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馬拉松的「影響力」從何談起?

馬拉松的「影響力」哪些影響到了你?

4月23日,人民網發布了國內馬拉松的「影響力」榜單,即《2017最具影響力馬拉松賽事排行榜》。榜單列出了100個馬拉松賽事,基本佔據2017年我國舉辦的1102場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800人以上)的9%。因為有官方媒體的身份,加上人民網和中國田徑協會有一定的合作,且這是對國內馬拉松賽事的「影響力」排名,引起了諸多馬拉松從業者和跑者的關注。

圖片來源:人民網

發布榜單,是一件費時費力,甚至吃力不討好的事情。《2017最具影響力馬拉松賽事排行榜》不只是簡單的排名羅列,還有得分及得分的組成,體現了規範性的一面,並給其他和後續的類似榜單,提供了一些參考和借鑒。其實,國內一些大學的機構聯合體育機構,也推出過類似的體育賽事商業價值或影響力方面的榜單。相比之下,人民網的這份榜單因為提供了數據採集的架構和賦值比例,讓人更信服。當然,對這份榜單,也有人提出「質疑」,如某公眾號提出該榜單「如何生成」,對其指標極其賦值進行探討。在這裡,我認為「質疑」是有價值的。

這份《2017最具影響力馬拉松賽事排行榜》有排名,更有形成榜單的指標和權重,這是優於其他榜單的地方。但各項指標以及權重怎麼出來的,是專家的頭腦風暴法,還是經過專家幾輪的一級、二級乃至三級指標的修正,沒有說明。

細化就是一些指標的再分解,其實就是一個操作性的問題。

目前的得分從5個一級指標和17個二級指標構成。5個一級指標按照權重分別為賽事熱度(35%)、參與情況(33%)、賽事級別(15%)、賽事獎金設置(11%)、專業性(6%)。

賽事熱度佔據最高的權重,為35%,三個二級指標分別是傳統媒體熱度指數(20%)、公眾號推送的次數(15%)、微信公眾號熱度(10%)。這裡官方網站和微博沒有列入。現在馬拉松報名主要通過官方網站和微信的APP報名。如果可能,在操作層面,官方網站的設計、熱度和官方微博,似乎可以列入。輿情事件減分,雖無具體操作細則,但也是很好的設置。一般理解,大概就是一些相對負面的事件,如猝死等惡性事件,或跑錯路,印刷錯誤等。

參與情況(33%)也是個大頭,佔據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分值。4個二級指標分別是參與人數(15%)、最長距離比賽人數(10%)、項目數量(5%)、是否抽籤(3%)。在操作層面上,參與人數一項要得15分,要達到多少規模?最長距離比賽人數要達到多少人?如項目數量(5%)是多好還是少好?如北京、廈門、上海馬拉松都變身全馬賽事(2017上馬還有10公里,但沒有半馬)了,在這一項得分高了還是低了?

賽事級別(15%)的3個二級指標為賽事認證(8%)、田協認證(4%)和國際田聯認證(3%)。賽事認證(8%)大概是對所有賽事進行分類,按照2017年中國田協深化「放管服」改革,採取A類和B類兩級認證體系,建立完善了社會賽事、認證賽事、共辦賽事三級賽事管理模式,榜單大概以此為基礎,進行對標,進行賦值。至於國際田聯認證(3%),猜測金標、銀標、銅標分別得3分,2分,1分,沒有標就是0分。

賽事獎金設置(11%)一欄,總獎金(3%)和冠軍獎金(2%)以及國內籍(3%)和地方籍獎金(3%)其實對國內馬拉松組委會來說,其實要得滿分都不是事。事實上,中國田協對國內不同級別的馬拉松(如金牌、銀牌、銅牌賽事)都有獎金的一些上限規定。不少馬拉松組委會為了「突破」,設置了中國籍、本地籍和破紀錄獎。2018年馬拉松組委會或許會按照這個指揮棒,進行獎金設置呢。

專業性(6%)主要從冠軍成績來衡量,但怎麼衡量,沒有明說。其實,排除不同賽道、天氣情況和競爭情況,目前國內馬拉松無論全程還是半程比賽,專業性(6%)一項要得高分,主要和特邀的國際選手有關,和賽事吸引力以及成本投入有關。

指標優化,主要體現在某些指標的權重變化,以及部分指標的增刪。

賽事熱度(35%)中,傳統媒體熱度指數(20%)比例最高,甚至占整個得分總值的20%。兩個疑問,第一,馬拉松賽事傳播中,信息傳播甚至熱度,傳統媒體還是主要的表現方式嗎?第二,馬拉松賽事如果多邀請一些傳統媒體來報道,這個分值就得分是否就比較高了?因此,賦值比例似乎要更合乎真實的傳播媒體和新傳播的佔比。

在參與情況(33%)這一欄上,其實國際選手來源,外省選手來源及本省外地選手的比例,更體現吸引力,或者某種程度的影響力,對舉辦城市的經濟拉動也更強勁。在國際選手來源國家和地區方面,上海一直以80多個國際和地區占第一,今年東營是70個國家和地區。至於外地選手的比例,北京馬拉松大概是55%,比較高的,廈門、上海的外地選手比賽也很高

賽事獎金設置(11%)一欄,獎金其實和絕大多數跑者沒有關係,比重似乎可以降低。

專業性(6%)的比重似乎有點低,並且也不能單純以冠軍成績來定。否則,邀請國外知名選手,就比較容易得高分了。其實專業性是最重要的權重,如賽道、救援、醫療、補給、信息提供等等。舉個小例子,組委會有沒有年齡分組成績和排名?有沒有報名退出機制?有沒有輪椅組等等。即使要以成績來算,以全程為例,那麼是不是可以採用全程破三(3小時)人數來評分?去年的全程馬拉松破三人數,上海、北京、無錫馬拉松應該是排在前列的。從專業性,其實引出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是否要把跑者的感受、口碑作為很重要的指標加入,當然,如何公正地採集這些感受,是另一個話題。

如果需要把跑者的體驗作為指標,那麼,建立在大數據平台上的數據採集、合成,進行總體測評,可能更有說服力。

因為人民網的官方背景,這個榜單有一定的示範效應。可以推出,2018年及之後,每年這個榜單還會發布,是從業者,特別是馬拉松組委會和賽事運營公司參考的一個重要榜單。當然,馬拉松影響力的指標構建、賦值比例、榜單發布,應該建立在更合理的模型、加入跑者參與的基礎上。跑者參與的大樣本的基礎上,從比較科學、可行的參數進行測評,結果顯然會更理性、專業。

從馬拉松組委會來講,可以參照這份榜單的指標,「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當然,馬拉松組委會更應該堅持傳統和特色,做到更有影響力。從國內看,無錫馬拉松的口碑不錯;柴古唐斯越野賽也是一票難求。波士頓馬拉松的賽道因為路線的落差超過全程長度的千分之一(42米),成績再好也不能創造世界紀錄,但波士頓馬拉松的BQ,周一舉行的特點,它照樣是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影響力驚人。

馬拉松賽事的影響力需要時間積累,不是一鎚子買賣。從這個意義上說,聯想到最近的杭州馬拉松招標,無論是先行者智美體育或者新進者阿里體育,最後還是要靠專業才能贏得跑者,才真正有影響力。

本文作者:陳國強,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導;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


推薦閱讀:

排行榜上的熱門專業,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嗎?
人氣投票除了氣人還有什麼意義?
2017年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的考量指標包含哪些內容?
為什麼汽車發動機沒有天梯圖?

TAG:馬拉松 | 體育賽事 | 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