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失敗,我們談些什麼?
人生是個積累的過程,人總會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抓一把沙子起來,而那堆積的沙子就是經驗的積累。
——題記
? NO.1 怎麼理解失敗??
松下幸之助曾說:「即使有豐功偉績的人,也不敢說自己不曾失敗過。正因為有過多次的失敗,才能得到多次的經驗;經過幾次失敗教訓後,才能夠成熟起來。如果不承認失敗,就永遠不會進步。」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如果想要談及失敗,那麼首先要明確的是企業如何理解失敗,把什麼樣的行為看待成失敗?
這裡,我們暫且把企業中的「失敗」定義為:「事件的結果沒有達成預先設定的目標」。說實話這樣定義失敗其實是略顯苛刻的,因為很多時候目標未完成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匹配,比如說業務模式不清晰、產品不成熟、團隊不穩定等等,在這樣人力無法控制的條件下,我們定義的「失敗」在企業中是層出不窮的。但好在所謂「失敗」也僅僅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結果;是一個階段,而非全部;是企業成長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事件的描述,而非蓋棺定論。
?NO.2 別人的「小目標」也許是你的天方夜譚?
當我們定義下的「失敗」發生時,首先要做的事是回過頭來看最初的目標制定是否就是失敗的,其次才看戰略、行動方案、執行的過程中是否存在問題。
王健林講過一個段關於制定「小目標」的話,被廣大網友拿來惡搞消費,然而剝開娛樂的外衣,這個目標放在萬達或者其他同等體量的企業下,確實是個小目標,但當你的企業還處於溫飽期時,這個「小目標」對你的公司而言無異於天方夜譚。當然這樣說有點極端,但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且類似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很多人都有過拍腦子定目標的經歷。所以當我們去分析一件事情時,一定要從源頭去看,這種情況下的失敗,若是目標制定本身出了問題,拚命去糾結過程和結果是沒有意義的。
?NO.3 認真review,跌倒了也要抓起一把沙?
基於以上前提,當失敗發生時,我個人認為最有效的做法是調整心態,及時review。失敗並非無意義,有些失敗能提供有價值的市場洞見,另一些則帶來更多經驗,促進個人和組織的成長。從失敗中得到的經驗、收集到的有關客戶、市場動態、團隊文化、未來方向、發現的潛在隱性問題等等的信息,都是另一種隱性回報。在管理學上和企業經營學上我們會發現:對於一個管理者而言,只有失敗過的事情才會真正產生屬於他的經驗。
從失敗中學習,review無比重要,那麼如何正確review?用一句話描述就是「把做過的事情重新思考一遍,包含的步驟有:回顧目標;對照目標評估結果;分析過程;總結經驗」。全面的審視自己的反思流程,如果重新來過,是否還會這樣去選擇?問自己在失敗中學到了什麼?這些教訓讓你意識到要做出哪些改變了嗎?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做改進?
除了review失敗,我們還要review成功,復盤失敗最大的原因是我們不重蹈覆轍,復盤成功的原因是我們可以再次複製。
?NO.4 失敗需要被總結,但失敗不需要去分享?
反思失敗是很重要的,團隊內部交流失敗經驗也是有利的,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把失敗的價值放大,公開去分享去講述呢?並非如此。
當一次失敗的發生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就不適合單個部門或個人拿出來放大,這樣做對整個組織的狀態和事件是沒有幫助的,很容易就變成哀鴻遍野,大家都在分享失敗了。所以去總結失敗儘可能是小範圍的,除非是ceo在台上總結失敗,那沒問題,這是一種真誠坦率的對自己的員工的表達。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會看到關於成功的分享大會,卻鮮少見到失敗分享大會的原因了。成功是可以去分享的,因為激勵人心嘛,對整個大的士氣有幫助,而且某種程度上你鼓勵成功的時候,對那些沒做好的人已然是一種隱形處罰了,所以失敗需要被總結,但不需要被分享。
只有你懂得辨別黑暗,你才知道光明在哪裡;你懂得辨別失敗,你才知道成功的方向在哪裡。對於已然發生的事情,懊惱、後悔、自責、指責這些情緒都是沒有價值的,還會造成二次情感損耗,當「失敗」發生,只有及時止損,且從已經發生的沉默成本中榨取最大價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就我個人而已,我認為失敗是老天爺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只是它的包裝紙和成功的包裝紙不太一樣,但是打開之後收穫一樣非常多。
推薦閱讀:
※關於變態老闆的二三事:遇到變態的老闆應該如何去解決
※人生,這場遊戲:升級太慢的我,要如何走出不斷被「小怪」慘虐的困境
※如何修復求職失敗後的低落情緒?
※《中國新歌聲第二季》總決賽未排名冠軍就代表著失敗嗎?
TAG: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