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打通傳統與未來,才能超越當代

打通傳統與未來,才能超越當代

杜洪毅/文

對於時下流行的「當代藝術」,本身就存在著許多令人置疑的東西。在一些人眼中,所謂的「當代性」,就是要對傳統徹底反叛與背離,並以此來進行嘩眾取寵式自我標榜。殊不知,割離於傳統延續之外另起爐灶,不但無益創作探索,反而還會因文化缺養而變得脆弱、蒼白。

無疑,我們今天正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歷史的高處。技術進步與觀念革新、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併存,造就了無盡新機遇,同時也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挑戰。當下的藝術家,比任何一個時代的前輩懂得多得多的藝術表現形式、吸取著極為豐富的文化給養。對藝術的理解,再也不局限於傳統的視覺審美,再也不停留在由單純熟練技藝開展的精細製作上,而是在更廣闊的精神導向空間尋找多元文化訴求。在原本的視覺創造外,還分擔著哲學家、社會學家部分工作。然而,當前的藝術界卻必需面對越來越多的困惑:千篇一律的拼貼與挪用、漫無休止的觀念套用、千畫一面的市場現況、雕蟲小技般的工藝製作,等等現狀,似乎讓人預感到當代藝術的末日就要來臨。更不要說,近年不斷取得突破的人工智慧,正在掀起新的一場技術革命。因此,探尋當代藝術發展的未來走向,是當前不可忽視重要課題。

對於 「鳳凰藝術年展」總策劃人張曉凌提出的「超當代」的概念,個人認為不應該理解為以標新立異為目的的純粹理念,而應放眼歷史大局去探討其現實意義。「超當代」這個詞,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就是超越於當代、當下,面向未來。那麼,如何才能超越當代呢?絕不是對當代的否認,而應該是立腳於當下,打通傳統與未來的血脈連接。也就是說,在融合於傳統與當代的前提下,面向即將到來的未來人類文明。

在討論這個問題時,首先必需認識清楚的是,整個藝術史乃至於整個人類文明史,是不可分離的整體延續。每一個歷史時期的藝術,既是當世精神文化的承載實體,同時又起到對後續世界的推動與引領作用。因此,當代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當下文明的審視與思考的,還應該擔負起對起對建構未來的責任。在今天這個多元文化融合與衝撞並存,高速互聯通訊、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輻射到世界每個角落的時代,藝術的責任不再是單純為生產令人賞心悅目的裝飾品。在新的形勢下,現有的藝術模式與理念已經難以承載時代的高速進程,而需拓展新的方向,擔負起延續文明的歷史重任!

由於人類文明不可斷裂的連續性,任何的發展與創造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給養,當代藝術也不例外。無論未來人類文明將繼續發展到什麼樣的高度,無論新的技術、新的理念多麼具備挑戰性,延續了數千年的堅實人文精神卻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形態都不可缺失的文化根基,我們還得時時回歸於傳統中去,尋找創造力的源泉。所謂傳統,包括中國古典傳統、中國近代傳統、西方傳統。而當代不局限於當代藝術,還應涵括一切存在於當代文化現象、思維觀念、科學技術。對傳統的理解也不應該停留在表面形式語言,融合傳統絕不應該是表面符號上的彆扭拼湊,更不會是無視親緣關係的觀念碎片強行嫁接。而應是對文化血脈的精準把握,直指其內在哲學源頭,提取精髓性的東西,重新熔煉出具有前瞻意義的精神實體。

視覺藝術重要意義不僅僅是創在創作圖像與形體,也不又停留在觀念的炮製上,應側重於文化造血,更應該是對歷史的創造與開拓。文明的延續本身在於對傳統與當下的不斷超越,而非一而在的重複陳舊的模式。同理,藝術的發展也是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在過去的世界裡原地打轉。融合傳統的目的不是回歸往昔,也不是像當下某些藝術家那樣靠複製陳舊的符號借屍還魂。

當前所面對的文化大融合,絕不同於以往任何歷史時期的文化碰撞,當然也不同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西方文化對話。劃時代的通信技術、海量信息資源共海,讓我們可以佇立於歷史至高點,放眼於整個文明創造史。藝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必然應該是跨越於時空隔斷之外,超脫於理念與文化分歧之上,去完成歷史賦予的使命與挑戰!

在一個「當代」與「傳統」表而熱鬧、實際都盡顯疲軟的當下,是時候思考藝術與文明的未來走向了。當代與傳統的融合、創新與創造,說起來都是很容易,但真要付諸於行動,必得付出持久的艱辛勞動。每一位藝術界從業者,不應只停留理念的製造與炒作上,需要以聖徒般的堅定的文化信仰,去創造出下一個時代的輝煌!

2017年 9月初(本文為《中國美術報網》約稿)

提示:轉載文章署上原作者姓名體現一個文明人的基本道德素養,同時也是任何人必需遵守的法律底線,請各位媒體人多多合作!杜洪毅 作者微信:xingli153

"

推薦閱讀:

山水畫家劉建明--大氣磅礴繪江山
楊麗萍的接班人是誰?
美學系列之二:建築之美
新長城傳媒丨以書入畫 意境深邃——閻中柱花鳥畫
那些美麗和趣味,都藏在無足輕重的小細節里

TAG: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