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寅恪的最後20年》摘錄

「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陳寅恪之論王國維。

「要有優容雅量,否則學術就很難有顯著的進步。」

「縱觀史乘,凡士大夫階級之轉移升降,往往與道德標準及社會風習之變遷有關。當其新舊蛻嬗之間際,常呈一紛紜綜錯之情態,即新道德標準與舊道德標準,新社會風習與舊社會風習並存雜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誠亦事實之無可如何者。雖然,值此道德標準,社會風習紛亂變易之時,此轉移升降之士大夫階級之人,有賢不肖拙巧之分別,而其賢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終於消滅而後已。其不肖巧者,則多享受歡樂,往往富貴榮顯,身泰名遂。其何故也?由於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兩種以上不同之標準及習俗,以應付此環境而已。」

「陳序經說得上是任勞任怨,「以不變應萬變」--------第一是辦學,第二還是辦學,第三依然是辦學。」

「詳考家世風習,歷史源流,夫士族之特點,既在其門風之優美,不同於凡庶,而優美之門風實基於學業之因襲。」

「陳寅恪的確對世局與個人不可調和的衝突有深刻的洞察,『將來恐有累於大著』,表明陳寅恪對自身的判斷已超出了一時一事之得失。」

「陳寅恪說:『我要為學術爭自由,我自從作王國維紀念碑文時,即持學術自由之宗旨,歷二十餘年而不變。』

「汪篯追求馬克思主義的人生道路,其實是五六十年代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真誠信仰與真誠追求的縮影,這是整整一代人的命運,也是一段已刻下深刻烙印的歷史。他們都創造過新的人生,走過一條充滿了時代氣息與生命不斷煥發的道路。」

「謝泳說:『費先生這一代知識分子,有很好的中西文化背景,自然也有很強的自由民主觀念。但歲月無情,歷史難測,1957年 不僅埋葬了這一代知識分子的肉體,而且將崇高的信念也埋藏進倖存者的內心世界了。』」(不是摘錄自此書,但可以與上一段相互參照讀。)

「文化本是寂寞地,所謂熱點、焦點,本與文化無緣,陳寅恪只是一個文化長河裡的孤獨探索者。」

「理解陳寅恪的學術精神,遠非是平民百姓樂意議論的話題。」

「劉節:什麼大躍進人人意氣風發,人人一起發瘋倒是真。」學者中的狂狷之士。

「不能做這方面的研究,認真做,就要動感情。那樣,看問題就不客觀了,所以我不能做。」陳寅恪談治晚清史。

「向達走著一條與二十世紀上半葉一批知識分子精英所走過的相似道路:走出國門求真知,異域文化不僅不能沖淡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依戀,相反使他們在情感上有更深一層的皈依。」深有體味......

「默念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陳寅恪是廣義的文化遺民,而非一家一姓的遺民。」

「陳寅恪生前『不合時俗』,身後也難於『融入潮流』。」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認,必感痛苦,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痛苦亦愈甚。」

推薦閱讀:

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陳寅恪考試怪題中的「民國第一紅娘」:孫行者為什麼會對胡適之?
寂寞文化人

TAG:陳寅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