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我」貓眼退票事件:對於真相,請多些敬畏。
前幾天微博曝光了《後來的我們》貓眼大規模退票事件,個人一直都在觀望整個事態的發展,默默地當一個吃瓜群眾,現在五一檔期已經過去,貓眼也進行了對該事件的初次發布會,我也來簡單談一談我的看法。
早在事件曝光的時候,朋友圈,各種影評人相關的微信群微博群其實都已經爆炸了,對於電影宣發這一塊,操作大家都心知肚明,刷票房,雇水軍評分,請大V約稿帶節奏,都已經成了默契和常態。見多了推廣的人,甚至能就正在上映的電影的熱門影評的標題和前三句話,看得出這是不是一篇推廣,內心估摸著這小子這單又賺了多少多少。
而這次的輿論風潮,主要集中在了我首先提到的這個刷票房上,片方買票房和鎖場都是常規操作,甚至說是行業里默許的明規則,但買票鎖定排片之後再退票,卻是聞所未聞。前面的常規操作里,作為電影院方,是能得到實打實的收益的,而後者,電影院方是蒙受損失的,被退掉的黃金時段黃金位置,原本都應該有正常的觀影收入入賬的。
雖然網路上一直有媒體在宣揚這次退票的規模之大以及「異常」,並渲染幕後有黑手操控。但經過事件的發酵,更多的數據信息被披露出來,這個「異常」是相對平常時間的退票率而言,而在重大檔期,這種退票率飆升,其實是一種常態,過去的春節檔,國慶檔便是如此。
這次貓眼COO康利在發布會上,也強調了一個觀點:《後來的我們》退票率,改簽率確實很高,但在歷史記錄里,是屬於可接受範圍。
他舉了一個具體的數據例子,「五一檔」《後來的我們》的退票率比今年「春節檔」最高退票率的影片只高出0.6個百分點。而之所以有這麼高的退票改簽率,和《後來的我們》本身熱度有關,不管承不承認,用數據說話:該影片創下了中國影史以來工作日當片票房記錄,比《戰狼》工作日的票房還高,本身的熱度對於高退票改簽率有一定影響。
回到《後來的我們》這部電影,宣發這一塊確實是做得挺成功的,劉若英的《後來》曾火遍大江南北,請來了陳奕迅演唱主題曲《後來的我們》,這是打的情懷牌,知乎的熱門問題下的高贊答案,微博大V的推薦,很多都有著明顯的推廣痕迹,這是打的從眾心理,另外超高的預售,也帶來了很高的排片率,可以說節奏帶得很不錯。
如此高的營銷熱度之下,在影片預售階段創下極高的數據,包括票房,退票率,確實是有可能的。
之前網上的輿論主要針對兩點內容:第一個是預售和退票存不存在異常,第二個是如果異常,存不存在幕後玩家,幕後玩家到底是誰,貓眼平台,電影片方,還是競爭對手?
第一個問題,這次的當事人貓眼電影一開始的公開聲明是被疑似刷票並退票數量約38萬張,被涉及票房1300萬。從這份聲明裡我們可以看出退票行為確實是存在問題,但「疑似」兩個字用得就值得商榷了,在刷票退票的數量上,貓眼其實並沒有給出確切的說法。
在之後的貓眼發布會上,貓眼COO康利就這個改簽票的數量問題,做出了相關闡釋:改簽票的數量,是被記錄在退票數量里的,佔據54%。「先退票後買」是貓眼一直的改簽規則,和買飛機票火車票一樣,事實上是產生了一次退票的行為的,至於競爭關係平台所說的「改簽行為算改簽」不予置評。
另外,康利還強調了一點,排除54%的改簽,《後來的我們》實際退票率只有三點幾,在歷史記錄中,只是偏高,存在很多部影片的退票率高於這個數字。
總得來看,康利在發布會的觀點就是:退票率是高,但相比於行業里熱門檔期的行情,高得並不離譜,而且退票行為中還有很大比例是改簽行為造成的,排除改簽,退票率是在正常範圍,偏高水平的。
關於康利的觀點,他在發布會上給出了數據上的支持,在本人手上並沒有實際數據的情況下,沒資格過多評價什麼,國家電影局已經介入調查,後續的調查結果出來自然有分曉。
那麼現在輿論風波還有另外一個熱點話題,就是陰謀論,這次退票行為,有沒有人在幕後操作,假設有,誰是幕後操作者?
最大的嫌疑者被認為是《後來的我們》的發行方和平台方的貓眼,另外,這次事件的揭露者,微博博主「電影票房」也在後續微博上提出了另外兩類嫌疑者,電影的相關利益方以及黃牛,除此以外,有沒有其他什麼可能,比如競爭對手抹黑,也未嘗可知。
這也是本人最好奇的地方,在整個事情發生之後,個人並沒有在網上立刻發聲,最主要原因就是在等官方媒體對於這個「幕後操作者」的存在性做出正式的調查結果。
現在的網路輿論自由,帶來的是更開放的言論,但同時也是更多不負責的言論。像這種熱點事件,經常性的會出現各種反轉,各種打臉,太多的營銷號為了蹭熱點而輸出情緒,真正去深入調查,去仔細求證的人,少之又少。
張口「貓眼刷票玩脫了」,閉口「片方刷票玩脫了」,「五一檔」變成了「諜戰檔」,抖著機靈玩著《讓子彈飛》里的梗,好像這件事情已經經過了有關部門深入的調查,各種證據都已經齊全,整件事已經定性了。
可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連最基本的前提,《後來的我們》退票率是否真的異常到超出正常市場行情,這一點都沒有搞清。
貓眼COO康利至少拿出了實實切切的數據在說話,這次的退票率高於春節檔最高退票率0.6個百分點,實際退票率在三點幾。而網路上絕大多數的吃瓜群眾,說得頭頭是道,但幾乎都是臆測,沒有實際的證據支撐。
就拿那些已經認定最大嫌疑人貓眼參與幕後操作的朋友來說,其實也有很多內容可以拿來論一論的。
他們也許知道貓眼平台的退票數量是最多的,但他們選擇性忽略了一個事情,貓眼在這部電影購票市場佔據的份額也是最多的,基數大,退票數不會少。
最值得探討的地方在於,利害關係,收益和風險。影院經理們都不是傻子,如此大規模操作肯定會引起輿論,造成的口碑崩塌是不可預計的,市值300億的平台公司會傻到這個地步,為一部成本並不算高的電影冒如此大的風險么?而且就算沒有被爆出來,為了一部電影得罪了在全國長期合作的院線,殺雞取卵,這恐怕也不是幾個錢能換得回來的吧。
還有像電影當日上映前才出現退票等等細枝末節的疑點就不再贅述了。
反駁陰謀論,並不想論證貓眼,片方或者其他利益相關方在此次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手上沒有調查數據,也接觸不到最新最真實的信息源,說得再多都是無根之木,站在門外看熱鬧。
主要還是奉勸網路上的一些用戶,每次網路上出現熱點事件的時候,在事情查明之前,或者對於自己並不了解的領域,多一點敬畏之心,事件一旦反轉,被打臉,刪帖容易,但信用何在呢?或者一旦對方認真起來,追究責任,那又如何?
就微博最新發布的消息來看,貓眼已經對「電影票房」,「壹娛觀察」等自媒體以「涉嫌誹謗和名譽侵權」提起了訴訟,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這些自媒體應該要為他們的「陰謀論」提供確切的數據作為證據支撐了。
但據我個人觀察,全網範圍內有關這件事情,權威媒體的客觀報道,用詞造句都很謹慎,特別是真正參與調查的官方媒體,電影局的回應,都是「初步認定」,「具體問題尚待研判」等等。
在官方調查都沒有出成果,只能說「具體問題尚待研判」的時候,諸多自媒體想要找到確切的證據來證明自己之前言之鑿鑿的言論,恐怕很難,臆測終歸是臆測。
只有經過嚴肅的調查,論證,才能有發言權,網上現在絕大多數的言論,以及各種「政治正確」,其實本質上邏輯都是脆弱不堪的。
說到底,在事件曝光的第一時間,貓眼的申明裡已經表明通知了上級部門,以及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早晚政府的相關部門會給出調查結果。
到那個時候,我們再談論這件事件背後的影響,對於中國電影市場和體制漏洞的看法,也不遲。
最後,我還是想說,少聽些網路媒體的煽風點火,多點耐心等待有關部門調查結果,對於真相,還是需要有敬畏之心。
推薦閱讀:
※在線宣發戰場難分高下,「後燒錢時代」的貓眼、淘票票如何破局?
※謀上市的貓眼電影:財務數據前後「打架」,盈利與否仍存疑
※貓眼、微影、淘票票「三國殺」,在線購票市場格局已定?
TAG:貓眼電影 | 後來的我們電影 | 《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