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吃餡兒

本專欄的主題已改為創業、知性、果殼網。

------------------------------------------------------------------------

家裡管食用包子餃子等物叫作「吃餡兒」,這大概是北方的說法,所以南方的吃食如湯圓是不算做此列的。北京家庭常吃的餡食是餃子、包子、餡餅,各家有各家的特色,以我家為例,奶奶和媽媽的風格就迥然不同。

奶奶原籍燕郊,解放前進京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是做飯的高手。和奶奶一起居住的十幾年裡,每周都要吃幾次餡兒,老人家所做餡料的特色是食材普通、口味濃重,白菜、豆角是常客,偶爾會來一頓柿子椒餡兒的鍋貼兒,頗感清爽。奶奶家的餡兒有兩個特色,一是裡面經常會放一些炸醬,讓人不時偶遇勁道的肉丁,滿口生香,如尋到寶藏般快樂。另一特點是其中所用肉餡多是煸過的。「煸」是一種烹飪手法,指把食材放入熱油中翻炒,爆出香味兒。煸過的肉餡會散發濃香,不過缺點是油腥偏大,解饞但不健康。和奶奶形成強烈反差,媽媽出身落魄的天津衛富庶人家,解放前進京躲避戰亂,做飯精緻細膩。媽媽做餡兒從不放醬,也不喜歡煸炒過的肉入餡,以至於經常準備兩種餃子和我們分食。媽媽做餡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選材不拘一格。煮餃子偏愛小白菜、扁豆,做鍋貼喜歡西葫蘆、倭瓜,包包子多用茴香,餡餅以韭菜雞蛋居多,菠菜、西紅柿、胡蘿蔔、蘑菇,甚至油條、排叉、粉絲,無一不能入餡,應時菜蔬層出不窮。最近媽媽最喜歡做的是韭菜鮮蝦豬肉餡的水餃,鮮嫩韭菜剁碎,河蝦剝皮去線斬段,和少許豬肉餡包在一起,這種餃子既有韭菜的清新,豬肉的鮮香,還能夠時不時啖出一支蝦肉,大快朵頤。

在做法上,奶奶和媽媽也是濃淡有別的。拿鍋貼兒(煎餃)為例,奶奶先把餃子包好,放入加了油的熱餅鐺中,期間不斷轉動餅鐺使食材均勻受熱,因為餡料大多半熟,當餃子底部煎出金黃色硬皮時就可以出鍋了。媽媽的做法截然不同。先在鍋底塗上薄薄的一層油,把餃子碼入,開大火迅速把油燒熱,此時澆入大半碗開水並加蓋,水遇熱油迅速形成大量蒸汽蒸熟上面部分,並沒過餃子約四分之一進行煮制,等水干後剩下的油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把餃子底部煎好,一樣鬆脆,但並不油膩。

油膩與否和飲食習慣是很有關係的。爸爸不食牛羊肉,我和媽媽常到外面解饞,大姨家住牛街社區,為民族團結養成了回民的飲食習慣。大姨做的牛肉餡餅十分好吃,肥瘦牛肉加大蔥做餡,重油煎熟。這種餡餅我不敢多吃,但每次品嘗又剎不住閘。小時生活在牛街附近,羊肉西葫蘆鍋貼、羊肉大蔥褡褳火燒、牛肉門釘肉餅都是老百姓在教門館子常點的主食。

有的食物在家裡總做不地道,比如菜市口有家美味齋(文革時叫上海餐廳,現在白紙坊),那裡的水煎包甚是好吃。肉餡水嫩,皮軟底脆,出鍋前撒上幾個熟芝麻,師傅用一支長條形鏟子把一排排煎包倒扣在盤子里上桌。那時的國營餐廳要先交錢拿票,顧客自己去窗口取餐,四個包子就一碗旁邊「鐵門」的餛飩,想起來滿口生津。這種包子在滬杭江浙地帶是常見的小吃,在蘇州時吃了幾次啞巴生煎頗感滿足,但兒時的味道只能在回憶里咂摸了。

上周給靈靈做了一盆豬肉白菜餡餛飩,方知「餡兒」隨好吃,做起來也頗為不易,謝謝奶奶和媽媽,辛苦了。


推薦閱讀:

外國人也吃餃子,他們咋吃?
『知食街邊訪』立冬說餃子,浙大男神女神們吃過什麼奇葩餃子餡?
黑龍江餃子館的浪漫—The Romance of Heilongjiang Dumpling Restaurant
『知食小菜譜』三色麥穗蒸餃,寶貝們最愛的立冬小食

TAG: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