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逆差的本質
——美國真的吃虧了么 幾個月前,大洋那邊的一個瘋老頭忽然拍了拍額頭,如夢方醒般地高呼「不對啊,這我們虧大發了啊」。自此,「貿易戰」的言論便不脛而走,滿城風雨。老頭橫眉冷對,所指之處,道指,納指,滬深,恒生,無一倖免,分分鐘跌給你看,中國股市一片綠色祥和的景象。當然除了我們這些可憐的A股小韭菜外,大多數人還是持著看熱鬧的心態,所謂「貿易戰」,還只是人們飯後的談資。
貿易逆差究竟是什麼,美國人真的虧了么?
我認為,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的確虧了。
貿易逆差說白了就是我們賣給外國的東西多於外國賣給我們的東西,我們賺走了美國人的錢。
貿易這種東西,在大多情況下是不存在輸家的,一個人願打一個願挨,一個交易的完成必然是交易雙方得到的利益都大於成本或預期,既兩邊都能從中收益。但這僅僅是大多數情況下,有時候交易的一方利益會受損,比如壟斷的行業,比如電信公司,自來水公司的壟斷,即使你心不甘情不願,你同樣會購買,比如炒高的房價,再比如鴉片戰爭時期的鴉片,因為又剛性需求的存在,壟斷的貿易成為了剝削。
另一種情景里,可能會離我們生活遠一些,那就是「傾銷」,傾銷就是一個國家以極低的價格(甚至低於成本的價格)賣給別的國家。這看起來不是很好么,我們可以買到便宜的東西,那豈不是多多益善,來者不拒?那麼為什麼那麼多發展中國家都義憤填膺,紛紛出台了《反傾銷法》來阻止發達國家便宜地賣商品過來呢?因此,我們思考國與國之間經濟時,不可以只站在民眾個體的角度,而要以一個國家長遠發展為標杆。傾銷的威脅在於,發達國家過剩的產能傾倒給其他國家,其他國家本就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企業根本不可能競爭得過一個低於成本的價格,導致國內企業無法發展,看起來雖然是各有所長,每個國家比較優勢不同,但是當一個落後國家被逼的無法發展自己產業的時候,國內就只能以勞動力,農業,和自然資源進入國際貿易市場,其直接結果就是馬太效益,發達國家更加發達,落後國家更加落後,國內科技的萎縮更加深了對國外企業的依賴,貿易上也就處於一個極為不利的地位。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要開始研製自己的晶元,老百姓買東西是便宜了,國家卻窮了。
我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貿易是互惠的,卻未必是以同等比例獲益的。就國家戰略而言,尤其是對於中美這兩個大國之爭而言,貿易逆差意味著我們跑得比美國快,當世界老大發現後面的傢伙追得越來越近,他怎麼能不慌?
下面我們來以一個經濟模型為例,我們分為兩種情況探討。
第一種是假定兩國貨幣匯率恆定。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兩者都已白銀為貨幣。
19世紀初,西方國家大量對中國傾銷,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在不考慮鴉片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歐洲的錢會變多,中國的商品會變多。歐洲拿到錢後,如果全部帶回國家。那麼國內的流通貨幣就會增加,而商品又減少了,直接影響就是物價上漲,但同時對工業的投資也會增加,社會產出上升。對中國來說,商品增多了,貨幣又變少了,發生通貨緊縮,價格會下降,投資會下降,失業率會上升。如果歐洲將所有錢投入中國,中國的流通貨幣量不會發生變化,總投資量也不會發生變化,但中國的部分財富會歸國外所有,如果外國人以地產為投資的話,就相當於中國人用土地換了短期的便宜的貨品,而對於歐洲來說,相當於用短期的過剩的商品換來了中國的資本。
如果匯率恆定的情況下,即使不使用同一貨幣,外國的貨幣也可以作為本國的流通貨幣,那麼如果我們將順差的錢全部投入本國,就會使通貨膨脹發生,短期內,國家的經濟會向好,投資會更多,產出會更高,但物價上漲就會使本國的商品競爭力下降,本國人民就會買更多外國的商品,逆差就會被填平,也就是說市場終究會消弭逆差,但這個填平逆差的過程中,本國是持續受益的。但如果我們將順差的錢投入所在國,兩者物價不改變,順差就會持續下去,順差國就會一直佔便宜,在外國的資產就會越來越多。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不把賺的錢帶回來花,順差就不會被消弭。19世紀歐洲人做的事情就是一半一半,從外灘的一排外資銀行的洋樓可見一斑。
然而這和國際貿易現狀並不相同,由於國家脫離了金本位,採取了信用貨幣,順差就不會變得像我拿走了你的銀子那樣涇渭分明。當國家處於逆差狀況下,匯率會自然走弱,順差的國家貨幣就會升值,就會不利於出口,逆差就會被自然彌合。
也就是說,逆差有兩種彌合方式,一種源於實際匯率,也就是物價的差距,一種源於名義匯率,我們能帶回來的錢更少了,利潤就下降了。但這兩者都基於一點,即賺了錢的人都想換回本國的貨幣。我們討論的第一種情況之所以無法彌合,就是由於匯率無法變化,也就是說別人的銀子跟我國的銀子本應該值不同的價格,而由於無法區分,才導致逆差的持續。而匯率為什麼會自然變化,為什麼順差國的貨幣會自然貶值,究其原因在於賺了錢的企業都希望換回本國貨幣,中國賺了美國10000美元,美國卻只賺了中國50000人名幣,當兩者都希望換回本國貨幣時,極端情況(即兩者都要立刻儘可能的換回更多本國貨幣時),匯率就會變成5:1,逆差就完全消失了,實際情況雖然不會如此,但外匯市場就和商品市場一樣,雖然有人會持觀望,但越多的人像換回本國貨幣,本國貨幣就越緊俏,價格也會隨之上升。這也是當年日本製造業遭到匯率致命打擊的故事。
但如果人們忽然不想換回自己的貨幣了,決定就在外國消費,外國享受,對自己的員工也用外幣付工資時,這個故事就發生錯亂了,匯率調節機制也就崩潰了。理論上這樣的事是不會發生的,很少有美國企業會儲存大量人民幣作為資產,即是是再投資也不過是部分利潤,對於企業的股東來說,當然希望出海的船帶回來的是能在國內消費的貨幣。即使順差會使國內企業持有更多外匯,但只要希望帶回來的貨幣比對方希望的多,匯率就會上升,國內投資對於外幣的接受也會下降,順差終究會彌合。但如果,一個我國能用一個手段將賺來的錢全部還回去,讓所有企業全都把賺的錢作為投資投到美國(無論是股票還是開分公司,都是購買了美國的資產),那麼匯率就不會發生變化,物價也不會發生變化,逆差就會持續存在,我們就能一直佔便宜。
看起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沒辦法讓企業不賺錢,或者賺了錢卻不帶回家,也不可能讓中國人接受美元卻不使物價上漲。但中國的確做到了,我們對美逆差年年都有,甚至還在持續增大,在如此大的逆差下,我們的匯率卻始終保持穩定。因為中國想辦法把賺來的美元還回去了,那就是購買美國的國債,這和投資美國是等價的。中國政府始終在購買國債,也早就成為了最大的債權國,我們不要認為我們在借錢給美國,讓他們發展。事實上,我們積累了越來越多美國的財富,就像買下了美國越來越多的股票或是地契,持續的貿易逆差讓我們在不斷購買美國,債終歸是要還的,但我為什麼要急著討回來呢。為了國內的穩定,美國也不能說印錢就印錢吧。除非哪天美國政府對美國企業說你們不許用人民幣換回美元,否則美國的虧就要一直吃下去。就像一個商人賣給一個富豪東西,富豪花得多了,口袋裡沒錢了,自然就會節省些,但如果我們又把賺的錢借還給富人,還說不用急著還,富人手上又有錢了,但負債也在與日俱增,那終有一天,富人會破產倒閉。
於是乎,富人怎麼能不急呢。但中美的順差,也不是我們單方面造成的,美國要是對我們商品市場更開放些,多賣我們些東西,貿易逆差不就小了么。當然收稅也能達到目的,但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稅這東西損人又損己的,能不用還是不用的好。山姆大叔啊,低下那高傲的頭顱嘛,中國能賺錢的地方難道還少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