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終於找到你,我的心理諮詢師!| 那一段尋找心理諮詢師的經歷......

本文發表於《北京晚報》2018年4月20日44版來訪者欄目

作者:梁明霞

本期來訪者:小宇,不斷在尋找心理諮詢師的男職員。

諮詢師:梁明霞,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講師,北京大學心理學學士,理工科碩士

通常而言,尋求心理諮詢師幫助的人,最大的難題是找到自身問題隱藏的根源。但對於小宇,最大的難題卻是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心理諮詢師。因為,難以做決定,就是他最大的問題。

第一部分:來訪者說

來訪者說 01 一點不爺們

我的性格優柔寡斷,朋友都說跟我還算比較高大和果敢的外表非常不符。比如明明和一個女孩相處得很好,卻很難承認處於戀愛關係,而女孩子又往往很在乎這個,先後交往過的女孩子都問過:「咱倆什麼關係?」每當這個時候我就特別為難,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我也不確定我倆是不是在談戀愛,或者說我不能確定自己是愛對方的,於是每次我只好找個理由搪塞過去,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往往會讓對方很生氣,有的乾脆一走了之,再也不聯繫。

就這麼兜兜轉轉著,貌似我的身邊總有女孩,但我不覺得我談過戀愛,每一段關係都特別短暫,結果也總是以不了了之收場。這讓我很鬱悶,我知道自己有問題,但是就在這個圈子裡走不出去。曾有一個女孩子特別吸引我,但最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離開了我。

兩年前,我去聽了一堂心理學的公開課,課上老師分享了一個觀點——「孩童為成人之父」,意思是說「嬰兒與孩童時期的經驗,是造就成年後性格關鍵性的決定因素」。我突然意識到,我現在的性格或許跟我的童年經歷有關。

回憶小的時候,我爸爸就因為我這種「優柔寡斷」、「一點不爺們」的性格打過我,但那之後我反而更不敢做決定;而我的媽媽似乎沒有太多時間管我,通常就是把我交給保姆。但因為媽媽很挑剔,所以我家的保姆總在換,以至於後來我都不去問,這是保姆還是親戚?

諮詢師說 01 「孩童為成人之父」

「孩童為成人之父」是心理學裡一個很經典的觀點,該觀點認為我們的心理疾病往往和我們童年時期的事件有關。

例如,這個來訪者身上的「優柔寡斷」可能和父親打過他有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階段就處在「兩難」或「若即若離」的分離階段,這個時候特別需要來自父母的鼓勵與肯定,這樣他才敢邁開腿往前走,否則就像來訪者所說,在一個怪圈裡打轉。

心理疾病不光和事件有關,長期且反覆出現在家庭中的互動模式,也是很重要的致病因素。

又例如這個來訪者提到家裡的保姆總在換,這樣就使得這個孩子沒有辦法和一個人建立穩定持久的親密關係。這一點不但體現在戀愛中,還體現在他找諮詢師中。

來訪者說 02 溫柔的小女孩

我先後有過三位心理諮詢師。第一位是個溫柔的小女孩。

其實最初,我是想找一個男性諮詢師,我想也許很man的人才能解決我優柔寡斷的問題,但我又有點擔心,我怕他們會像小時候爸爸對我那樣沒有耐心,指責我,好糾結。所以我還是選了一個特別溫柔、年齡小、從業資歷也淺的女性諮詢師,感覺這樣溝通沒有壓力。

最初,我們的諮詢進行得還不錯,但慢慢地,我發現我似乎從她的身上得不到太多的力量,她會給我一種感覺——我想保護她,於是諮詢到12次的時候,我停止了諮詢。我想,我還是應該找位男性諮詢師,雖然內心還是有一點不安。

諮詢師說 02 不敢邁步的狀態

跟一些確實不知道癥結在哪裡的來訪者不同,這個來訪者內心深處(潛意識)中是知道自己問題所在的。

在這段描述中,來訪者在選擇諮詢師的時候,就知道男性更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更確切地說,過往的經歷告訴他,在他的身上一直缺少一種男性氣質,用來訪者的話形容就是比較man,比較堅定。

但為什麼會去選一個年紀比自己小,完全不權威的諮詢師呢?這恰巧說明來訪者處在一個想看病又不敢看病的矛盾之中,和童年時那個想走出去但又不敢邁步的狀態很像。

隨著諮詢的進程,來訪者發現自己可能想保護諮詢師,這離自己潛意識裡想要尋找的男性氣質越來越遠,於是突然結束了諮詢(即脫落)。

來訪者說 03 你坐在那裡很傻

第二個諮詢師是一位高高大大的男性諮詢師。和上一個諮詢師完全不同,我覺得他像泰山一樣,穩穩地坐在那裡,為了讓他有反應,我甚至開他的玩笑,我就像個任性的小孩可勁兒折騰,但他總給我一種錯覺——像一尊佛,而且還是「卧佛」。

諮詢時,他幾乎不怎麼說話,大部分時間都是聽我在說。有的時候,我特別想得到一些他的反饋,但是我總是失望而歸,慢慢地,我開始攻擊他,以從未有過的語氣指責他,甚至質問他,最嚴厲的一次是我指著他說:「你坐在那裡很傻,你知道不知道,看別人都有病是吧,病得最重的是你,知道嗎?

這話說出來的時候,我自己都嚇了一跳,而諮詢師呢,依然穩穩地坐在那裡,一次,兩次,三次,僅僅做了五次我就發現了我的變化,我感覺一股新的力量從自己的內心涌了出來。

諮詢師說 03 來訪者退行了

當諮詢師判斷出來訪者知道如何解決自己的癥結時,通常很少提供建議,這就是第二個諮詢師不太講話的原因。因為諮詢師此時的作用是要輔助來訪者自己建立自我。

至於來訪者對諮詢師的攻擊,通常而言,當一個普通人遭遇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會用一些適應機制來保護自己,比如隔離情感、講事實、擺道理等;而作為有心理問題的來訪者則會表現得更為激烈,他會用更原始的方式來表達不滿,比如直接的語言攻擊、質問、指責等。

來訪者說 04 諮詢師犯困了

可惜我們的諮詢只進行了五次,原因是這個心理諮詢室的優惠就五次,按照正價諮詢實在太貴。

剛好,單位請來一位心理培訓老師,這個老師的課講得很好,氣場很足,雖然個子小小的,但從說話到辦事都透著一份幹練兒的勁,我挺欣賞的。在講座快結束的時候,她說:「當你們在職場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來找我,我不會教你怎麼做,只是願意聽你說一說,很多事情說出來就有答案了,因為答案本來就在你心裡……」

再後面的話我幾乎沒聽到,說實話,最後的話尤其打動我,我有點動心了,剛好最近工作上的事情搞得我特別的煩。而且這是公司的福利,幹嘛不用!很快,她就成為我的第三位諮詢師。

對於心理諮詢我並不陌生,所以我先講了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之後諮詢師問我,來諮詢的目的是什麼,我就開始和她談工作上的事,把我的困惑大說特說。這個諮詢師開始的反應還挺積極,一直在點頭,但我慢慢地發現,諮詢師開始犯困了……我質疑她的時候,諮詢師回答:「你似乎在繞開一些問題,聽著挺沒勁的!」

這話讓我一愣,這個諮詢師竟然表達得這麼直接,而我的確在繞!其實,工作上的事對於我來講沒有那麼難解決,我還是想解決我內心深處的困擾。

我就這麼看著她,實在不知道說什麼,她的目光不躲閃、不迴避,也這麼靜靜地看著我,很穩,很有力量,我覺得我找對人了!

諮詢師說 04 諮詢師的態度和人格

一般來訪者最開始談的問題都不會是他最想解決的問題,這一點放在現實中其實很好理解,在你還沒有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你是不會把自己的心裡話告訴他的,咨訪關係中也是一樣,我們將來訪者的這種表現稱之為阻抗。

阻抗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試探的過程,就像來訪者一開始一直在談自己的工作,這其實是避重就輕,諮詢師用自己職業的敏感與真實的存在應對阻抗,這對於諮詢的推進很有幫助,尤其是那一瞬間真實的「犯困」。有時候,諮詢師怎麼做不重要,重要的是諮詢師的態度以及人格。

尾聲

來訪者24歲,來諮詢,最初想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和一個人建立一段持久、穩定的親密關係,實際諮詢關係也是一種親密關係,如果他能和諮詢師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咨訪關係,就可以把這些諮詢室里的經驗用在現實的親密關係中。

前期經歷的找諮詢師的路程其實就和找女朋友的過程是一樣的,只是這段經歷他居於主動,後續的建立與維持他也主動地參與,而諮詢師始終是一個有力量的穩定的存在,於是這段關係得以良性互動下去。

諮詢進行至一年的時候,來訪者交了一位真正的女朋友,直到諮詢關係結束,這段現實中的親密關係仍在持續。

附:

—The End—


—「《北京晚報》來訪者」創辦者簡介—

梁明霞/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講師

北京大學心理學學士,理工科碩士

熱愛心理學,喜歡精神分析

正在以「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走在心理諮詢的路上……

公眾號:梁明霞與精神分析

收藏文章?不如關注我——想更多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學,請持續關注「梁明霞與精神分析」,我在這裡,一直在這裡……

微信原文:【北京晚報】終於找到你,我的心理諮詢師!| 那一段尋找心理諮詢師的經歷......


往期內容:

【文章合集】北京晚報「來訪者」系列 | 諮詢室里的故事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看待心理諮詢?
為什麼有些諮詢師的效果總比別人好?
「我的一切痛苦,都是因為他」
心理諮詢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 | 來自26位來訪者的親述

TAG: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 | 心理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