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漏斗圖的兩個實際工作案例
演講主題:漏斗圖的實際工作案例
黃捷: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是攜程國際業務事業單位運營經理,負責產品供應/產品轉化/用戶運營數據分析工作。
畢業到現在有十多年,一直是在互聯網的產品運營方面工作,其中六成時間在創業團隊,四成在上市企業之類的大團隊,基本上帶的也都是三人到四人,這樣一個比較小的規模,因此我的內容會比較契合小團隊的情況。
因為被邀請過來也只講十分鐘,我很簡單的直接切入主題。
先給大家建立一個期望,十分鐘里會包括什麼樣的內容?(如圖)分別是時間序列CR漏斗,用戶分層漏斗,和漏斗結合AB測試。
為什麼題目叫做實際工作案例,是因為這些是實際日常工作交流的材料,去掉敏感數據之後的內容,主要源於攜程有比較好的內部學習和分享的氛圍,各部門各組有常規分享培訓,用具體的數據和具體碰到的問題,來碰撞想法,互相吐槽,英文叫peer review。
下面進入第一個案例。
時間序列CR漏斗
第一個案例是日常工作最常見的場景,設想會議上有個議題是,上周轉化率有下降,是什麼問題?可能的因素有些是定性,有些是定量,我們怎麼從頭到尾梳理出來一個富有邏輯解釋的答案呢?
上圖是所謂的時序CR圖,綠、紫、橙、藍,分別是各個核心流程的轉化數字,根據時間描出離散的點,連起來形成curve圖。
所謂核心流程,用機票舉例,比如說想去曼谷玩,搜索以後,會到搜索結果頁,然後會進入填寫個人信息的頁面,然後是支付。我提到的步驟,無論所處的網站是賣鞋子、賣衣服還是其它的什麼,大體都是這樣。
區分每個步驟的成功進入下一步的數字,是我們解析問題出在哪個地方的重要線索。
例如「為什麼區分出填寫的步驟」,假如有一個改版,是方便用戶調出上次買機票的信息,那就能明確看到對應位置的影響。
再例如「為什麼區分出搜索步驟」,通常來說,當市場試探新渠道,或做測試流量,或購買的流量有問題的時候,經常在著陸位置壓低轉化率,區分各位置的轉化,可以一目了然。
簡單概括來說,轉化率的變化結果,就像中學學物理一樣的,是最後受到的合力的結果。我們需要把它拆到各個來源,用這樣一步步的時序圖,把各個步驟拆分開來,結合時間節點/對應的事件來看,就比較有說服力。
時序curve圖可以宏觀上看到趨勢,例如某個活動節點前後,第二個步驟轉化下降,但是如果要精細分析出百分之多少,這樣是看不明顯的。
可以取兩個具備可比性的時間節點,切一個橫截面,如下圖,即可計算哪個步驟環比好了,哪個差了,以及具體的百分比。
可比性是一個值得一提的點,通常是對比上周、上月,或者是去年同期。有些需要稍微動腦的,比如說上個月的時候是春節的情況,這時候不僅要考慮節假日,還要考慮春節的情況不應該基於公曆去對比。
這裡只是舉了一些非常粗淺的例子,實際工作中千變萬化。例如說,如果熱賣品的價格比競爭對手相對變差了,大家認為是漏斗的上半部分變差,還是下半部分變差?
簡單來說,如果說是查詢速度的問題,和價格的問題的話,會對於靠漏鬥上面的步驟的影響比較大。對於客人一著陸進來,是否進入詳情頁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影響。
但是如果上半部分沒有影響,填寫頁往後的話,通常不是價格的問題,一般願意填寫的人已經接受價格了。
大體上,速度、流量質量和產品價格會影響漏鬥上半部分,而表單、支付、介面穩定性會影響下半部分。
用戶分層漏斗
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怎麼樣考量客人是怎麼流失的?同樣可以用上圖這樣的漏斗形式,用數據來考量。
關於流失挽回這個話題,經常遇到的所謂一步到位的方法是,首先把數據全導出來,然後「大數據」做分類,然後比如分了50個類別,問他對這50類幹嘛?發50種不一樣的郵件或簡訊。這並不是數據運營,只是表面文章。
我不知道大家一年坐多少次飛機,70%的人一年只坐一次飛機,如果拚命的推送,希望變成一年定10次機票的,可能嗎?
我們對用戶有一個基本的漏斗分層,可以按照會員等級,或者是下單的頻次進行分層,上圖的漏斗是根據頻次。
有一些人一年只飛一次,有一個自然流失,無論怎麼拉都是拉不回來的。基於這個思想,我們把頻次從低到高,用漏斗的方式來觀察月度,年度對比。
有些客人沒有辦法從一到二,不是因為我們做的不好,是因為他不需要。而二到三,三到四的環比趨勢,是我們非常關心的,這是主要的戰場。
漏斗圖的奧妙在於,通過分層,經常會看到總量看不到的東西,我的鑽石客人是不是減少了?首先鑽石客人肯定不是一年只飛一次的客人,如果減少了,只是流失到別的地方了,針對這些特徵的用戶改進服務流程,提高一些服務成本和營銷成本,然後觀察這個漏斗位置是否有好轉,這樣是否比發50種簡訊郵件要合理呢?
我們回顧一下第一點,為什麼要把轉化率拆開看,因為如果不拆開看,就不知道是市場的人搞砸了,還是研發的人搞砸了。
這裡也是一樣,當把所有的用戶數據放一起看,不考慮業務本身情況直接做分類的話,最後只能發各種郵件,簡訊,浪費時間和資源。
現在流行所謂自動營銷,發來發去,都是基於用戶畫像。什麼叫做用戶畫像呢?除了有外部購買的數據之外,內部無非是根據歷史行為。這裡就有一個邏輯的悖論,如果你很了解這個客人,這個客人本身就已經是高頻客人了。
我們前面分析說,2-3-4次的層級才是主戰場,自動營銷發來發去都是高頻次客人,或者用歷史關鍵字反覆刷客人的廣告位,最後就是騷擾,還要回過頭去追查由此帶來的客戶流失,搞得很忙的樣子。主戰場的二、三、四,數據不足可能被排掉了根本啥也沒做。
第三個是結合A/B測試的漏斗
我們回到第一個案例看一下,如果在節假日附近做了改版,轉化有上升的話,往往還是很難解釋,是由於季節性的波動,還是改版,還是競爭對手做了錯事,讓用戶到我這裡來的。AB測試可以盡量削減這些影響,使得漏斗對比更加健壯。
A/B測試的優點不多贅述,缺點是容易被過度濫用。因為我們沒有像谷歌那麼多的時間可以測哪種顏色按鈕更好。實際工作里,每個AB實驗都要能夠賺到錢。
更多的是測試我是發50塊錢的優惠券好,還是不發好?優惠券活動可能會帶來多一萬人的下單,但是毛利每個人就減少了50塊錢,要算成本。做這樣一個AB測試之後,比較能說服別人,發50塊錢的券,比發30塊錢的券,成本和收益各自的得失。
如果不分A/B測試。你跟所有人做解釋,就只能用一些定性的東西去解釋,比如「我洞察了用戶的人性,50塊錢正好」。
如果經常做A/B測試,有六成的A/B測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你希望有更多的人來下單,結果是更少了。這個時候對你來說,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怎麼樣找到原因。如果你可以找到原因,就可以進一步的挖掘痛點、創新流程。
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把整個流程拆步驟,包括前面說的拆會員,或者是拆核心的下單步驟。究竟是損失到哪裡,這幾乎是創新的必備前奏。
大家如果喜歡在網上看一些東西的話,這部分的內容基本上都會用定性的方式來描述,但是這部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全部都是定量的。你做的好不好,最開始忽悠的時候是可以定性的,最後的結果都是定量的。
簡單小結一下
前面舉的三個案例,無論是轉化率的優化--改版效果的評估,節日大促的效果;還是用戶分層、用戶挽回--最核心的老客戶,有沒有被競爭對手搶掉,還是自然流失,這些全部都是可以量化的。
做的好不好,上升10%,下降20%,原因、經過、結果,全部都是數據化,不會容忍任何所謂洞悉人性,產品調性,市場直覺之類的毫無意義的解釋,否則的話,這塊工作就沒有辦法專業地去做好。
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7.6)
※團支書@數據團 經典作品結集出書啦~
※A book list on data and sns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7.19)
TAG: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