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1901年,清政府同八國列強簽訂《辛丑條約》,規定:不準中國人民參加任何形式的反帝運動;中國賠償各國4.5億兩白銀,全中國人人有份,一人一兩;在皇宮旁的東交民巷不準中國人居住,只能設立外國使館;從北京到山海關要地由列強派兵把守。這一條約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使得本來就已經羸弱不堪的大清帝國再次氣喘吁吁。但賠款不是最重要的。以前義和團鬧事殺洋鬼子,本來是「扶清滅洋」的好事,是老百姓愛國的體現,但根據《辛丑條約》的規定,以後這種事不準再發生了。以前這種事發生了得洋大人去平事,現在呢,讓清政府去替洋大人平事,清政府已經變成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了!因為最高掌權者仍是中國人,還算不上是完全的「殖民地」,所以那時的中國被稱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像印度,直接由英國人派一個總督把守,最高統治者是英國人,這樣的國家就被稱為是殖民地。中國與它們不同。

中國人以前對清政府抱有希望,我們船不堅炮不利,那我們學習人家的,於是就有了同治、光緒年間的洋務運動,這是清政府掀起的第一場自救運動——不光是救清政府,還救中國。但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清政府陷入尷尬的境地。洋人船堅炮利不是單純的船堅炮利,而是有良好的政府運轉機制,鼓勵工業的發展,才有的堅船利炮。哦,那我們學習洋人的政治制度吧。什麼?要學習洋人的制度?慈禧太后不高興了,她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帶頭人,在老佛爺的身後還有千千萬萬的既得利益者和傳統的衛道士。當初你們要學習西方的「奇技淫巧」我們沒堅決反對就已經是給你們面子了,結果呢?說什麼自強求富,還不是被倭人打得落花流水?大清三十年心血都在大東溝呢。由此可見,不要學習西方,還是老祖宗的法度好!

甲午戰爭的失敗嚴重阻礙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除了物質上的損失之外,也給變法維新增加了不少阻力。

但總有人是明智的,洋務運動失敗說明我們沒能學到點上。我們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不管阻力有多大!這些知識分子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哪怕皇宮不長草,也要學習西方的制度!於是就有了維新變法。但維新派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力量對比。

要求變法的主力是70年代前後興起的民族資產階級,他們認識到,西方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發展了資本主義;西方之所以能發展資本主義,是因為他們的制度給他們提供了發展的空間。所以中國的資本家們也要求像西方那樣,實行近代政治。但那時的中國,依然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力量還是很強大的,他們包括:士大夫,讀書人,和萬億隻求吃飽別無他求的農民。所以,這一場維新運動自然是失敗的,六名維新分子被砍頭。

這讓廣大愛國群眾十分不滿,甚至有人想武力推翻清政府算了。而《辛丑條約》的簽訂,更加堅定了人們推翻清政府的決心。帝國主義不斷侵略中國,清政府不但不思進取保家衛國,竟然還成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幫著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所以,推翻清政府,就相當於斬斷了帝國主義的手;想打帝國主義,就得先推翻清政府。所以《辛丑條約》後,反清就是反帝,反帝必先反清!經過十年的鬥爭,終於在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後,全國十三個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的統治——這其實是個不好的兆頭——清政府在中國的統治土崩瓦解,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也失效了,他們需要一個新的工具。

這場革命說大也不大,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推翻當權者的革命,無非是姓劉的江山改姓王,姓朱的江山改姓愛新覺羅。但這次不一樣,沒有皇帝了,而是由人民選出的大總統來領導全國人民——不是統治,是領導。——這是辛亥革命最深遠的影響,是對兩千年來君主制度的完全否定!

在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就主張在中國實行共和體制,當時還有人陰陽怪氣地問:你要置我大清皇帝於何處啊?但是辛亥革命後,人們卻認為沒有皇帝才是天經地義。

一般認為,要成功地進行一場革命,必須先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比如法國大革命前就進行了啟蒙運動,宣揚理性平等民主科學法治;美國的托馬斯·潘恩寫過《常識》來告訴大家英國殖民者壓迫北美人民是多麼的殘暴,號召人們起來反抗英國殖民者……但辛亥革命前,大多數老百姓不知道「三民主義」是什麼,不知道「大總統」和皇帝有什麼區別,更不明白為什麼國號是「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國。所以這場革命的特殊性在於意識形態的傳播在政治革命之後。鑒於廣大國人還不理解什麼是民主與科學,1915年愛國知識分子又掀起了旨在推動全國人民思想解放、傳播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

但是,這場革命旋即遭到帝國主義的攻擊。砸碎了他們的工具,帝國主義豈能善罷甘休?清政府沒了,那就再找一個工具。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反帝,卻推翻了清政府,不就是間接反帝嗎?而且孫中山一腔報國熱血,肯定不能為帝國主義服務。前清太子少保袁世凱是個不錯的人選,手裡有兵,有錢,又有很高的政治聲望,並且在《辛丑條約》簽訂後平定了諸多反帝運動。如果扶植袁世凱當上大總統,那麼中國的新政府會取代以前的清政府卻能實現同樣的效果。於是帝國主義列強製造輿論,迫使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故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

袁世凱並沒有去南京就任,而是在自己的根據地——北京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這時的中國合法政府即北洋政府。

但孫中山是一個有堅定的革命意志的人,不忍心看著中國人民再次遭到帝國主義鐵蹄蹂躪,不能再看到袁世凱誤國,於是發動了數次後續革命,如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但這些運動均以失敗告終。1924年,孫中山看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心中再次燃起希望,聯合中國共產黨,進行北伐戰爭,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很不幸,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帶著滿腔的革命熱情和遺憾離開了人世。

推薦閱讀:

你知道周恩來去蘇聯治傷是誰派的專機嗎?
四大美男之首潘安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簡易安納多盧學4. 原始赫梯人
戚繼光是個什麼樣的人?
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的國號是怎麼來的?

TAG:歷史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