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提高生產力,就能實現共產主義"
首先得承認馬克思是個偉人,他總結的「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係」這一規律,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使人類社會不再迷惘。
個人認為「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係」論斷對人類社會的意義可以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並列。
人無完人。任何一個人,一種思想因時代局限性或歷史局限性,都有可能出現些認識偏差。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苛求責備,而是應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社會認識的提高,在繼承的同時不斷地修正完善,以保持其生命力,做到與時俱進(其實對儒家思想也應這樣)。
一、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生產關係是意識形態」的論斷要修正完善。
什麼是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實際是一種唯心說法:意識形態存在人的意識中,你認識到,它就存在;你認識不到,它就不存在。
當生產力發展水平到達資本主義階段時,按「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係」,其生產關係就是資本主義,其就是資本主義社會,這不是由人類意識所決定的。不是你說,我不是資本主義就不是資本主義。
同樣,按「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發展水平未到達資本主義階段,其生產關係就不是資本主義,就不是資本主義社會,這也不是由人類意識所決定的。不是你說,我是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
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跨越某個生產力發展階段,一步進入高級生產關係階段,如美洲,這是有前提的。
這需要世界上必須已經出現了這種高級生產關係,且這種生產關係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自然產生的,不是由意識形態聲稱的。在高級生產關係幫助下,提高生產力,才能跨越某個生產力發展階段,直接進入高級階段。
生產力發展水平未到,就強行進入高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不匹配生產力發展水平,對生產力的提高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馬克思說「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生產力發展水平到了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未到就是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生產關係不是意識形態,不是能由人的主觀意識所左右的。
二、馬克思說:「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係,所以高級生產關係的實現不需要通過暴力革命,只需努力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
歐洲在封建社會階段是沒有發生過因無產階級農民起義而導致的朝代更迭,唯一一次無產階級起來起義推翻王朝的是法國的巴黎大革命。而這唯一的一次革命又正好導致法國由封建社會變成資本主義社會。作為歐洲的思想家,以歐洲歷史為基繩,得出了要進入高級生產關係必須靠「暴力革命」的論斷。
如果馬克思是中國人,或者研究過中國歷史,他是不會得出這種論斷的。這就是歷史局限性。
中國曆朝歷代都發生過因無產階級農民起義而導致的朝代更迭,都是無產階級向剝削階級奪權,但結果並沒有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也沒有通過暴力改革變成資本主義。只不過是無產階級奪權變成剝削階級,剝削階級失權變成無產階級的一種輪迴而已。
「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發展水平沒到達資本主義,再怎麼暴力革命,再怎麼反剝削階級,封建社會還是封建社會,
馬克思去見馬克思以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進入資本主義都是非暴力形式,生產力發展水平到了,自然而然就進了,並不需要無產階級反抗剝削階級。
因此,馬克思說「自從我去見馬克思後,有幸和馬克思探討了下,我現在認為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係,進入高級生產關係依靠的不是暴力革命,而是經濟發展。生產力發展到了,自然也就進高級生產關係;生產力沒到,再怎樣暴力革命也進不了高級生產關係」
三、階級是競爭的產物
階級是競爭的產物。競爭勝利者在競爭中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就成為了剝削階級;競爭失敗者在競爭中失去了資源或者說獲得很少的資源,所以成了無產階級。
有競爭就有階級的存在。要消滅階級就只有消滅競爭,消滅市場。
但無競爭,人類社會就會失去經濟發展的動力,生產力發展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就談不上進入高等生產關係。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有競爭不可怕,有階級不可恥。
一個社會真正要防止的不是競爭和階級。而是本來的競爭失敗者因某些原因佔據競爭勝利者的位置,也就是階層固化。
四、中國朝代滅亡的政治原因
中國歷史上,一個朝代要滅亡時,本來的競爭失敗者,因父母財勢(買官)和權勢(裙帶關係),沒有能力卻竊局高位。
當整個社會階層固化,身居高位者無能治理國家,必然會造成民不聊生。
而中國的無產階級有個傳統:就是只要能活下去就很聽話,但活不下去就會起來「伐無道」(儒家不完全是只為統治階級說話,也對君王做了要求。不符要求,對中國無產階級來說就是革命有理)。
而這時結合部分社會精英(本應是競爭勝利者卻因階層固化而失意)的領導,朝代就會發生更替。
(身居高位的競爭失敗者靠的是父母,從能力上是競爭不過失意的競爭勝利者的)
西方對中國帶來的好影響除了科學外,我認為就是共和制。使中國不會再出現象古代君主繼承製那樣,一個傻B也要當國家領導人的情況。
清朝比明朝強是因清朝君主繼承人更多,每位君主基本都是經受過競爭,篩選鍛鍊出來的。
當然君主制是不如共和制,這就體現在領導人的競爭強度上。
第三條和第四條不是馬克思說的,是我夢中見了馬克思後胡言亂語了。
五、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
聽了馬克思的話「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係」,中國要實現共產主義,方向就很明確,不是搞意識形態之爭,而是大力搞經濟建設,大力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力發展到達共產主義階級,也就實現了共產主義社會。
以前老搞階級鬥爭,搞意識形態之爭。搞什麼反封建,其實封建社會的老祖宗可能也蠻鬱悶:你以為我不想過好日子,問題是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就那麼高,不過每個階段都象你們這麼幸福,有黨的英明領導,能一步跨越某個生產關係而領先世界進入高級生產關係。
六、共產主義能實現嗎
「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係」,共產主義能實現。
但實現的方式不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發達,只需要物質文明發達,生產力發展水平達到共產主義階段即可。
七、資本主義無法解決的問題
當生產力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必須要有相適應的經濟制度來配合,否則經濟制度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市場競爭)有幾個永遠無法解決的難題:
1、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能生產出遠遠大於人類自身需要的產品,但儲備能力又有限;如不加控制,會浪費很多產品。
2、生產出遠遠大於人類自身需要的產品就得耗費更多的資源,而地球資源是有限的。
前幾年中國的經濟狀況就是這兩個問題的體現:成為世界工廠,但引起資源價格飛漲。
而近幾年搞的供給側改革:通過計劃控制產量就是解決這兩個問題。
3、即使生產出的產品遠遠大於人類自身需求,按市場競爭原則進行財富分配,仍會有部分人吃不起飯,而且貧富分化更嚴重(這是朝代更迭的經濟原因)。
4、當生產力提高,生產出的產品遠遠大於人類自身需求,這得削減產量。而削減產量就意味著失業率提高。
這方面,西方是試圖通過福利社會來解決。
而中國是試圖通過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來解決。
八、社會主義存在的意義
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是從追求提高生產力,追求產品產量到追求提高生產力,控制產品產量的一個過程。
社會主義的任務是處理好市場和計劃,競爭和保護的矛盾問題,創造適合共產主義的經濟制度,讓企業和個人無顧慮地大力發展生產,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以早日實現共產主義。
個人認為適合共產主義的財富分配應該分為兩部分:
1、滿足人民基本需求的這一部分產品應該靠計劃,實現平均分配
以前中國人民公社實驗錯誤在於生產力不高,供給都不足,怎麼大鍋飯?
而西方福利社會制度錯誤在於保護所給予財富超過了基本需求,不勞動的人比勞動的人拿的錢還多,扼殺了競爭。
2、超過人民基本需求的部分(高級需求)就交給市場競爭。
利用馬克思辯證思想,儒家中庸思想推論,一個正確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應該是要有市場,也要有計劃;要有競爭,也要有保護,事物的兩面缺一不可。
不要聽從世貿專家的「廢除國有企業建議」,資本主義出身的經濟學家更愛競爭,更強調市場競爭,而厭惡計劃。
解決資本主義問題,依靠的就是計劃。當然不能扼殺競爭。
計劃引入的目的是把資本主義無序競爭變成國家控制下的有序競爭。
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矛盾不是無產階級和剝削階級的矛盾。
體現在經濟制度上,是選擇無序競爭還是有序競爭的矛盾。
體現在政治制度上,是西方個人主義思想和東方集體主義思想的矛盾。
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單身886(http://www.single886.co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