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分裂了美國,他們定義了平權

美國平權運動史

[美] 特里·H.安德森 著 啟蒙編譯所 譯

一次經濟蕭條,兩次戰爭,平等的概念開始在美國生根發芽。by Terry H. Anderson

平權運動產生於羅斯福行府時期。1933年,美國內政部長哈羅德·伊克斯發布一項命令禁止在公共工程管理項目中的歧視,第二年他的助手設計了一種按比例招聘的體系,意在僱用一定比例的黑人技術工人。

平權運動由此開始。

特里·H·安德森在《美國平權運動史》一書中追溯了該制度從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發生,到2003年密歇根大學案件的發展歷程,也界定了不同總統執政期間的平權運動政策。

特里·H·安德森(1946-)

作為一項國家政策,平權運動關乎美國人看待種族、歧視歷史、優待、考績——以及他們自己的方式,但它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個典型的美國式困境:

支持者要求僱主採取平權行動來僱用非裔美國人,反對者又不為少數族裔爭取任何特殊的優待或待遇或定額。各執一詞,卻都合法。

這兩股力量,不斷重新定義平權運動,分裂了這個國家的同時,也使大多數公民開始接受關於公平的不同解釋。今天絕大多數公司都支持機會平等的理念,某種形式的平權運動已經成美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以下文字整理自特里·H·安德森的《美國平權運動史》,這九位總統在這場種族與資歷之爭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富蘭克林·D·羅斯福

(1933-1945)

白種人認為自己是優等種族,美國內戰以後,這種習俗和情緒仍持續存在。直到1940年,種族歧視還是傳統慣例,在一些州甚至是法律。在美國南部及邊境各州,吉姆·克勞法,作為一部種族隔離法被普遍接受。

▲電影《藩籬》截圖

這就是當時美國的公平現狀。

1941年,羅斯福最終簽署了第8802號行政命令,宣布「國防工業或政府不得因為種族、信仰、膚色或者原國籍原因而用工歧視」。這是美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些黑人甚至稱之為「第二份《奴隸解放宣言》」。

羅斯福的第8802號行政命令不僅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964年《民權法案》第7條的反歧視條款奠定了基礎,而且對整個國家的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的參戰開始慢慢改變了國內的種族關係。戰時勞工短缺,臨時公平就業實踐委員會(曾在30年代羅斯福新政期間推動平權理念的發展)也小有成績,黑人就業率大幅增加。1944年,正逢美國大選,共和黨也開始在北方拉黑人的選票。

當然,戰時美國從未消除對黑人的歧視。羅斯福執政期間,武裝部隊的種族隔離政策也並未取消。

▲電影《血戰鋼鋸嶺》截圖

不過,全面戰爭對人員的需求沉重打擊了種族隔離政策。戰爭進入尾聲時,已有超過100萬黑人應召入伍,另有8萬人自願加入,這意味著部隊中的黑人人數比例已與他們的人口比例相當——10%多一些。

哈里·S·杜魯門

(1945-1953)

戰爭給日後的民權運動鋪平了道路,「優等民族」(納粹主義種族概念)在戰爭中慘敗,使種族優越論聲名狼藉。從二戰戰場歸來的美國黑人懷揣一種強烈的自豪感,也更加渴望贏得雙重勝利。

美國再也不會毫無反抗就接受這種歧視了。

為了對抗蘇聯,1947年,杜魯門和他的智囊團想出了一個加大軍事支持的計劃,即普遍軍訓制,並將其呈交國會,該計劃讓人驚訝的地方在於,行政部門反對在戰後組建的新軍隊中實行任何形式的隔離。

1948年,杜魯門簽署了兩項意義重大的行政命令。首先,他下令強制廢止聯邦政府內存在的招聘和就業歧視,重申了1941年羅斯福的第8802號行政命令。其次,戰爭總指揮官強調要在軍隊里實現「待遇和機會平等」,而不管是何種族、膚色、宗教或者民族血統。

那一年也是大選年。杜魯門使原來支持羅斯福的那些老民主黨工人、農民和少數族裔組織重新團結了起來,這才有了成功連任、打臉民調的反敗為勝。

作為第一個加入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總統,杜魯門簽署取消軍隊里種族隔離的行政命令同樣也是一項改變傳統的舉動。當然,雖然軍隊同意取消隔離,但事實上種族隔離仍然存在。

20世紀50年代初期,聯邦官員和將軍們都已經接受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所有納稅人都有權在那些依靠稅款資助的機構里任職」,他們認為這就是公平。

這個觀念最終為一項政策奠定了基礎,這項政策後來發展成了廣為人知的平權運動。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

(1953-1961)

艾克的民權視角是南方式的,他並不傾向於反對種族隔離。也沒有終止聯邦政府扶持下的住房領域的歧視,各區仍舊遵循往房歧視慣例,即在城郊建白人學校,在城裡貧民區建黑人學校。

學生們通常會上種族隔離學校。

而1954年的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判決具有里程碑意義。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在1954年5月宣布布朗案的裁決時指出,種族隔離使黑人孩子產生自卑感,有損他們的學習動力。

沃倫在意見書結尾時說:「在公共教育領域,沒有'隔離但平等'之說的立足之地。隔離的教育設施從本質上就是不平等的。」

然而,南部多個州拒絕接受法院關於廢除種族隔離的禁令。1957年9月,阿肯色州的「小石城事件」更說明了聯邦政府整合南部學校的嘗試將會遇到巨大阻力,甚或暴力。

▲小石城事件。黑人學生被護送入學

約翰·F·肯尼迪

(1961-1963)

60年代初期,布朗案的深遠意義及南部拒絕接受法院關於廢除種族隔離的禁令已然刺激了非裔美國人。1960大選年,作為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成員,肯尼迪向來與非裔美國人關係融洽,而擊敗尼克松靠的就是公開支持民權運動。

可以說,是非裔美國選民把肯尼迪送上了總統寶座。

而非裔美國人,沒有等著政府來改變。1963年春,金和他的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示威遊行。這是一座黑人沒有投票權,身為納稅人的他們也得不到市政工作,沒有一個黑人警察或消防員的城市。

馬丁·路德·金也被捕入獄。

伯明翰事件推動了南部近200個城市的靜坐示威和遊行示威,也把金推到了最偉大的黑人領袖的地位,而且還被證明是民權鬥爭的一個轉折點。

▲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的台階上發表了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講

肯尼迪支持了這場民權運動,他在白宮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視演講,以及他的民權提案,直接導致了一種關於非裔美國人處境的新型國家意識。民調顯示,人們把民權列為國家的頭等要務,替代了外交政策這個冷戰期間常見的領跑者。

新一屆民主黨政府定義了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民權運動,即民權運動就是呼籲僱主告別過雲,「不分種族、膚色或信仰」進行招聘。

性別歧視也被考慮了進來。20世紀50年代的經濟繁榮時期,婦女從事著大多數男人不願做的工作,要麼是秘書、工廠工人,要麼是銷售。而1963年通過的《同酬法案》,要求在同等技術、成果和責任的工作的工資支付上,禁止差別對待。

不過,肯尼迪沒能將這場運動推向更遠,1963年11月22日,他遇刺了。

▲PBS紀錄片《刺殺肯尼迪:幕後真相》截圖

林登·B·約翰遜

(1963-1969)

新任總統林登·約翰遜提出了他的《民權法案》,比肯尼迪的法案更全面,也更具爭議性。其中第7條旨在結束僱員25人及以上的全部公司的就業歧視。

彼時,作為一種觀念的民權已經成熟,勢不可擋。

這使得約翰遜的《民權法案》最終通過,約翰遜稱它是「為全體美國人提供平等機會邁出的關鍵一步——美國為全體公民爭取全面正義的進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但民權法案的實施情況卻讓黑人更加沮喪。黑人除了在應聘很多工作時都會被拒絕之外,其投票權也受到了限制。1965年,為了抗議這一現狀,阿拉巴馬州塞爾瑪市示威遊行,繼而爆發暴力衝突,舉國震驚。幾個月後,國會通過了《投票權法案》。

那個夏季,南方一半的成年黑人已經登記投票,永遠改變了南部政治。

美國人盛讚約翰遜的自由主義,大多數人覺得國家正在前進,約翰遜正在完成肯尼迪的理想。連約翰遜本人也宣稱自由的藩籬「正搖搖欲墜」,他認為,我們不僅要追求作為權利和理論的平等,而且追求作為事實和結果的平等。

▲紀錄片《OJ:美國製造》截圖

平等,第一次成了約翰遜行府的一項政策。

約翰遜選出前總統之子小富蘭克林·羅斯福出任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的首任主席,後者界定了「平權運動」,並要求通過私營企業更積極的領導和參與來促進比法律要求的還要多的平等就業機會。有趣的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執政期間,林登·約翰遜曾任得克薩斯州青年總署行政官。

約翰遜的目標是開放機會之門並給予黑人特殊考慮,或者說「施以援手」。特殊考慮定義了20年紀60年代中期的平權運動。

定額、優待、補償、逆向歧視,也成了約翰遜剩下任期及此後幾十年里媒體的熱點和頭條。

理查德·M·尼克松

(1969-1974)

20世紀60年代後期,城市騷亂、校園示威、越南戰爭以及《時代周刊》所謂的反主流文化「青年大騷亂」終結了政治和社會共識,進而分裂了國家。

分裂被兩股強大的社會潮流所證實——賦權和解放。

黑人更加激進,開始吶喊「黑人權力」(Black Power)。隨後帶來的是黑人賦權擴大化,相繼出現了墨西哥裔美國人的Brown Power、美洲原住民的Red Power,以及男同性戀的Gay Power。

伴隨著賦權,「人的解放」開始在全國流傳開業,嬉皮士要求把自己從父母的主流價值觀下解放出來,婦女也在挑戰美國的價值和文化。

▲電影《逍遙騎士》截圖

尼克松這位共和黨總統,注重實際,是個「極富原則的實用主義者」。尼克松明白,作為1848年以後第一位當選時反對黨控制參眾兩院的總統,他必須在國內政策上向自由派妥協,同時要把主要興趣集中於外交政策。

提倡平權運動就是他任期頭兩年親近自由主義的證明。

尼克松行府把平權運動定義為種族目標和時間表,而非種族定額。1970年2月, 時任勞工部長的舒爾茨簽署了第4號令。它直接把區域內的少數族裔比例與從事合同用工的少數族裔比例掛鉤,後來把成比例的僱用確立為一種證明遵循平權運動的方法。

1971年,在格瑞格斯訴杜克電子公司案中,最高法院第一次裁定了1964年的《民權法案》第7條。最高法院不認為目標和時間表是定額。

1972年,《平等權利修正案》《平等就業機會法案》也相繼通過,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有權把公司告上法庭,不再是「沒有牙齒的老虎」。

尼克松執政期間,平權運動達到全盛時期。

然而從1970年開始,尼克松就全貫注于越南戰爭,而非種族議題。最終,尼克松在1972年大選前放棄支持平權運動。

羅納德·W·里根

(1981-1989)

過去幾屆行府接受了相同的基本方針——某種形式的補償。不論民權領袖是否意識到,20世紀70年代,他們正在獲得補償這個最後的需求。

約翰遜用費城計划進行補償,尼克松加以改進,使之全國化,高校和許多工商企業也已經建立自己的計劃,吉米·卡特還根據1977年《公共建設工程法案》將保留配額簽署成為法律化。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補償多少」,以及為此「補償多久」。

1980年總統大選,里根擊敗卡特當選新一屆美國總統。自從尼克松在1972年大選前放棄支持平權運動,共和黨已經轉向右翼。新行府搬進華盛頓不久,里根便明確其平權運動立場,稱本屆行府會以平等為己任。

里根行府開始放棄平權運動,稱它是「逆向歧視」。

在里根執政6個月後,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和聯邦合同遵循項目辦公室「基本上癱瘓」。越來越多的黑人,反對本屆行府。婦女和少數族裔受政府保護的時代已接近尾聲。

1984年,里根成功連任。他又對平權運動明確了自己的立場,他提出這一屆行府的願景,即一個無視膚色的社會,一個禁止優先權的社會。

在1987年開庭期,最高法院實質上撤銷了1971年格瑞格斯案的裁決,結果是,白種男性將更易控告逆向歧視,婦女或少數族裔將更難打贏官司。就連舉證責任也從僱主轉到了僱員身上。

當然,里根的平權運動立場並不被支持。彼時的平權立場已經成為在美國做生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城市及大部分企業都旨在維持平權運動,他們想要避免顯得像個歧視性僱主。

里根總統的民權遺產就是任命3名最高法院大法官,開啟了向更保守的最高法院的轉變。這一戰略在下任總統喬治·H·W·布希的任期內產生了回報。

可以說,里根和布希的反彈對平權運動造成了衝擊。

他們都推廣了平權運動即定額的觀念,他們都支持考績,而且都把論證改了易於白人理解的簡化選擇:定額對抗公平。

威廉·J·柯林頓

(1993-2001)

20世紀80年代末,保守派創造了「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一詞,用來指代那些通常伴隨著支持平權運動而介導擴充婦女、同性戀者、少數族裔權利的廣大自由派。

類似PC,多樣性並非驟然興趣於20世紀90年代早期。在民權運動以前,多樣性指在地理、宗教和階級等方面的差異。70年代,企業僱主和大學校長一直在呼籲勞動力和學生群體的種族、性別,甚至族裔的多樣性。80年代不斷推陳出新,90年代早期,「多樣性」已經變成一場強大的社會運動。

▲紀錄片《OJ:美國製造》截圖。美國民權活動家Danny Bakewell在談論黑人球星辛普森殺妻案時這樣說道。

在平權運動招來非議時,多樣性卻飽受讚譽。

民主黨明白,要論政治策略,支持多樣性比認可平權運動的風險少——多樣性重新把議題界定為不是對少數族裔或婦女的優待,而是有可能發揮全體公民潛能的公共利益。

柯林頓在民權上的嘗試從一開始就步履維艱,當他的任期走到第三年的時候,他終於就平權運動開始了自己的計劃。

他委託對有關計划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平權運動仍然是拓寬經濟和教育機會的一個有用工具。」他宣稱,「現在的平權運動並不總是完美無瑕的,平權運動也不該永遠繼續下去……我們應該有句簡潔的口號:改進它,但不結束它。

1996年大選,柯林頓採取了1992年就很奏效的方法——迴避民權議題。在總統辯論在被步步緊逼時,他用了自己在1995年演講中用過的同一手法,首先聲明「我反對定額」,然後話鋒一轉,說:

「因為我相信依舊存在一些歧視,相信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證明他們是合格的,所以我贊成正確的平權運動。我已在儘力消除我認為平權運動中有失公平的計劃,而且對其他計劃的強化超過了我的前任們。」

他以類似約翰遜和尼克松的話語補充道:「對於我而言,平權運動純屬畫蛇添足」。擁抱「多樣性」的柯林頓輕鬆取勝,成功連任。

可以說,1996年大選展示了平權運動的消亡。

20世紀90年代接近尾聲時,經濟正以國家歷史上最強勁、最持久的增長率飆升,創造出了4年的預算盈餘和創紀錄的低失業率。隨著工作機會充足和股票市場紅火,公民對平權運動之爭也失去了興趣。

2000年大選期間,共和黨的喬治·W.布希和民主黨的艾伯特·戈爾均迴避了民權議題。

喬治·W.布希

(2001-2009)

進入21世紀,多樣性仍舊大贏家。當選總統喬治·W.布希提名了他的內閣,14個職位中只有6位白種男性,餘下的全給了非洲裔、拉美裔和5名婦女。

然而,布希沒有鯇來蜜月期,獲得的公眾支持也欠佳,而且頭8個月舉步維艱——直至9·11事件。9·11事件,那場觸目驚心的恐怖襲擊提高了總統的支持率,使布希的議程重心從國內事務轉向了國際事務,並且導致了隨後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和佔領。

除國土安全和減稅外,國內議題統統讓位於軍事行動。

▲電影《拆彈部隊》截圖。在伊拉克,美軍不受當地人歡迎。

前人口調查局局長肯尼斯·普魯伊特說:「由於分類制度越來越模稜兩可,我們正打算把自身改造成一個不使用系列基於種族的公共政策的社會。那是21世紀的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多樣性時代,平權運動正在消亡。

2008年11月5日,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這大概是平權運動的正在消亡的又一例證。

作者i小築,微信公眾號【這周讀什麼】:xiaozhu-shuo


推薦閱讀:

那些被白人收養的中國孤兒遠比你想像中的孤獨
炸鍋了!加州亞裔細分捲土重來,歧視還是陷阱?
孤兒、韓裔高官、歧視受害者:「比法國人更法國」的他如何淪為笑柄?
18.歧視(深化)
原來叫女性廢物,白人白皮豬就是友善內容啊

TAG:平權運動 | 美國歷史 | 種族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