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44
赤德祖贊的榮光——金城公主遠嫁
公元710年(唐景龍四年)正月,唐中宗命左驍衛大將軍楊矩護送金城公主入吐蕃。中宗親自渡過渭河到始平縣(今陝西興平)設宴百官,並於早早到此守候的吐蕃接親大使尚贊咄熱拉巾相見,席間中宗告訴吐蕃大使尚贊咄熱拉巾公主自幼嬌生慣養,要求吐蕃對於金城公主務必小心呵護,不得稍有怠慢。而後中宗與金城公主灑淚而別。同年二月,中宗為紀念遠嫁吐蕃的侄孫女,特將始平縣改名為金城縣,將離別地點改名為鳳池鄉愴別里,並赦免當地死刑以下囚犯,免百姓賦稅一年。
金城公主在楊矩護送下,沿著七十年前文成公主的舊道入藏,吐蕃為了迎娶金城公主特地在奚結羅嶺鑿石開山修築道路。710年底,金城公主一行抵達拉薩。金城公主到達拉薩時,她的夫君野祖茹(赤德祖贊)只有7歲,金城公主也不過只有12歲,這對少年與其說是對夫妻,還不如是說是對玩伴。於是在赤瑪倫的主持下,將金城公主安置在專門為她修建宮城居住。
就在金城公主還在遠赴吐蕃的道路上跋涉之時,710年6月初,中宗李顯暴斃,據說是被王后韋氏毒死(此事存疑)。當月立太子李重茂為帝,改元唐隆,朝政盡歸韋後之手。李重茂登基未及一月,6月庚子日,李隆基(唐玄宗)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兵變,廢李重茂為溫王(謚號唐殤帝),殺韋氏、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盡除韋氏一門,復立睿宗李旦為帝,史稱「唐隆之變」。就在短短一月之間,唐朝換了三個皇帝,唐朝皇帝的宗系也正是有李顯一支改為李旦一支,李隆基也正是憑藉「唐隆之變」中的果敢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公元711年,再次登上帝位的李旦遣使入蕃,正式將金城公主過繼為睿宗的女兒,並冊封為長公主,同時他還做出了一個腦抽般的決定,將河西九曲之地贈與吐蕃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這個荒唐的決定給日後的唐朝造成了無窮無盡的麻煩。河西九曲(青海東南部)之地水草豐美,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的牧場,也是唐朝手中為數不多的良馬產地,這次拱手讓與吐蕃,使得本就良馬匱乏的唐朝更是雪上加霜。吐蕃得到了河西九曲於此設洪濟(青海貴德縣西)、大漠門(青海共和縣東南)等城守衛,此地成為吐蕃東進的根據地。從此事的處理就可以看出,睿宗李旦的政治能力,不怪被他的老媽則天大帝收拾的欲仙欲死。
金城公主入藏時,帶去大量的陪嫁財物,除了金銀器物外,還攜帶了大量的工技書籍,以及大量的佛教經典,這些典籍促進了唐蕃之間的文化交融。同時,唐蕃之間再次聯姻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國之間的關係,雖然之後不久兩國就再開戰端,但是直到金城公主公元740年去世止,這三十年間,唐蕃兩國使節往來達到了42次之多,兩國維持了斗而不破的格局。並在公元733年(唐開元二十一年),唐玄宗應金城公主之請與吐蕃在赤嶺立碑劃界,相約「兩國和好,無相侵掠」。
在吐蕃生活了三十年的金城公主,深受廣大藏族同胞愛戴,她的傳說也和文成公主一樣在吐蕃大地上廣為流傳。
傳說金城公主入藏時,帶去的一個漢僧對赤德祖贊預言說,金城公主將為他產下一個王子,這個王子將會成為一位偉大的贊普。不久之後金城公主果然懷孕併產下一個男嬰,可是此時的王后那囊氏心生妒忌,也詭稱自己生產,並將金城公主的孩子奪去。金城公主無奈向赤德祖贊懇求要回孩子,赤德祖贊不能判斷孩子的歸屬,於是命當時拉薩的一位智者前來確定孩子的生母。這位智者讓金城公主和那囊氏當庭爭奪孩子,做為生母的金城公主害怕嬰兒受傷,不敢儘力搶奪,孩子被那囊氏奪去。此時,誰是孩子的生母赤德祖贊已經心知肚明,但是王后那囊氏家族勢力強大,赤德祖贊也只好安撫金城公主暫時忍耐。
金城公主痛失愛子,心中極為憤恨,於是她破壞了吐蕃的風水,傳說為了斷絕贊普的子嗣、使吐蕃再無賢臣、令吐蕃遭受饑饉、讓吐蕃瘟疫流行,她連周圍的神山都截斷了。
一年之後,當王子周歲之時,拉薩舉辦了盛大的慶祝儀式,當時唐朝的使臣也來拉薩祝賀,赤德祖贊命人將裝滿美酒的金杯交給小王子,對他說:「你的兩位母后都說你是她們的親生兒子,今天你自己去辨認一下誰才是你的親生母親。」捧著金杯的小王子無視那囊氏家族臣子用食品、衣服的誘惑,直接來到唐朝使節面前,對唐使說;「我是漢人的外甥,那囊氏豈能是我的舅家」,經過這次生日宴會,金城公主才再次獲得了兒子的撫養權。
雖然這個傳說被吐蕃史書《巴協》和《賢者喜宴》記載,但是根據敦煌古卷中的藏文文獻《大事記年》記載,金城公主是在公元739年去世的,這個時間可以和《新唐書》中吐蕃於740年遣使向唐朝報喪的記載相互印證,故此金城公主確應死於739年,而下代贊普赤松德贊於742年出生於札瑪,所以普赤松德不可能是金城公主的兒子。敦煌古卷中另一藏文文獻《贊普世系表》記載,赤松德贊是赤德祖贊與那囊妃芒波傑西丁所生的兒子,再有一點是如果金城公主有子嗣,吐蕃不可能不向唐朝報喜,而所有漢地史籍中均無金城公主有子嗣的記載。
敦煌古卷大約是公元1000年左右被封存在壁龕之中,其後近900年無人知曉,直到公元1900年才被再次發現,期間無人擾動過,其中保留的大量的藏文史籍,因其封存時里吐蕃王朝年代不遠,所記載的史料應為「信使」,也是研究吐蕃歷史重要的參考文獻。
在雪域高原,金城公主還有另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這就是她到達拉薩後,去文成公主興建的小昭寺拜謁,發現文成公主帶入西藏的釋尊十二歲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而尼泊爾尺尊公主帶來的八歲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感到十分不平,於是將兩尊佛像位置互換,並保持至今。
其實金城公主移動佛像的傳說是另一個傳說的衍生版本,在這個傳說中,據說是唐朝武則天時期,一次唐蕃交戰中吐蕃大敗,唐軍兵犯拉薩,並揚言武后要將文成公主帶來的釋尊等身像帶回大唐,於是小昭寺的僧人十分著急,將等身像帶到大昭寺藏在一座牆壁後面,因為知道武則天是文殊菩薩化身,於是在牆上繪製了一副文殊菩薩的壁畫。唐軍到達拉薩後,縱火燒毀了布達拉宮,但是不敢破壞繪有文殊菩薩壁畫的牆壁,所以沒有找到釋尊等身像。等到金城公主入藏後,知道了此事,拆毀牆壁將釋尊等身像重新請出,並供奉在大昭寺內。
這個傳說流傳甚廣,現在大昭寺的講解員還在對遊客宣講此段傳說,但唐蕃之間的征戰之地基本是在西域安西四鎮、青海和四川等地,唐軍從未接近過拉薩,更不存在打入拉薩焚燒布達拉宮的橋段,所以也就不存在金城公主二次請出釋尊等身像的故事了。甚至西方有學者乾脆就認為,歷史上根本沒有尺尊公主入藏之事,大小昭寺均為文成公主所建,而釋尊十二歲等身像最初就是供奉在大昭寺中。
其實應該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在松贊干布去世後,噶爾家族掌權的五十年間,吐蕃可能發生了第一次滅佛事件。我們現在可以知道的是即便是松贊干布在世的時期,吐蕃苯教也一直佔據著絕對的教權優勢,而且此時苯教在吐蕃社會中不僅僅擁有信仰優勢,還掌握著占卜、歷算、醫藥等方面全部的話語權。等到松贊干布去世後,篤信苯教的噶爾家族,如果在苯教法師的授意下,想要扼殺尚在搖籃中的佛教,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再參考史書上記載的兩次吐蕃滅佛事件中,大昭寺被曾經改為牲畜屠宰場,壁畫全部被塗改,釋尊佛像均被埋於地下的經歷來看,這次釋尊佛像被藏於牆後,也有可能是苯教教徒所為。等到金城公主入藏後,藉助贊普系統勢力將被封存的佛像請出,再次供奉在大昭寺中是完全可能的。
推薦閱讀: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77
※十二鎮魔寺解說!原來文成公主才是一代風水大師
※一個漢族的水晶山朝聖之旅(附扎日神山轉山攻略)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51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