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楊嗣昌與盧象升:王朝政治崩潰中悲劇的宿命

 現在,一些人眼中的大明王朝幾乎是完美無缺的。然而,筆者眼裡的明朝卻沒有這麼完美無缺,恰恰相反,筆者眼裡的明朝是一個刻薄寡恩的王朝,不僅君臣之間刻薄寡恩,臣子之間也是刻薄寡恩,有關明朝臣子之間的勾心鬥角的故事實在太多,筆者最崇拜的督師袁崇煥就倒在文臣之間勾心鬥角,你死我活的鬥爭中。而這次筆者要說的是兩位明朝的大臣。

  且說明崇禎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關外的清軍大舉南下,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左翼軍,貝勒岳托為揚武大將軍,統右翼軍,貝勒杜度等相副,兩路征明。九月二十二日,岳托從密雲北邊牆子嶺,毀壞長城,破邊牆入邊,斬殺明薊遼總督吳阿衡。多爾袞則於九月二十八日於青山關毀邊牆而入,兩軍在北京郊區通州會師。崇禎詔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盧象升,攜宣、大、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朴、虎大威入衛京師。以盧象升督天下援兵,第三次賜尚方劍。

  當時崇禎已經有和議的意願,讓兵部尚書陳新甲和滿清在私底下接觸。大學士楊嗣昌、總監軍太監高起潛揣測到了崇禎意在和議,對盧象升多方阻撓,盧象升名為總督天下兵馬,但根本調動不了其他人的兵馬,他定下的幾條用兵策略一條也沒法實現。 盧象升只能統領自己的宣、大、山西三總兵,關寧軍則宦官監軍高起潛指揮。因此盧象升雖一度名義上總督天下援兵,實際上不到兩萬。盧象升由涿州進據保定,命令諸將分道出擊,在慶都和清軍作戰。於是楊嗣昌表面晉陞楊廷麟顯示自己大度,實際任命他為兵部主事(正六品),編入盧象升處贊畫行營,逼他在大冬天離開京城遭遇軍旅之苦。同時,巡撫張其平不發餉。大同總兵王朴又借口雲、晉有敵情而藉機離開盧象升逃走,害得盧象升只剩下楊國柱和胡大威兩總兵。「象升提殘卒,次宿三宮野外。」姚雪垠《李自成》寫他想到了岳飛的遭遇:自古未有權臣在內,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這應該是他當時真實的心境。他曾經任大名道,大名三府的百姓聽說了,一齊叩軍門請他轉駐廣德、順昌待機克敵,盧象升感動流淚,泣告父老道:「今者,分疲卒五千,大敵西沖,援師東隔,事由中制,食儘力窮,旦夕死矣,無徒累爾父老為也。」他一生數十百戰未曾敗過,但此時是必敗無疑,所以不願連累百姓了。

  盧象升領兵進駐巨鹿的賈庄。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在雞澤,距離賈庄不到五十里,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潛理都不理。盧象升領兵至蒿水橋,被清軍主力包圍。盧象升自領親兵居中,虎大威總兵護左翼,楊國柱總兵護右翼。結果兩總兵全都無恥的丟下盧象升潰圍逃跑,盧象升率親兵力戰而亡。 高起潛隨即不戰而潰。戰後,楊廷麟及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甲下尚著麻衣白網(服父喪)。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

在很多研究人看來,盧象升的死和楊嗣昌有密切的關係。楊嗣昌怕他沒死,以後會報復他,派了三個巡邏兵去查看。其中一人叫俞振龍,告訴楊嗣昌,盧象升真的死了。在楊嗣昌而言,希望手下人說盧象升沒死,他就可以把怯懦畏戰之類的罪名加到盧象升的頭上了。順德知府上奏盧象升的死狀,楊嗣昌故意刁難,過了八十天盧象升的屍體才得以收斂。幾百年來,很多人認為把楊嗣昌當成了奸臣,把盧象升當成了忠臣,不奇怪,很多人經常喜歡用臉譜化的思維看待歷史。

  楊嗣昌何許人也?楊嗣昌,湖南武陵人,父親楊鶴,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他於崇禎九年擔任明朝的兵部尚書,針對此時已經十分嚴重的明朝的農民起義,楊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略決策,在對付農民軍的問題上卓有成效。但是,這樣做的代價是放棄對遼東清軍的抵抗。當時的大明王朝的確不能兩線作戰,只能先剿滅中原農民起義軍,再掉轉頭來對付關外的清軍。

  可是,就這麼點基本的軍事常識,在大明王朝卻遭到了腐儒們的集體反對。其中最著名的反對者是明末大儒黃道周。黃道周,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銅陵鎮)人,他因為清正剛直,在官場上一直鬱郁不得志,崇禎三年袁崇煥案牽涉當時的首輔東林黨人錢龍錫,為了錢龍錫辯誣,黃道周「中夜草疏,排闥叩閽」,為錢龍錫辯冤。疏中直指崇禎的過失:「今殺累輔,徒有損於國」。崇禎帝大怒,黃道周「幾坐重典」,降三級調用。可見,黃道周不是一個奸佞之徒,卻有著清流黨空談誤國的特點,此時,他又開始犯了書獃子氣,準備採取措施阻止楊嗣昌的議和,他的手段是以楊嗣昌不為父守喪三年作為突破口,試圖拉楊嗣昌下台。但是此時的崇禎皇帝卻站在楊嗣昌一邊,他召見黃道周,雙方展開了一場滑稽的辯論,以崇禎的水平當然是慘敗於黃道周,黃道周被連降六級,派往地方搞建設。

  黃道周的隕落,並沒有給盧象升以教訓。當清兵薄城之時,盧象升朝見崇禎皇帝,並且和當時的兵部尚書楊嗣昌,很顯然,這次對話並不成功,雙方很快就撕破了臉皮。盧象升對楊嗣昌云:「城下之盟,春秋恥之。長安口舌如風,戽若唯唯從事,袁崇煥之禍立見,公何以處我?」,盧象升這話也許旁觀者不會感到什麼,但是楊嗣昌聽聞之後只能感到不寒而慄,因為袁崇煥被殺就牽涉了兵部尚書王洽和首輔錢龍錫,可見盧象升不合作的態度,已經令楊嗣昌感到自己主和的危險,在明朝凡是「主和」者,不論其動機如何,最後都難免好下場,不僅「主和」的袁崇煥被殺,嘉靖朝的仇鸞、萬曆朝的石星都因為議和而被殺,盧象升此言毫無疑問地將楊嗣昌逼到了險境,因此楊嗣昌也就只能先把盧象升害死,否則,他自己也將面臨險境。

  由此可見,我們的民族英雄盧象升,除了面對清軍戰死以外,其做人基本上是很失敗的。不過這樣的臣僚,不是大明王朝的個別現象,一部明朝的歷史,就是一部爾虞我詐的鬥爭史,我們不能怪楊嗣昌大人,從明濫殺無辜製造胡藍黨案,殘殺數萬人開始,明朝的風氣就被帶壞,到了萬曆年間以後,明朝的士大夫集團互相結黨已成痼疾,無法改變,到了天啟崇禎年間,更是互相傾軋,你死我活的鬥爭屢見不鮮,如在遼事問題上大明朝最得力的幹將袁崇煥,就在黨爭之中,被溫體仁、史范、高捷、陸澄源等原閹黨陣營的外圍分子所陷害而死,從天啟以後,文官集團的生態已經趨於惡化,我們的大明王朝,實際上已經走到了盡頭。

  在筆者看來,崇禎的十七年,不僅是明朝的滅亡,而且還是整個中國文明的終結。崇禎在位17年,有人統計過,他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殺死兩個內閣首輔,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這還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進監獄關押、毆打、間接逼死、戰死、自殺、判刑的相當於現在省部一級的官員可能多達幾十人。崇禎十四年,也就是亡國前三年,被關押在監獄裡的具有大臣資格的官員就多達145人,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具有大臣資格官員的1/10。另外還撤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而且這被撤掉的十四位,還都是正經八百的兵部尚書,僅僅只加兵部尚書銜的還沒計算在內。這十四人里,其中有九個被治了重罪:斬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殺三人,下獄兩人,革職查辦兩人。刑部尚書,前後撤換了十七人。處死或被逼自殺的督師、總督,包括袁崇煥在內合計有十一人,如薊遼總督劉策,漕運總督楊一鵬,督師熊文燦,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薊州總督范志完、趙光抃等。各地巡撫被斬殺的十一人、未來得及問罪先行自殺者一人:「終崇禎世,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薊鎮王應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沖,登萊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而河南李仙風被逮自縊,不與焉」。仔細研究這些明朝大臣,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或忠或奸,或者有能或者無能,但最終都逃不過在自相殘殺的內訌和崇禎皇帝急躁偏狹的性格下,或身敗、或者名裂、或者身敗兼名裂,無一有好下場。這說明整個中國的君權政治已經走到了盡頭,而滿族的入關不過是延續了中華文明潰敗的必然趨勢而已,崇禎的十七年,是中國傳統文明秩序的落日斜陽,而清朝的二百多年也不過是中國傳統文明秩序的迴光返照而已。


推薦閱讀:

「被遺忘的人們」:毛國科歸國與引起的紛爭
對鄭和寶船大小的無責任才猜測
《明朝那些事兒》
看世界歷史,蝗憨得完全崩潰
200人鴛鴦隊出伏兵(Y字鶴翼起手)vs200人一字長槍陣

TAG: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