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一下女權這件事
題圖:英國激進女權主義者艾米琳·潘克斯特,也是英國女性參政權運動的奠基者之一。
這是我第一次公開談論女權這件事情,以後大概會多一些。
文章有點長,共有7個部分,從第4部分開始講的東西就比較幹了,但我還是建議你讀下去,可以算作是最基本的女權知識概覽。
我嘗試把這件非常複雜的事情系統地說清楚,但實際上用了6000多字也只膚淺地談了皮毛,但願以後拆分成每個小話題能夠說得更清楚些。
1.
大部分情況下我不太願意公開談論女權,因為單獨的女權議題事實上很難存在,每一個女性議題都對應到更加深刻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再者,即使是國際上被公開承認和有組織的女權主義,也存在著主張各異的流派,同是女權主義的兩個流派之間很可能有著完全矛盾的兩種主張。
而網路上的爭論往往更加可笑,大家紛紛揪出對方陣營中最不合理、最偏激和愚蠢的言論進行攻擊,對罵「直男癌」和「直女癌」。自稱女權主義者的網友們也大多並不知道每一個女權話題背後關聯的主張分歧,喊口號就像一種自我標榜,不但沒有實質意義,甚至都不具備基本的「進步」意義。
談論女權話題時常會不自主被捲入這樣的爭端里,但我們都知道,和人講道理其實是一件非常慷慨的行為,這意味著大量的語言和精力付出,而我不願意對陌生人這樣慷慨,於是我之前都盡量不公開談論。
2.
前段時間我去東北為電影堪景,同行的有一位當地大哥,個子不高,上飯桌愛吹瓶子,好談國事,更喜歡談自己。
「我媳婦兒懷孕的時候我就去拜菩薩,讓菩薩給我一對龍鳳胎,要實在不行就給個兒子。後來孕檢完醫生跟我說是個兒子,我當時就去還願了。——我這輩子運氣好,真的運氣好。」大哥的這段話在三天時間裡大概重複了五次,每次都伴隨著一口喝過酒的哈氣聲。
他大概是真的覺得生兒子是撞了大運,也自然不會覺得對我這個桌上唯一的女性造成了什麼冒犯。
「她一個女人還能怎麼辦,當然是聽我的。」上一件事情結束後不到兩天,另一位朋友在談及女友的時候這麼說道。
早些的時候聽說了一件更尷尬的事情,一位男性朋友在和女生上床的時候,在女生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中途取下了避孕套,理由是不喜歡戴套。
與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相對應的,是從網上得知的兩則新聞:一個是16歲少女被父親逼婚嫁給36歲的男人於是喝下無法救治的劇毒農藥百草枯自殺;另一個是由川普上台而引發的121#WomenMarch遊行。
事實上是三則新聞,只是乘風破浪主題曲的討論我並不想納入這個範疇,雖然文藝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傳播性和教化作用,但不對文藝作品進行價值觀攻擊我認為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以上所有這幾件事情,發生在如此密集的時間段里,我覺得很難過。
更難過的是,這其實並非密集發生在一起的個案,而是一種生活常態,我於是覺得談論這件事情,無論透徹與否,總歸比閉口不言要好。
我大概還不能面面俱到地把每一個女權問題都分析清楚,但我會試圖把我自己的認識總結出來,儘可能不帶傾向性地介紹一些基本的主張。從這一篇粗淺地開始,以後可能會在每一個子話題里深入聊到更多。
3.
15年4月份的時候我寫過一篇給淘寶市場部招人的招聘文案,僅僅只是一張圖供同事間朋友圈轉發。但不到一周,釘釘團隊抄襲這篇文案並且直接放到了阿里招聘官網上,而他們招的人是「程序員鼓勵師」,在他們改編的文案有且不僅有如下措辭:「……你可以如蒼老師般德藝雙馨,胸懷天下,進可起身壓海棠,退可提臀迎蛟龍……」
雖然事後撤下並道歉,但於事無補。文案被抄襲並且用在這種地方,我深感恥辱。
後來身邊徵婚的人漸漸多了起來,無論是內網還是外面的網路上,但凡描述女性,總是脫離不了「90後、童顏巨乳、高顏值、長腿……」等字眼;當然當他們描述男性的時候,也總是「有車、有房、事業有成……」。
所以一個基本的常識是,當社會在婚戀市場上對女性提出越多外在要求(年輕、身材、長相)的時候,他們同樣對男性提出了更多外在要求(金錢、權利、地位),這對誰都不公平。
以上兩件事情所說的是是一種很常見的女權議題,即,物化。
「物化」這個詞可以用在很多地方,通過把對象(尤其是人)進行客體化,變成一種帶有標籤和功能的物品,來描述特定的異化。與之相對應的是人格化。
農耕時代,人類的體力直接和生產力相關,所以封建社會的女性地位普遍底下,在某些社會形態中甚至直接作為物品存在。這種物品的主要功能包括美貌、性工具、繁殖和交換。所以近代女權的發展,反對物化是先行潮流。第一波女權主義的核心主張是反對選美,中國婦聯會在80年代的宣言也是反對選美。
後來關於「美」的論述得到擴充,加入了種族、階級等更多元素,也不再單純強調「美」的物化而有了對「美」的民主選擇,即,贊成美和反對美,贊成整容和反對整容都有道理。
本質上來說,物化其實是一個人權話題,如上文所說,一個社會在物化女性的同時,一定也物化了男性。
與之類似的另一個女權議題是刻板印象,即對男女特徵進行性別劃分,比如「男主外、女主內」,「女生學不好理科」等。
也許是因為比較強勢,我在成長過程中時常被身邊人形容為男人,其中有褒義認為我像男人一樣冷靜理智也像男人一樣幹練堅強;也有一些貶義認為我作為女生不夠甜美可愛也不夠溫柔體貼。
但事實上這件事情的思考方式應該是,我是女生,如果我理性思考,那麼說明女性會理性思考,如果我幹練堅強,那麼說明女性也會幹練堅強;如果我不夠溫柔甜美,那麼說明並非所有的女性都溫柔甜美。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還算有名的女性創業者寫了一篇關於職業女性的想法,其中有一條寫著:「像男人一樣思考,像女人一樣行動。意思是說,做最理性的判斷,行動時姿態要柔軟漂亮。」
可是,像女人一樣思考就不理性嗎?像男人一樣行動就不漂亮嗎?或者可以這樣說:任何教女性「像男人一樣XXX」的文章,都不值得作為女性的行動範本。
當然也要補充,這樣的文章參考來看是可以的,畢竟現狀如此,太過激進屏蔽其他聲音對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
4.
系統地來說,女權議題事實上圍繞一個女性的一生展開:
出生階段有女嬰存活率、貞操殘害(割禮)等議題;
成長階段有女孩受教育權的保障、女孩性侵保護、性騷擾(身體和言語)、性暴力(強姦)、性別歧視(物化、刻板印象)、拐賣婦女等議題;
工作階段有女性同工同酬議題、帶薪產假、管理層性別比、參政選舉權等議題;
結婚後有家庭暴力、家務分配等議題;
生育階段有生育自主權、墮胎權、母職等議題。
生育階段於是又和開頭的出生階段銜接,成為一個完整的成長保護系統。
如果有人把男性的一生攤開來看,勢必也能找出一生中男性面臨的壓力。很多時候的女權議題對平等的要求,都是同樣在要求男性說不的權利(上文已述)。
但沒有人能否認,那些明顯利好於男性的議題里(女嬰存活、性侵、家暴、母職等),如今的社會依然傾向於男權。
如果只看這些議題,所有人都知道不應該殺女嬰、不應該性侵、不應該強姦、不應該歧視、不應該拐賣婦女、應該男女平等、應該同工同酬、應該帶薪產假……似乎不用深入討論,但其實並不是。
女權議題的討論點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
1、對於那些明顯傷害女性的行為,如何推動國家立法,進行相應量刑懲罰,推動公共機關的執行觀念;同時對需要保護的女性進行保護和扶持。(即,無爭議,推動保護)
比如2015年年末終於通過的《反家庭暴力法》,具有歷史性的意義,且包括了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內容,但並沒有涵蓋性暴力。
比如2015年取消「嫖宿幼女罪」的罪名,但凡猥褻幼女,一律同強姦,這也是一種進步。
比如法院出於「勸和不勸分」而對離婚判決予以駁回,則是一種不合適的舉動;
比如某晚會和官方電視節目上公然鼓吹女性不能生育就沒用,或者女性應該回歸家庭多生孩子的觀念都非常不合適。
2、對於那些相比之下更加隱性的男女平等的議題,如何把握合適的度,如何找到合適的保障制度。(即,有爭議)
比如同工同酬,雖然在腦力勞動上男女無差別理應實施同工同酬,但如果是體力勞動呢?如果女性明顯存在弱勢,給女性同工同酬是否也對其他男性構成了不公平?
比如帶薪產假,原則上來說國家規定企業必須保障女性的帶薪產假是對女性的保護,但是這種規定的存在,假期越長,企業就會在招聘的時候越發注意少招可能會生產的女性員工,這是好還是不好呢?
比如管理層性別比,通常來說女權在爭取女性管理層和工作率的時候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固定性別比」,即要求該企業必須保證多少比例的女性員工,另一種是「去性別化」,即要求企業完全忽略性別,完全論業績。二者各有好處,爭論點類似於「女性專屬通道是尊重還是冒犯」的話題,以後單獨講。
比如墮胎權,墮胎權的爭論是圍繞「pro-choice(為選擇)」和「pro-life(為生命)」展開的,強調母體的選擇權就忽視了嬰兒的生命權。目前各國的主流做法是禁止大月份墮胎(3個月或6個月,各國政策不同),那麼新的問題又來了,大月份還要墮胎通常情況下可能是因為沒錢,如果墮胎是人權,那麼是否應該由政府出錢墮胎(這也是121女權遊行中斯嘉麗約翰遜的演講內容)。
比如性別歧視,尤其是言語上的物化和刻板印象,如果時時刻刻都要求別人不能觸犯紅線,那麼也就成了如今被指責的「過度政治正確」。這裡的度如何把握,也是一個長久而複雜的問題。
受限於篇幅,這裡沒辦法把每一個問題都展開講,但總的來說,我覺得女權議題圍繞女性的一生展開,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爭議的問題,需要探索「度」在哪;另一類是理論上無爭議,但需要民間與政府一起來一步步推動完成的。
這兩類問題和方向,才應該是女權主義者們的行動綱領,而不是佔據「女權」的道德制高點到處去和人吵架。
5.
雖然提倡理性思考,並且希望大家都能意識到每一個女權議題背後涉及到的更多的經濟和社會背景,但也要承認激進女權主義運動存在的意義。
以前看西方的女權主義運動,也會在某些時候覺得做法太過於片面和膚淺,認為他們沒有全面思考,於是對他們呈現負面評價。
但後來漸漸意識到,激進女權主義者存在的意義是:在一個普遍存在不平等的社會裡,所有溫和的抗議都將被淹沒和掩埋,只有激烈的、無法被忽視的行動,才具有引發所有人關注的功能,從而推動官方對女性地位的行動。
2015年有一部電影《女性參政論者》講的是英國女性參政權運動的奠基者之一艾米琳·潘克斯特,以及英國歷史上婦女取得參政權的那段鬥爭歷史。
她們的鬥爭極其激烈,時常闖入官方建築,被捕後在牢獄裡絕食抗議;一位名叫戴維森的女子手舉著女權運動的旗幟,跑到賽馬場,與國王的馬衝撞而死,通過死亡讓國王知道婦女運動之猛烈,最終取得女性的參政權。
所以我後來在思考,女性地位應該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全社會普遍存在的不平等而不自知(比如封建社會),第三個階段是基本的男女平等,而在兩者中間的第二個階段,則是一部部取得進步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越接近第一階段的時期,鬥爭越困難,遇到的阻力也就會越大,所以早期取得進展的女權主義運動大多在行為上較為激進。
如今不同國家的女權狀況各不相同,因此各種女權主義運動都存在。但無論如何,激進女權主義者存在的意義,都是值得肯定的。
6.
社會的發展必然是更加性別平等的,這由經濟發展基礎所決定。
農耕時代對勞動力有更高要求,這帶來了兩個結果,一是勞動能力較低的女性處於附屬地位,社會由男權掌握;二是越多壯丁就意味著越多生產能力,女性被要求不斷執行生育職能,且要求生男孩。
2013年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標明,歷史上使用犁進行耕種的地區,相比於使用鋤頭進行耕種的地區,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和政治參與度更低,因為犁所需要的肌肉力量更大,女性難以駕馭。
哈佛大學一位華裔教授也發現,在中國種植茶葉的地區,選擇性墮胎更少,女嬰存活率更高,因為茶葉這種農作物更適合女性靈巧的手指採摘。
川渝地區的女性地位更高,甚至有「耙耳朵」的傳說,以前和朋友聊起的時候說,這大概不是因為川渝地區有多文明進步,而是因為山地耕土更多,女性在農耕勞動力上也有話語權。
隨著生產力的解放,現代科技的發展,男女之間在生產力上面的差異顯著縮小(縮小到僅剩的一些體力勞動職業中),於是地位傾向於平等。
所以有研究證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方,女性地位越高,男女社會地位越平等。
7.
中國在這件事情上有一些特殊,因為中國可能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由經濟基礎決定女性地位自然發展的國家。
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中國的女性地位發展和西方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差異,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
①受宗教影響小,主要體現在墮胎權上;
②受建國初期計劃經濟影響大,中國女性的地位曾經強行大跨步向平等進發;
③計劃生育的國策非常特殊,對女性地位有幾個方面的微妙影響。
國外對墮胎權的反對主要來自於宗教勢力,尤其是天主教為主的國家,對於墮胎幾乎是絕對禁止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一下愛爾蘭的墮胎權發展史。
但中國沒有宗教壓力,且由於計劃生育,中國幾乎是全世界是對墮胎最寬容的國家。
這也帶來一個好的後果:人們普遍具有較好的計生意識。避孕套的習慣性使用,對於女性來說是極大的福音,一方面保證了生育自主權,另一方面也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傳染率。
建國初期開始實行計劃經濟,國家能夠最大層面上影響社會經濟和生活。
毛提出一系列解放女性的口號;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政策,如不許納妾,廢除婢女,禁止商業性的性行為以及提高寡婦的再婚率等;國家立法上就解決了很多女性問題,比如憲法規定的男女同工同酬,女性參政權,頒布新婚姻法等。
後來的文革,強行打破了大部分地區(除了廣東潮汕等地)的宗族勢力,又削弱了女性地位的一大阻力。
所以從官方層面來說,中國的女性地位從建國初一直較高。
但是中國女性生存狀況真的很好嗎?並不是。
儒家傳統深入人心直到今天,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始終占很大比例,夫權和父權嚴重,隨之而來的是高女嬰死亡率,普遍的家庭暴力(2011年的數據高達30%)和對母職的強調等。
更重要的是,建國初的婦女解放更多是國家計劃拉動的,超過了農業大國的經濟基礎,所以過了這麼多年回頭看,發現進步甚微甚至略有倒車(倒車就不方便說了,但是看過近期主流媒體鼓吹生育的宣傳,大家也能懂)。
再說計劃生育,計劃生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尤其是在城市中)會促進女性地位的提高。由於家裡只有一個女兒,資源將會無傾斜地給予保證其受教育和良好生活的條件。
但是從出生存活率上來看,數據就很觸目驚心了。
計劃生育從1980年開始嚴格實施,只能要一個孩子,於是男女性別成為一種零和博弈,不想要女兒的家庭選擇把女嬰溺死或丟棄,1970年代後期「超額女嬰死亡率」為10%,但1995年已上升到60%。也許是迫於女嬰死亡率的升高,中期全國19省補充實行「一孩半」政策,即如果第一胎生的是女兒,允許生二胎。
即使是開放了全面二胎,最早動起來的也都是那些想要兒子的人。
在重男輕女的大省福建省,一孩出生性別比112,即每出生100個女孩則對應出生112個男孩;而二孩出生性別比為148.77,三孩則達到了246。即使是全國平均的三孩性別比也達到了240.06。
這些數據折射出來的是一個複雜的中國社會,一方面在早期高歌猛進走在前面,另一方面又無法拉動受傳統思想影響至今的社會認知,所以在中國希望推動女性權益的進步,是一項更為複雜的任務。
8.
文章結尾單獨說一點,即,女權的根源其實是尊重女性的自主權。
尊重她們的生命、尊重她們的身體、尊重她們形態各異的美、尊重她們的思想、尊重她們的參與、尊重她們的事業、尊重她們追求自我實現的訴求,讓她們和男人一樣接受世界的風雨,並獨立承擔後果。
而關於女性自主權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爭議和辯論,又是一個足夠有思辨價值的話題,下次單獨撰文來寫吧。
最後附上一個文件,是哥倫比亞全球中心做的一份資料《後1995中國性別與女權大事記》,整理了1995年以來中國的女權事件,包括立法和民間組織,點擊鏈接可查閱。
推薦閱讀:
※數據遺產,你死了那些賬號怎麼辦?
※目光背後的表達,僅有兩個含義
※呵呵,人命還不如直播…
※大多數人沒有建立起圍牆,卻肆意揮霍僅有的磚
※有錢人都看不起窮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