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開篇——我的煩惱與追求
小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隻井底之蛙,我渴望這世界可以發生一些大事,然後因為這些大事,我的人生命運便會驟然發生改變。
很多年過去。我的願望的確實現了。不過只有一半。
被實現的一半是,這世界確實每天都有大事發生。比如,被預言百年的引力波被探測到了;比如,全球股市的震蕩以及經濟的持續滑坡;再比如,新聞時不時就會宣布,技術的疆界不斷被拓展,新的信息革命將在一夜之間創立新產業……
沒有被實現的一半是,我的命運並沒有因為這些大事而發生什麼變化。
可是,仍然有一股力量讓我感到不安。我依舊渴望大事,確切地說,是渴望改變。
喬哈里窗給我的啟示
去年夏天,我在一次教練課上被一扇有趣的窗戶所吸引,它的名字叫做「喬哈里窗」(Johari Window)。
這並不是一扇真正的窗戶,而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在1955年提出的一個理論,由兩人名字的前幾個字母命名。「喬哈里窗」顯示,每一個自我都像一扇窗戶一樣由四個部分構成(如上圖所示),簡單解釋即:
1)公開區(Open Area):我看見,你也看見的部分;
2)盲區(Blind Area):我看不見,你看見的部分;
3)隱藏區(Hidden Area):我看見,你看不見的部分;
4)未知區(Unknown Area):我看不見,你看不見的部分。
「喬哈里窗」理論認為,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應該儘可能地拓展公開區(區域1),減少盲區(區域2)、 隱藏區(區域3)和未知區(區域4)。通過持續擴大「我看見、你也看見」的部分,拓展自己的潛能,真正建立與他人的信任和連接。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人為什麼應該不斷地分享自我呢?有些部分我就是不想和他人分享啊。有些部分別人和自己即便不知道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介紹這個模型時,我的老師Paul Jeong博士問了我們兩個問題:
問題一,你是否渴望將自己的經歷、故事、感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別人?你這樣做了嗎?還是經常在佩戴面具?這樣做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分享/給予)
問題二,你願意傾聽並且接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嗎?你這樣做了嗎?你認為周圍有多少人願意給予你真實的反饋?(傾聽/接納)
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自我中的公開區的比例,也決定了你是否有更多發現自我和讓他人了解自我的機會,從而形成自己與他人及社會交互的正向循環。
這個模型給了我重要的啟發,原來改變這件事不是驟然發生的,更不是任何大事可以帶來的,而是從每一個人展現真實的自己(Self-disclosure)和持續收到反饋(Feedback)開始的(如下圖所示)。
過去的幾十年,喬哈里窗被廣泛地運用於自我意識的發現領域,也被用於人際溝通的改善。它也解決了我長久以來的一個困惑——
我們總在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其實是源於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因為我們隱藏了真實的自我,二是因為我們不願傾聽從而沒有機會收到高質量的反饋——這兩者成為我們和這個世界建立連接的最大障礙。
我的煩惱與追求
仔細回想,我那念念不忘的對於改變的渴望其實僅僅來自於我的日常煩惱。這和世界上發生任何大事確實無關。
只不過,按照喬哈里窗的理論,我得把我的煩惱告訴更多人,讓他們給我指點迷津。
於是,我盤點了一下我的煩惱,大致包括這麼幾類:
我本來可以做得更好,但我就是沒有做到。
我和親人/朋友的關係出現了危機,我感到很困擾,內心很受傷。
我並沒有如自己期待的那樣,獲得成功和他人的認可。
很多時候,我覺得生活和工作沒有意義,自己沒有價值。
我多希望別人可以了解我的真實想法,可是沒人關心……或許這些想法不值一提吧。
……
我的確把我的煩惱告訴給了更多人,但我得到的反饋並不是我想要的,我得到的反饋竟只有——這些也是他們的煩惱!
我不是一個容易氣餒的人,於是,順著這樣的反饋,我訪談了這些和我有著同樣煩惱的朋友,我問他們:除了煩惱,你渴望什麼?這一次我又有了新的發現——有著同樣煩惱的我們,原來還有著同樣的追求。而我們的追求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這些:
我們都渴望與親人/朋友保持和諧的、親密的關係。
我們都渴望別人認可自己的價值。
我們都渴望獲得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
我們都渴望實現財務自由,過獨立自主的人生。
我們都渴望活得有意義。
……
是的,我們的渴望無非只是——成為更好的人。
我豁然開朗。原來,志同道合的人,首先得有同樣的煩惱,然後才能有同樣的追求啊!而我的這些煩惱,連同那些沒有得以實現的我的追求,才是真正的我,才是我真正需要耕耘的一片天地。而這片天地,在喬哈里窗里,便是我要拓展的公開區(Open Area)。而我唯一需要做的只有——
摘掉面具,做真實的自己(Self-disclosure);
告訴別人我是誰,主動尋求和擁抱反饋(Feedback)。
關於知乎專欄
回顧這些年的掙扎和努力,我真正渴望的雖然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我的確是個有理想的人。
我的理想很簡單——在我辛勤耕耘的一片天地里,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心意相通的夥伴,並且和他們一起活得有滋有味,生氣勃勃。
我把我的理想分享給了其他人。這一次,我收到的反饋是這樣的:
誰不想找到志同道合、心意相通的夥伴呢?誰不想在這世界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呢?誰不嚮往充滿生氣的生活呢?
當然,我也給出了我的反饋——
可是,我們得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去主動尋找那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啊。我們不能坐著等待,我們總要發出我們的聲音——任何一片天地的開創,無論大小,都是通過發出聲音開始的。
「喬哈里窗」為我打開了人生的一扇窗戶,那就是,若想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得先了解自己的「志」與「道」,然後真誠地發出呼喚。——因為,總會有人,聽得到你的呼喚,給你重要的反饋,然後和你一起向前走。
這個簡單的道理,這扇原本可以早點推開的窗,我竟到今天才將它慢慢推開。
幸好,窗外的世界我早有準備。幸好,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永遠不晚。
推薦閱讀:
※紀尋:我是少數派
※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2017年不足5%,願你我都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樣
※開始我的知乎的旅程
※我是如何找到自己喜歡啥的
TAG: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