詞使用的。譬如,某人拾金不昧,就說「你真是一個君子」;某人彬彬有禮的禮讓女士,就說「你真是一個君子」;某人半推半就的欺負了一個美女,美女會哭啼啼的說「我以為你是一個君子來著」……

在我們的觀念中,君子就是一個誠實可靠、知書達禮、作風正派的道德綜合體。

這種觀念源自於儒家思想的傳播。

春秋之前,君子是君王之子的專用尊稱,而後漸漸演變成道德尊稱,孔子為了傳播儒家學說,就把君子定義作儒家理想化的人格。初時,君子是指各項道德指標都達到圓滿境界的人,位格非常高,僅次於至善至美、可望不可及的「聖人」。孔子不敢自稱聖人,甚至也不敢自稱為「君子」(《述而篇》7.33)。

後來孔子覺得這樣不行,定義太高了根本無法立志踐行,不利於學說的傳播,於是又給君子定了一個最低標準,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凡事要推己及人,持寬恕之心。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這點的人,也可以稱作君子。

「不重則不威」——言行不穩重,就會不夠威儀。

不重:言行舉止不夠穩重。重,本義背負沉甸甸行囊,解作莊重、穩重。

則不威:就沒有足夠的威儀。威,解作威儀,是指日常的各種言行舉止,皆有其規範和相應的禮節,從而給人一種莊重尊嚴的感覺。

君子是儒家理念的的踐行者,「重」是成為君子的首要條件。孔子闡述仁道時說,「『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13.27 ),這個剛毅木訥其實就是「重」的詮釋,意思為內心剛強果毅、言行小心謹慎。

「學則不固」——保持好學的精神,不要固步自封。

學:有獲取知識、掌握知識、系統的知識等含義,此處解作好學,熱衷於追求各種新知識。

固:本義為堅固、不變動,此處解作固步自封,不思進取。

本句其實可以用一句俗話來完美詮釋,那就是活到老學到老。

知識的海洋無窮盡,而所有的知識都是有年限的,舊知識不斷被淘汰,更加有用的新知識不斷的湧現。故而為君子者,要持開放心態,不斷學習吸收新知識,來應對人生路上的各種新事物,只有這樣才可以與時俱進。若是堅持用老一套的知識來理解新事物,不願意學習新知識,就會變成固步自封,食古不化,漸漸跟不上時代的需求,最終被社會淘汰。

譬如說,有一些老人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算盤打得啪啪響,甚至還唱得一口好曲兒,若是放在以前,那可是俊彥才子,然而現在是信息互聯時代,他們不會使用電腦,不會用手機上網,更不用說微信淘寶美團什麼的了,這就是典型的固步自封。他們掌握的還是年青時學到的知識,他們沒有與時俱進,因為他們沒有好學的精神,沒有好好學習適應新時代的知識。

「主忠信」——以忠信為人生的基本原則。

主:有權力或財物的所有者、決斷處理、基本等涵義,此處解作基本原則。

忠:竭誠盡責、始終如一,此處解作忠誠盡職。

信:有消息、崇奉、承若、誠實,不欺騙等涵義,此處解作信守承諾,言出必行。

忠信是君子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則。對工作能夠做到盡忠職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儘力做好職責內的每一件事情,不因私廢公。人際交往,信守承諾,應諾的事情會盡心儘力的去完成,絕不欺騙。

貫徹執行忠信原則,就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和喜愛。

「無友不如已者」——不要親近不忠不信之人。

無友:不要去親近。此處的「無」和「友」都是動詞用法,無指不要,友指去親近。

不如已者: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如,解作如同、相似。就是跟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

君子以忠信為立身行事原則,不如已者,就是跟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即不忠不信之人。然而有一些白話註解版本,卻是「不如已」理解為採用了不如自己、比不上自己的意思,從而把本句註解為「不要和比不上自己的人做朋友」,無論從邏輯和上下文意來看,都是不可取的。

「過則勿憚改」——有過錯就不要害怕去改正。……發現過錯就馬上改正。要知錯能改。

過:解作犯下錯誤行為。

勿憚改:不要害怕去改正。就進行逃避。憚,解作畏難、怕麻煩。

沒有人可以不犯錯的,關鍵在於知錯能改。

沒有人生來就具備實現夢想的能力,都是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在錯誤中吸收經驗,不斷精進,最終得以實現夢想。在這個過程當中,犯錯和遭遇失敗是很正常的,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能夠在錯誤和失敗當中,看清自己的不足,充分吸取經驗教訓,一次比一次變得優秀。

可以這麼說,知錯能改是實現人生夢想的最大推力。

鑒於此,我作註解如下。

孔子說:身為君子,言行要穩重,否則就不夠威儀;要好學,不可固步自封;要忠信,不可親近不忠不信之人;要知錯能改,不斷精進。

(文:伍一 圖:伍二)

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論語斬件


推薦閱讀:

TAG:論語書籍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