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亡與甘苦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曾經,我並不是很喜歡這句話,而且基本上每次我看見這句話時,我總會說:「人或者本來就會受苦。但是,為了改善公共衛生、提高識字率、延長人均壽命、減少孕產婦死亡率,為了自己的未來而苦,那就是值得的苦,是光榮的苦。如果是為了少數幾個昏庸無能、貪圖享樂的統治者們的酒池肉林而苦,那就是不值得的苦,不光榮的苦」。
不過今天,我覺得或許事情並沒有所謂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那麼簡單。因為即便是在繁榮昌盛的時代,仍然會有人慘遭飛來橫禍,陷入無盡的絕望與痛苦。而就算是真的遭遇天下大亂,也會有亂世英雄力挽狂瀾。
所以,在談論「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之前,我們也應該先定義一下到底什麼是興,什麼是亡,什麼是苦,而什麼是甘。
一,重新界定興和亡
我覺得,單純地把一個國家、民族定義為興、亡這兩種狀態當中的一種,其實是一種非黑即白的看法。誠然,關於國家的興、亡有很多典型。1911年的大清、一戰後的奧斯曼、1937年的南京政府,現在的中東諸多遭受侵略的國家。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國家之所以被稱作是「亡」,就是因為政權倒台、大量老百姓慘遭屠殺,或者流離失所。
正如上述例子所述,生命、財產受到威脅,自身對未來的生活沒有希望,面臨死亡的痛苦,這些才是「亡」給我們每一個人帶來的主觀感受。
眾所周知,國家、民族是由一個個個體組成的。因此,每一個個體自身的興和亡的總和,決定了這個國家的興和亡——如果有太多的個體都處於亡的狀態,那麼國家就亡了,如果有太多個體處在興的狀態,那麼國家就興了。一個國家、民族,或其他人群聚類中所包含的個體的「興」「亡」的比例,是這個國家興和亡的程度。因此,筆者定義了國家的興亡度。興亡度表徵著國家中處於興的個體的比例,是一個屬於[0,1]的實數,1代表興,0代表亡。
很明顯,為什麼總會有網友對一些社會上的負面新聞——小到女生被拖拽,大到惡性刑事案件、暴恐行為感到不寒而慄。或者對一些類似失獨者之類的人物感到同情。其實根本上講,就是因為這些現象代表著整個國家雖然處在「興」的狀態,但是每個個人仍然有「亡」的可能。國家的「興」只能做到把每個人「亡」的概率降到最小化,但很難保證變為0。
當然,當每個人「亡」的概率增加到了太大程度了,那就真的要亡了。而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在崇拜的亂世英雄,恰恰就是「在國家、社會中的個體普遍處在亡的狀態下,讓人民重新回到興的狀態」的真正有才能的人。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在談論興亡的時候往往容易忽視國家和個人的區別和聯繫。在我看來,一方面興亡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一個存在中間過渡帶的參量。另一方面,國家的興亡本身是由每個個人的興亡來決定的。國家的興雖然不能避免每個個人一定不會亡,但能將這種現象降到最小化。
二,我們怕吃苦么?
說道吃苦,我們每個人臉上都會有些憂慮。誠然,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問題是,從物理上講,勞動就是做工,就是減少熵(混亂無序度),就是讓我們周圍的能量和物質流向對我們有利的方向。因此,吃苦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梁啟超在他的最苦與最樂中提出的「做工苦,不做工更苦」其實也是這個道理,只是那時候沒有那麼多深入人心的物理規律來教導人們而已。
所以,我們到底畏懼的是什麼?根據第一部分的定義,可見我們實際上畏懼的是「亡」,準確地說,是我們每個個人自身的亡。苦有的時候伴隨著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苦都等同於亡。比如如下的幾個例子:
1,小明闖紅燈,被爸爸發現,揍了一頓,很疼;
2,小明闖紅燈,被車撞成殘廢;
3,小明沒闖紅燈,被車撞成殘廢;
4,小明不知道怎麼回事被外星人的飛碟撞成殘廢。
這幾個例子都是苦,但是,第一條苦可以保證小明未來記住教訓,把自己受到傷害的幾率降到最低,至少他還能生活、能正常地生存下去。因此,我們將這種「苦」定義為「興苦」。它就是我在文中一開始提到的「值得的苦,是光榮的苦」。
很明顯,後三者屬於亡苦,因為結果是小明自身處於亡的狀態了。在所有的亡苦裡面,第2種有當事人自身的問題,並不會危及到整個社會總體的興亡度。因此如果出現這類新聞報道,我們往往並不會感到恐懼。第4中純屬意外事件、小概率事件。
但是真正可怕的其實是第3種,這種「亡」威脅著我們每一個人,讓人對國家、社會、整體的聚類產生恐懼和不信任,最終蔓延到所有人身上。所以說,這才是我們真正害怕的東西——無緣無故的亡帶來的痛苦。
三,結論
其實國家的興亡和個人的興亡之間存在很大的相關性,但只是國家的興並不能保證每個個人都能避免亡。雖然總會有一些問題,有一些痛苦,但這種痛苦比起國家處於「亡」的狀態下帶來的普遍痛苦還是小很多的。
然而,在沒有外部威脅的情況下,國家仍然應該從每個個人無緣無故亡的慘劇中吸取教訓,以和平的方式改進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整體的滅亡。
推薦閱讀:
※認知方法論006丨所謂優勢,就是不斷地繞過陷阱
※哲學江湖往事(五):棋逢對手
※氣的概念
※2017復旦哲學大會:世界因您不同(9/17 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