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9

彪悍的唐使

1990年5月西藏日喀則地區基隆縣興修水利工程,發現了一塊刻有漢字的摩崖碑刻,經過考古學者判定此處碑刻就是湮沒千年的「大唐天竺使出銘」,刻於大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六月,它比舉世聞名的「唐蕃會盟碑」還要早165年。此處碑銘被當地群眾當作「神石」膜拜了千年,而它在漢地史籍中幾無可考,但隨著它的出現,這段久已塵封的往事漸漸浮現在世人面前。

公元648年(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宗皇帝遣使出訪天竺,使團中以王玄策文正、蔣師仁副之,隨行30餘人,攜帶唐朝的禮物一路向南而行。

對於王玄策來說此次出訪可謂駕輕就熟,因為貞觀十七年,作為副使的他已經隨李義表出使過一次天竺了,並且在上次出使得到了天竺戒日王熱情的款待,順利的完成了任務。此回再次出訪天竺,太宗皇帝希望從天竺引入蔗糖的製作工藝和匠人,對於王玄策來說這個任務幾乎是唾手可得。

但是命運顯然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本來是一次毫無壓力的出訪行動,最終卻演變成了一次重大的外交事件,使得王玄策不經意間成了命運棋盤中的關鍵人物。

就在王玄策的使團在路上艱難跋涉的時候,天竺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故,天竺國王戒日王去世了。據季羨林先生所譯梵文《龍喜記》記載:「貞觀二十二年(648),帝遣王玄策齎金丹冊,率三十騎往印度,爾時戒日王卒,地方紛亂。由於戒日王無子,大臣名阿祖那者繼位,惱害內政,並擊中國使者,奪取財物,殺其隨從。王玄策僅余少數隨從,夜間逃出,奔於西藏所屬尼婆羅國,求松贊援助。」就這樣王玄策的出使變成了送上門的肥肉,被篡位者阿祖那一口吞掉。險些丟了性命的王玄策和蔣師仁一路逃到泥婆羅才停住腳步,面對使團被劫、財物被搶的命運,王玄策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惡氣。在得到了泥婆羅國王的接待後,王玄策沒有選擇上報唐朝,採用外交手段解決此事,估計他心裡也清楚,大唐與天竺遠隔萬里,就是上報了唐朝估計也只能不了了之,而這種解決方式顯然不符合他的性格。

王玄策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直接向泥婆羅借兵,親自帶兵去天竺把場子找回來。泥婆羅的國王不敢自己做主,將此事報給了松贊干布,此時唐蕃的友好關係顯示出了重要性,松贊干布一看你個天竺竟敢搶劫我老丈人的使臣,你打了唐朝的臉,也就是讓我松贊干布在老婆面前沒面子,這事叔叔能忍嬸子也不能忍,直接下令召集拉薩周邊的衛戍部隊1200人,又令泥婆羅出兵7000交給王玄策指揮,出兵教訓天竺。

說到這必須要指出的是,在唐朝的文官可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酸秀才,唐朝這個朝代盛行胡風,文人個個佩劍,且大多熟知兵事,皆以縱馬西域、橫行天山為榮。據說太宗皇帝曾想將公主嫁與一大臣,公主不喜,太宗問之何故。公主曰:「別有所喜」,太宗復問之因何而喜?公主答道:「喜其體碩而美髯!」由此可見,王室都以健碩豪強為美,唐朝的使臣王玄策直接帶兵教訓天竺,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

王玄策帶領著吐蕃泥婆羅聯軍,一路向南直撲北印度茶博和羅城,首戰就擊敗了擁有戰象的天竺軍隊,阿羅順那大驚,守堅城不出,玄策隨即帶兵攻城,圍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殺,斬殺印度兵將三千人,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祖那見大事不妙逃回中印度。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阿祖那在中印度整軍再戰,再次被王玄策擊敗,阿祖那無奈棄國東逃。逃入東印度王國的他,在東印度王國召集殘兵敗將,並遊說東印度國王施以援軍,發誓要擊敗王玄策復國。只可惜阿祖那實在不是個帶兵打仗的材料,他的復國聯軍,反攻進中印度領土後,他又中了王玄策的誘敵深入之計,被王玄策和蔣師仁分兵引誘進了伏擊圈,泥婆羅和吐蕃軍隊四面圍攻,阿祖那的軍隊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生擒活捉。此時中印度只剩阿祖那妻子領兵固守的朝乾托衛城,王玄策命蔣師仁帶兵圍攻朝乾托衛城,自己則帶兵掃平此城周邊的城邑,以剪其羽翼,周邊城邑見勢不妙,望風而降,《新唐書.西域傳》記載,歸降的城鎮聚落達五百八十餘所,未久朝乾托衛城破,中印度就此滅亡。由於東印度王援助阿祖那,王玄策準備攜大勝之勢再攻東印度,東印度王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祖那押回長安獻俘於闕下,自此劫持唐朝使團事件,以一個彪悍的唐使借兵滅其國而告終,是不是有種「示明萬里之內,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氣度?!

對於王玄策彰大唐天威的舉動,太宗皇帝大喜過望,下詔封賞玄策,援朝散大夫。同時對於松贊干布仗義興兵幫助王玄策的舉動,太宗也非常高興,下令「復於昭陵前,造西藏贊普石像,記其功績。」

王玄策帶兵滅國為唐王朝找回面子,雖然值得表彰,但這還不是他全部的功績。在使團被劫王玄策慌不擇路逃命的時候,他無意中發現了從拉薩到泥婆羅的捷徑,這就是「唐竺古道」的吉隆溝段,所以在事件結束返回長安的時候,這條從泥婆羅經由吉隆到拉薩的捷徑便成了他的首選。而在他的帶領下,押解印度俘虜阿祖那的隊伍,攜帶著天竺製糖工匠及天竺諸國貢品經吉隆返唐,其返回行程僅花數月。

公元658年(唐顯慶三年)六月,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也是選擇了「唐竺古道」而行,並在吉隆峽谷的崖壁上刻石以為紀念,這也就是「大唐天竺使出銘」由來。

這條唐朝和天竺之間捷徑的打通,極大的方便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在此之前,唐朝和天竺之間已有交流,高僧玄奘法師就曾求學天竺,並曾拜見戒日王。其後兩國使節來往所選道路均為古絲路龜茲道,此路需繞行吐火羅、大小勃律(帕米爾高原)經由疏勒、龜茲到達長安,由於路途遙遠,往返竟需花費4年。而唐竺古道貫通後,玄照法師赴天竺習經後,經吐蕃拜見文成公主後歸唐,「巡涉西蕃而至東夏(唐),以九月而至部,正月便到洛陽。」其整個行程僅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由此可以看出,王玄策發現的這條唐竺古道對於漢地和天竺的交流起到了多麼重要的作用。

推薦閱讀:

在西藏工作上班是一種什麼體驗?
不考慮名氣的話,解放後至今,可有哪些藏族歌手堪稱「頂級」?
目前西藏的經濟水平怎麼樣?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41

TAG:中國 | 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