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寫在馬克思誕辰200年

200年前的今天,一位德國藉猶太人誕生在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王國的特里爾城。他的出世,悄無聲息,與一般人並無二致,但是當他去世之後,他的名字則響徹環宇,他創建的一種主義,使人類歷史,天翻地覆;他的先祖耶和華與他相比,望塵莫及;人類世界自有史以來的最高精神先知,不論是耶穌,還是穆哈默德、或是釋迦牟尼,在他面前,皆黯然失色。因為,他是人類在社會科學領域,唯一由實踐驗證過其理論和說教不是神學而是真實的主義,他就是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

特里爾市馬克思故居

馬克思為人類文明進步所做的貢獻而形成的偉大,絕不是幾篇文章可以容納下的,在他的頭上,匯聚了語言所能表達的所有頭銜: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 、無產階級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先驅,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在馬克思誕辰200年之際,太多的媒體、文章、座談會、專題,都在連篇累牘的述說他的偉大、英明、科學、預見等等(在此就不多敘說了),但卻都忽略了他做為人而平凡甚至世俗的一面。我們對他的名字都是如雷貫耳,我們對他的生平則是聞之甚少。了解一個生活中真實的馬克思,更有助於了解他的主義。

其實剝離馬克思的聖環之後,他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並不神秘。從他的成長不難看出,和許多男孩兒一樣,也有過淘氣的童年,如惡作劇似的把臟麵糰當蛋糕,強迫幾個妹妹吃下,而她們並不敢聲張,因為馬克思在家裡寵愛有加,其兄長早逝,長子由他繼承。上中學時,馬克思的嘴以刻薄聞名,和他在一起玩耍的小夥伴,一不留神,便會被他「挖苦」的體無完膚。

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猶太律師,精通多種語言,學識淵博,在當時的普魯士王國,收入不菲。母親罕麗達出身荷蘭猶太貴族,罕麗達的妹妹索菲亞在荷蘭嫁給了商人昂·飛利浦,他就是現在聞名遐邇的飛利浦公司的創始人。馬克思家庭的物質基礎,有相當大一部分來自他母親家族的豐厚嫁妝,所以,馬克思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優裕,衣食富足。

1835年,17歲的馬克思被父親安排到德國伯恩大學法律系讀書,其父本指望子承父業,將來也當律師,但父親的選擇只是一廂情願。馬克思在學校並沒有好好學習,他的「大學生活」充滿了年輕人的躁動與輕狂,酗酒、鬥毆、私攜武器、不服從管理等,還被學校關過禁閉。在一次與貴族學生的鬥毆中,馬克思的左眼角被對方的軍刀刺中,鮮血直流,其他學生均驚出一身冷汗,而馬克思則認為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枚榮譽勳章」。他酗酒成風,揮霍無度,在伯恩大學一年就花掉了700塔勒,按照當時購買力經過換算,相當於現今的14萬人民幣!

終於,父親忍無可忍,寫信斥責他「不懂得金錢的重要性」,在無奈之下,把他轉到柏林大學上學,從而結束了伯恩大學「一年糟糕的學業」。這是馬克思人生的轉折點,他由「問題憤青」一下子變為「超級學霸」,開始熱衷於歷史和哲學,並潛心專門研究黑格爾的學說,為之後的理論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精力充沛,在學習之餘,寫了大量的愛情詩,獻給燕妮,她是馬克思的近鄰,可稱得上「青梅竹馬」,她比18歲的馬克思大4歲。這種愛情來得並不容易,首先遭到燕妮父親的激烈反對,此時的歐洲還比較保守,即使在今天,大部分家長也很難接受「姐弟戀」。其次,社會地位懸殊,燕妮姓名全稱燕妮·馮·威斯特華倫,在德國,凡姓名中有「馮」顯示,一定是貴族,馬克思雖家境殷實,但畢竟還是平民,在19世紀的普魯士,這是嚴重的門第不相等。另外,最重要的是馬克思尚在求學階段,沒有任何經濟基礎,雙方家長均認為在沒有職業收入以支撐家庭之前,不應該談朋友,所以只能等待。

馬克思這一等,就是七年。1841年,馬克思提前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他趕忙把博士論文親手送到未來的岳父手裡,但老岳父認為,僅有一篇博士論文並不能作為維持家庭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結婚的念頭,繼續等待。從 1842年4月開始,馬克思開始為《萊茵報》撰稿,到1843年3月,馬克思被迫退出《萊茵報》,接著又與盧格磋商了關於共同從事著作出版的計劃。終於於1843年6月19日,他在燕妮父親去世後,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出身德國貴族(男爵)家庭的燕妮·馮·威斯特法倫結婚。

馬克思和燕妮

新婚不久,1843年10月,燕妮就跟隨馬克思開始踏上動蕩不安的異國流亡之旅,先是在巴黎,遭驅逐後又經比利時於1850年到倫敦。在他花費全部精力在做《資本論》理論研究的時候,貧困一直伴隨著他,與他豐富、巨大的思想相比,馬克思的生活極度的貧困和窘迫,這種貧困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已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貧困線。他和妻子燕妮一生共生育了六個孩子,只有三個女兒長大,其他三個都因為貧困而夭折。燕妮在倫敦時給友人寫信曾這樣描述:

「因為這裡奶媽工錢太高,我儘管前胸後背都經常疼得厲害,但還是自己給自己孩子餵奶。這個可憐的孩子從我身上吸去了那麼多的悲傷和憂慮,所以他一直體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著劇烈的痛苦。他從出生以來,還沒有一夜,能睡著二三個小時以上的。最近又加上劇烈的抽風,所以孩子終日在死亡線上掙扎。由於這些病痛,他拚命地吸奶,以致我的乳房被吸傷裂口了;鮮血常常流進他那抖動的小嘴裡。有一天,我正抱著他坐著,突然女房東來了,要我付給她五英鎊的欠款,可是我們手頭沒有錢。於是來了兩個法警,將我的菲薄的家當——床鋪衣物等——甚至連我那可憐孩子的搖籃以及比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們威脅我說兩個鐘頭以後要把全部東西拿走。我只好同凍得發抖的孩子們睡光板了。····」

在她的整個婚姻生活中,她一直承受著家庭貧困的境地。沉重的經濟壓力不斷加到她的身上,在這種境況下,燕妮還是深深地愛著馬克思。她除了母親和主婦的責任,除了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還擔負起了許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書,馬克思的幾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難辨認的)在送到印刷廠或出版社去以前,都是由她謄寫清楚。

馬克思可能是因過慣了富足的青少年生活,對錢的掌控沒有一點概念,家庭生活如此糟糕,他要負極大的責任。有一種說法,馬克思厭惡勞動,寧肯向朋友張嘴,也不肯出門打工掙錢養家;與此對立者說,馬克思是因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理論研究之中,因而沒有時間打工掙錢。總之,馬克思是沒有一絲經濟來源供他養家糊口。他不無自嘲的說,研究貨幣的人都和他們的研究對象保持了良好的關係,而我和自己研究對象的關係則一直比較緊張。由於不會管錢,賺錢能力又真心不行(想去鐵路辦事處賺倆零花錢,因字潦草沒有拿到位置),馬克思一家經常性的陷入困頓,這使他在寫《資本論》時,對資本的分析穿骨入髓。馬克思給全世界的革命輸送思想,他是一座燈塔,能照亮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礦坑,但面對家庭困境,卻一籌莫展。

他只有向恩格斯寫信求助:「一個星期以來,我已達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為外衣進了當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不讓賒帳,我不能再吃肉。」「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燕妮的僕人)患有一種神經熱,醫生我過去不能請,現在也不能請,因為沒有買葯的錢。八至十天以來,家裡吃的是麵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夠弄到這些,還成問題。」

身材魁偉,體格健壯,身高1.85米的恩格斯,毫不猶豫,爽快答應,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寫道:「2月初我將給你寄5英鎊,往後你每月都可以收到這個數。即使我因此到新的決算年時負一身債,也沒有關係。····當然,你不要因為我答應每月寄5英鎊就在困難的時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寫信要錢,因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辦。」 此時的恩格斯在其父親的歐門——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辦事員,收入也是十分低微。他後來做了公司的襄理,月薪有了提高,從1860年以後,對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鎊,還常常「另外」 給些資助。從1851年至1869年,馬克思總共收到了恩格斯的匯款3121鎊。這對當時的恩格斯來說,已是傾其所有了。英國19世紀中期的家庭年收入在30英鎊,一家人就可以衣食無憂,即30英鎊是中等家庭的中等收入的標誌。當時英國的財產選舉權就確定在年收入30——50英鎊。成年男性工人的平均工資水平在每周9先令6便士上下,散工日工資3便士左右。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恩格斯對馬克思的幫助有多大。

恩格斯

恩格斯,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建人,他更是馬克思的守護神。用我們中國東方的傳統看法,他絕對是「仗義疏財」,更像是俠客,他在關鍵時刻,幫助馬克思度過了家庭中最大的危機。燕妮嫁給馬克思時,有位傭人海倫·德穆特,馬克思一家叫她琳衡,做為陪嫁,隨燕妮一同到了馬克思身邊,她負責料理日常生活和孩子。雖然馬克思對人的異化深惡痛絕,但他沒有拒絕這份活禮,琳衡在馬克思家中幹了一輩子,直到1890年去世,沒有分文收入。也許馬克思認為僱傭勞動是罪惡的,無償勞動則可以受之無愧。就是這樣一個如同賣身奴般的女人,在1850年,馬克思生活最為困難時,懷上了他的兒子。燕妮似乎有所察覺,與馬克思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家庭危機,一觸即發。

在這萬分危急之時,馬克思又想起了恩格斯,他說服了他忠誠的戰友和朋友去承擔這個責任,因為頻繁出入他家的恩格斯是單身漢,很符合事情發展的必然。恩格斯二話不說,再次為馬克思「兩肋插刀」,於是,恩格斯向燕妮坦承了這一切。孩子出生後,取名叫亨利·弗里德里希·德穆特,恩格斯把他寄養在倫敦一個工人家庭里,費用自然是恩格斯出。小亨利稍大後,會不定期去看望其母親,但在馬克思家不能走正門,只能從廚房偏門進去。馬克思和燕妮的純潔神聖愛情得以保持下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這一切,在恩格斯遺囑和《馬克思傳》以及前東德紀念館裡均有陳述和陳列。當然,這一切,也絲毫損傷不了馬克思的偉大和對人類的貢獻,問題是我們認識一個現實生活中的馬克思,要比在聖光籠罩下的馬克思重要的多,就像馬克思主義不是神學一樣,馬克思也不是神,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在當時的歐洲,一個大學者或思想家、藝術家,有個把情人和私生子不算什麼丟人之事,只要他不自認為自己是完人,他的崇拜者也不要把他當聖人,「一旦把自己看作象普羅米修斯那樣給人間送去聖火,而崇拜者也把他看作象上帝一般頂膜禮拜,連他的婚姻都神聖化,那麼任何品德上的瑕疵,都會變成將人們信仰摧毀的重磅炸彈,無數只手就會把它們嚴嚴實實的遮蓋起來。」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故事在今天知者仍寥寥無幾。

恩格斯死於1895年8月5日,他是因患喉癌而死,死前不能說話,他不想把保守了幾十年的秘密帶進墳墓,用筆在一個紙盤上寫下「弗萊迪是馬克思的兒子,圖西把她的父親理想化了」。弗萊迪就是那個男孩兒,圖西是馬克思的女兒,她一直以為自己的父親潔白無瑕,亨利是恩格斯的兒子。

馬克思逝世後至今的135年間,有數十種《馬克思傳》發行於世,但最有價值和參考性的有兩本,一本是最早出版的,由馬克思的朋友,德國人弗蘭茨·梅林寫的《馬克思傳》,因為他是大部分事件的當事人,所以可信度較強;另一本則是剛剛出版不久的,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年,由英國歷史學家加雷斯·斯特德曼·瓊斯編寫的傳記《卡爾·馬克思:偉大與虛幻》,這部900多頁的鴻篇巨著,匯聚了當今世界所有研究馬克思的成果,以及能收集到的馬克思的著名軼事,為讀者展現了兩個不一樣的馬克思。

適逢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國政府提出贈送一尊6米雕像給馬克思的故鄉,卻引發了特里爾市的激烈討論,是否接受這一禮物饋贈。經過一年多爭論,先是放置模型供市民參觀,然後是當地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遊說,最終由市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接受這一禮物,但雕像被縮小到4.4米。甚至決定接受之後,從雕像開始製作加工,到運至特里爾城,整整一年內,都是爭議不斷,西方媒體隨時都在關注著這座中國製作的雕像。雕像會被安置在一個偏僻狹小的拐角廣場處,「卡爾·馬克思是本市最重要的公民之一,我們不該把他藏起來。」特里爾市長萊布在投票前對媒體說到。由此可見馬克思在其故鄉的影響。要知道,特里爾市是一個只有不到十萬人的小城鎮。

同比例的木質塑像供市民參照 並決定是否接收中國的銅製塑像

最後,用恩格斯臨死前那句令人深思的警言做為結尾:「我從來都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句話在《馬克思傳》和馬克思女婿拉法格的回憶錄里均有記載,只是歷來諱莫如深,禁止宣傳。

2018.5.5.


推薦閱讀:

議論文*行之而後知——實踐第一聯繫實際
議論文*花錢買病不足取——算卦同行是冤家的測試
議論文 運用發散思維,方可辟出一條新路
文史隨筆 蒼蠅逃生的啟示——成功在於不斷地嘗試
議論文 寬容傷害過自己的人——以德報怨化敵為友

TAG:議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