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年輕的馬克思》的開頭說起

電影一出來,我還在想,作為一個從小到大一直教育國民學習馬克思的國家,會不會引進公映,結果發現自己真是想多了。默默的在自己的電腦上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感覺算不上驚艷,卻是在中規中矩之外,給人留下了「原來是這樣」的微妙心情。

  雖然從小到大,馬克思經常被提及,卻總也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存在,更像是一個符號。而這部電影則通過具體的形象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馬克思。

  除過心目中常有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濃厚的友情之外,我豁然開朗的發現原來那個大鬍子也不是超人模樣,而是一個也會拖稿、被房租搞得手足無措的年輕人;也同樣驚訝的發現原來恩格斯算是比馬克思更早一步就開始和普通工人接觸了,而恩格斯的妻子和他們的婚姻觀更是讓人敬佩;還有之前好多只是在書本上聽說過的名字也全部展現在眼前:鮑威爾,巴枯寧,魏特林,蒲魯東……

  那大鬍子馬克思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

  在你心目中,什麼才算做是盜竊呢?未經森林的主人允許,砍伐樹木回去當柴燒或者拿去賣,算不算是盜竊呢?未經森林主人允許,撿拾枯樹枝回去當柴燒或者拿去賣,又算不算是盜竊呢?在當時的萊茵省,這兩種都被算是盜竊罪,並進行懲罰。

  電影第一個畫面,便是那些吃不飽飯的人們在撿拾枯樹枝。下一個畫面不是這些人終於有飯吃了,而是面臨警察的驅逐和毆打:警察們騎著馬,呼嘯而過,驅逐毆打這些老弱病殘。畫外音是馬克思在24歲時發表在《萊茵報》上的《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之後,便是《萊茵報》被查封的鏡頭。電影就從這裡開始了。

  順便先補充下當時的社會背景:19世紀初,工業革命席捲德國, 推動了該國容克地主經濟的發展, 同時也加劇了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赤貧化。飢餓驅使貧民到森林裡撿拾枯枝、採摘野果,一些人甚至破壞獵場和牧場。許多人這樣做竟然是為了被送進拘留所領一份監獄口糧,正是飢餓和無家可歸才迫使人們違反林木管理條例。

  也許,可以說,正是林木盜竊法,造成了人們的犯罪。

  這件事的社會影響很大,沉寂了很久的萊茵上議會也就新聞出版自由和森林盜竊法案等多個法案展開了一場辯論。馬克思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在萊茵報上連載《林木盜竊法案》。

  當年的馬克思博士畢業,進入《萊茵報》工作,還是一個滿腦子對於國家、法、道德充滿了美好情感的呆萌青年,誰還不曾年輕過呢?但在這件事情上,他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

  在這篇文章中,馬克思從基本的善惡觀、公平感、正義感出發,分析了當時飽受爭議的辯論過程,在全文的分析過程中,可以看到馬克思自身的糾結和矛盾,也正是從這裡出發,馬克思開始懷疑自己腦子裡關於國家、法、道德等傳統觀念,進而一步步前進,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發展創造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就是在這樣的制度下,馬克思不斷反思自己的所學,堅持保持獨立思想,持續追求真理。

  電影的這個開頭讓我想起了冉阿讓,那個悲慘世界的主人翁。他的悲慘正是起源於為兩個餓的不行的孩子而偷的兩條麵包。與其說這兩條麵包改變了他的一生,不如說是這個制度改變了一切。

  就像那些滑稽的事情一樣:被欠薪者當眾接受審判,欠薪者依舊逍遙快活;上班遲到要扣工資,加班費卻被冠以自願加班而清零;我不下崗誰下崗,我下崗後誰又來養呢?還有諸如「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到「推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的神邏輯。

  馬克思在那個社會現實里不停的拷問著自己法律的意義,那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是那些因為自己的耕地被占而吃不飽飯的人,你會怎麼辦?如果你是一個青年知識分子呢?如果你是警察呢?如果你是那個可以制定法律的人呢?

  年輕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一道,在現實和真理的基礎上,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推薦閱讀:

善其身而見小,見小而善天下——談銷售(以及其他任何學問)的學習方法
個別資本生產到社會總資本生產的變化
馬克思為什麼要寫資本論?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TAG: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