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儀式化的意義

前段時間跟老闆聊天,說到行業勢頭趨弱,整體人員素質與十年前相差太遠,建議他這類過來人多在大會議室做一些案例分享,而不是想到什麼隨口丟點什麼經驗出來。說這話的時候我用了一個詞叫「廣告傳承的儀式感」。

後來琢磨了一下,覺得用儀式化應該更準確。儀式感是指呈現出的狀態,一種給他人的感覺,只有非常虔誠的人才會呈現出儀式感。儀式化,是一種用儀式來包裝的過程,就像我們重視某件事情的時候,經常會儀式化它一樣。

儀式化第一重最基本的作用是強調。

通過儀式的編排,儀式化能夠強化參與人員的重視程度。儀式越複雜,重視程度越高,效果與關注度自然也成倍提升(當然也不能繁複到枯燥乏味),常見的是通過隆重的布置來完成的會議、接待等。比如專門預定會議室提前通知的會議,就會比在食堂餐桌上一邊吃飯一邊開的會議,效果來的明顯。對於團體來說,在態度端正、認真對待的前提下,合理範圍內,越重視什麼事情,越需要加強儀式化,出來的效果也會越明顯。

儀式化的第二重作用是彰顯身份、地位。

儀式化是用禮儀包裝事件的過程,除了強調重視,在諸多場合中還能彰顯身份與地位。儀式化的這重作用源自遠古,那時物質匱乏,差異性難以彰顯,統治者和祭司、貴族們最後想出了通過禮儀來彰顯身份地位的方法。那時,禮儀主要體現在接待、祭祀、婚喪嫁娶等場合。傳承至現代,同是彰顯身份與地位,不同的情境已經有了細微的區別。

有的是通過繁複的儀式和數量展示相關的重要性。中國傳統觀念里,家人過世之後,出殯規格、排場,賓客數量彰顯的不僅是死者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同時也是所在家庭在家族甚至社會上的地位。

有的是以儀式化的方式宣示主權。在婚姻關係締結的時候,全世界通用的風俗是親朋好友共同見證,陣勢擺得越大、酒店越高級越顯主權的不可侵犯性。在婚姻法尚未普及的時候,中國農村擺結婚酒締結的婚姻關係是被法律認可的,即使不領證,也不會被認為是二婚、小三等不正當關係。

還有的是用儀式化來宣言身份的認同感。如嘻哈族用迥異的手勢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黑幫堂會以標誌、口號代言歸屬。更高級的是宗教通過一系列儀式化的方式來彰顯區別,這種就不只是身份的認同感了,其中有文化的內含在。

以上三種情境都是以偏儀式的過程代言身份和地位,還有一種彰顯身份地位的方式是限制物品的使用規格。如明黃色只能是皇帝專用、普通人家出行不能使用四抬大轎等。封建社會時期,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在衣食住行等一系列層面,都有嚴格的使用規格的限制,用以彰顯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儀式化的第三重作用是傳承文明。

文明,是人類生存、傳承過程中的記錄和總結。人類文明開始發展以來,是一直伴隨著制度、禮儀前進的。文明的傳承就是制度、禮儀的傳承。制度、禮儀是文明的大綱,文字、生產生活資料等等是工具與枝幹,而傳承的方式就是儀式化,從內容到行為的儀式化。所謂規矩、章法,是管理的儀式化;傳統、風俗,是行為的儀式化。所以儀式化程度也能表現社會大群體的文明、教化程度。百姓有禮有節,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反之越低。

文明失落、傳統被拋棄,大多從心理上不認同開始,到停止行為的儀式化終止。現在國人對於傳統的繼承,更多是在儀式上的恪守。少數主動儀式化的過程,源於自身對所推行事物的認同,這一類人彌足珍貴。

推薦閱讀:

海外留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和基本禮儀
史上最全中國餐桌禮儀。一定要學一學!
帽子禮儀|室外活動如何選擇合適的帽子?
嘉靖朝大禮儀事件:荒謬爭執的背後
鹽計劃裝腔指南|哪些餐桌細節會令人覺得「有教養」?

TAG:文化傳承 | 儀式 | 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