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配有我這好兒子」

近日,一位網友吐槽自家10歲的小侄子。這位小侄子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奧數、英語都很棒,圍棋、輪滑等各種業餘愛好也出類拔萃。但是,小侄子竟吐槽自己爸媽不配有他這麼好的兒子,同學都用iphone,自己只有電話手錶……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我努力優秀,是為了自己能早日脫離無能無知的原生家庭。」有網友感慨,孩子身上看不到童真感性,讓人直冒冷汗。

這個話題在當前引發了輿論熱潮,網友們的「深有同感」,更像是其戳中現實,戳中痛點的最佳佐證,需要我們好好地審視當下。

孩子的感受,其實是現實最好的反映。客觀來看,「小侄子」的選擇透露出父母的期待和社會的壓力:學英語是為了以後能出國留學、學圍棋是為了鍛煉自己大腦、鍛煉身體是為了讓身高突破家庭基因的束縛……沒完沒了的興趣班,時刻緊繃著起跑線這根弦,一門心思往「優秀」上推,這些共同的選擇既是父母大多推崇的「雞血教育」,也是這個社會讓孩子看到的巨大差距。

自己家庭在物質上與「別人家」的巨大差距,社會上對金錢、權力、能力的崇拜,讓孩子看清了必須得十分努力才有可能改變現狀。壓力和差距是孩子話語背後的社會現實。

父母或許不自覺中把社會層面競爭壓力大的焦慮傳導給了孩子,孩子看似理性,看似冷漠,但依然是個努力讓自己看上去像大人的小朋友,也確實難掩缺乏愛的滋潤與理解溝通,缺乏情商培養的狀態,或許缺少一部分來自父母的軟綿綿的感性的愛。

「父母不是一生下來就會當父母」,所以不要用自以為很好的方式去愛孩子,去教育孩子,多聽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想法,凡事商量著來,用合理的溝通理解來撫平一些誤解,讓彼此第一次為人父母與子女走得順暢一些。

讓孩子在大好的韶華里,擁有該有的樣子。小大人,或許懂事、聰明、冷靜、獨到,卻往往承受了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壓力。所謂的「回歸感性童真」才是我們期待在這類努力上進的好孩子身上看到的更好改變。

推薦閱讀:

媽媽,我再也不要做個乖孩子了
孩子高燒不退........一篇文章不再讓你擔憂
是不是我們的世界都是圍繞孩子轉的?
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兒童】男寶爸媽必讀:關注寶寶包莖手術問題

TAG:壓力 | 孩子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