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稿對作者會產生什麼影響?
摘要
2017年8月3日,韓春雨從Nature Biotechnology撤稿的消息佔據了各大學術媒體的頭條,也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或許,我們好奇,這對韓春雨及其合作者的職業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JASIST上的一篇論文恰好解釋了論文撤稿對作者的影響。
編譯作者:步一 / Indiana University
原文作者:Mongeon, P., & Lariviere, V.
論文推薦人:舒非 / McGill University
圖文編輯:李江 / 浙江大學
- 註:圖片來源於《Nature Biotechnology》
頻繁的撤稿事件
2017年8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網站顯示,韓春雨發表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論文已被撤稿,又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然而,學術論文被撤稿的新聞不再新鮮。今年4月,107篇發表在《腫瘤生物學》期刊上的學術論文被撤稿,該期刊自7月起不再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所收錄。僅2012和2013年,PubMed就撤稿了500多篇論文;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這一數字增長了約20倍。
論文撤稿數量的增多已經引起了學術圈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曾指出,要「讓學術造假者感到壓力」;今年7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了「關於印發《科技工作者道德行為自律規範》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堅守「四個反對」底線的方針。
撤稿對作者的後續發表與被引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
或許,我們好奇,這對韓春雨及其合作者的職業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去年,加拿大的兩位學者Philippe Mongeon和Vincent Lariviere的一項研究已經解釋了撤稿對作者的影響。
Philippe Mongeon和Vincent Lariviere從PubMed資料庫中檢索名為「撤稿論文」(Retraction of publication)一類的論文,結果中含有2299篇被撤論文。同時,他們還得到了論文的相關信息,例如作者、論文發表時間、撤稿時間等。然後,作者從Web of Science資料庫找到了這些論文的對應信息,並選取其中屬於「生物醫學」和「臨床醫藥科學」的期刊論文作為數據集。
為了研究撤稿對作者的影響,他們從數據集中選取了1996-2006年被撤稿的論文,以便獲取足夠的時間窗口來研究對應的作者群。他們還使用了Azoulay等人2012年的研究結果將被撤論文分成「學術造假」(fraud)、「學術過失」(error)和「其他」三類,並選取被歸納為前兩類的被撤論文進行研究;這樣,他們共選取了293篇被撤論文。
對於每篇被撤論文,他們還選取了一篇非被撤論文進行對照試驗。這篇非被撤論文和被撤論文的作者數量相同,並且發表在同一期刊的同一期上。
他們選取了撤稿前、後各五年作為時間窗口研究被撤作者群體的年均發文量和平均被引量(文章被引量除以所在領域當年所有文章被引量的平均值)。他們還根據Azoulay等人的研究結果將被撤論文的作者劃分成了負有主要責任的作者和其他作者。
研究結果顯示,論文被撤對於論文作者有著顯著的負面影響。在論文被撤後的五年內,79名負有主要責任的作者中有45位沒能再次發表論文。而對於被撤論文中負次要責任的作者,論文被撤稿對他們的影響也極大。結果也顯示,有27.6%和20.3%的非主要責任作者在論文被撤後的五年內也沒能再次發表論文。
儘管沒有發現撤稿對於作者合作情況的影響,作者還是找到了撤稿對於作者負面影響的直接證據。論文撤稿後,沒有負主要責任的作者也會因此受到「牽連」而對其職業生涯產生不良影響。
造假比過失的影響更惡劣
從撤稿的原因上看,因「學術造假」而被撤稿的論文,其對於作者的不良影響要遠大於「學術過失」。此外,他們還發現了這一不良影響與作者排名的聯繫,即:對於第一作者的影響整體上看最大,其次是最後一位作者(往往是通訊作者),最後是其他排名中間的作者。
參考文獻
[1] Mongeon, P., & Lariviere, V.(2016). Costly collaborations: The impact of scientific fraud on co-authors career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7(3), 535-542.
[2] Azoulay, P., Furman, J. L., Krieger, J.L., & Murray, F. E. (2012). Retrac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18449.
[3]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7_17_418499.s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