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PART3-自我知覺

我們已經看到許多研究證實了行為對態度的影響作用。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三個可能性原因:自我表露理論、認知失調理論、自我知覺理論。

本文主要介紹自我知覺理論。

首先想一下我們如何推斷他人的態度。我們可以觀察人們在特殊情境下如何行動,然後將其行為歸因於個體的特性和態度,或者歸因於環境壓力。如果我們看到父母強迫布雷特說對不起,我們會將布雷特的道歉歸因於情境,而不是他個人的歉意;如果我們看到布雷特在沒有明顯誘導的情況下道歉,我們就會將道歉歸因於布雷特自己。

自我知覺理論它假設當我們觀察自己的行為時我們會做出類似的判斷。當我們搖擺不定或者態度不明確時,我們就會站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從外部觀察自己。傾聽自己的言語,則可以了解自己的態度;觀察自己的行為,則可以提示自我信念多麼堅定。

有關於面部表情的實驗發現了很有趣的內容:那些被誘發微笑的人體驗到更多的快樂,並且覺得卡通片更加幽默。那些被誘導反覆微笑的人可以回憶起更多開心的事情。

相對於無精打採的坐著、身體前傾、雙目低垂的被試,那些被要求抬頭挺胸坐得筆直的被試對自己的書面觀點更自信。步態也同樣影響我們的感覺,如果想改變我們憂鬱的情緒,或許大步流星走上一分鐘會有些效果。

不必要的報酬有時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隱性的代價,給人們報酬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會讓他們將其行為歸因於只是為了得到報酬,這樣就會削弱我們的自我知覺-因為興趣而去做(這種現象有一個專業術語叫過度合理化效應)。

當某些人顯然是出於控制別人而事先提供不必要的報酬時,就會發生過度合理化效應。如果報酬和讚賞是針對成就(那會讓他們覺得我很善於如此),則它們會增加個體內在動機。如果報酬是為了控制人們,而且人們自己相信是報酬導致了他們的努力,那麼這會降低個體對工作的內在興趣。

如何讓人們對沒有吸引力的任務感興趣?父母、老師或者管理者可以利用一些刺激來引發好的行為。在他們順從以後,可以向他們暗示一個這樣做的內在原因:事情進行的如此順利,我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你非常善於這件事情。但是小編在想這是不是和夸人聰明一樣,會有反作用,如果誇孩子聰明,他們下次如果做的不好,就會認為自己不聰明可能會影響後續表現。我想最好的措辭應該是:事情進行的如此順利,我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你在這件事情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這種堅忍不拔或者認真的態度值得誇獎。可以給小心心了都…

如果我們為學生們的學習提供充分的理由,並且給與他們報酬和讚賞,讓他們覺得很有能力,我們也許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繼續學習的慾望。如果存在其他多餘理由比如老師強迫學生練習,還用鼓勵來控制他們,學生自我驅動的行為就會減少。

好了,自我知覺理論就為您介紹到這裡了,今天小編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給客戶解決了軟體中可多可多的問題,真是感覺身體被掏空…希望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們,都能夠看到自己美好的未來在給自己招手,或許我們走了很久,跑了很久,我們抬起頭髮現,它已經觸手可及。當然了有另外的可能…但是,不管怎樣,努力是一件永遠都不能丟棄的事情。

本文由小編整理編輯,或多或少或無的摻雜了小編的想法。主要內容來自《社會心理學》第11版

推薦閱讀:

突然不想努力了,怎麼辦?
一個人是否成熟,看他被欺負時的樣子
一個意圖殺妻者的自我救贖
《斗破蒼穹第二季》為什麼期待度很高?
你是否有計算過,你還能陪父母多少時間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