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需不需要電子產品?
Kia Ora!
之前有朋友看了文章之後,問了一個延展性的專業問題:「國外幼兒園對於在園所應用技術(如pad、大屏等)是怎樣的態度呢?」
在電子設備越來越普及化的年代,我們的工作、生活、娛樂和十年前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並且這些變化在我們眼中看來已經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情了。
教育科技也在這些年中慢慢地摸索和發展。例如線上教育、學習APP、測評系統等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講是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但是這些都是十年前只是用電腦播放幻燈片看視頻的我們不能想像的。
科技對教育的積極輔助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至今仍未有一個很確定的答案:科技產物——電子媒體設備,在早期教育中的使用是不是一件好事情?
先來明確下,我們所指的在教室中會應用到的電子設備主要有哪些:
電腦、平板設備、多點觸屏、互動式電子白板、移動設備、數碼相機、DVD/音樂播放器、電子玩具/遊戲/書籍、投影儀、錄音機...
如果在初中或高中課堂,學生接觸並使用這些設備依然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好的課程設計可以讓這些工具輔助學生高效的學習。那麼對於0~5歲的小朋友們來說,這些設備的效果如何呢?
早期教育中,我們所有關心的事情其實都可以歸結到大腦發育這個話題上。無論是五感、語言、運動還是情緒,所有這些我們在意的、可觀察到的發展都是和腦發育息息相關的。早期幼兒主要的發展任務其實就是讓大腦各個區域中的神經元得到足夠的刺激,因而能夠形成更多更複雜的神經網路。
0~3歲這個年齡段神經元創建新連接的速度和數量都非常驚人:新生兒第一年內突觸(神經元連接的結構)數量翻倍,在2~3歲左右突觸結構的數量能達到成人的2~3倍左右。隨著成長,不常用的突觸結構會退化消失。
嬰兒與生俱來的設定是可以識別人臉、聲音和簡單情緒,並且與其他物體相比,他們對人更感興趣。研究發現(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p.2),與觀看視頻相比,1歲以下的嬰兒在與真人/真實物體互動(live presentations)中能學習到更多的內容。1~2歲的幼兒開始從視頻中學習語言,但是效果並無法與真人互動相比。在嬰幼兒的世界中,與他人有效的反饋式互動是不可替代的學習方式:認知、社會性、情緒、身體運動、語言發展都離不開與人的互動。如果電子設備能夠實現高度模模擬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那麼它的教育價值將更高。
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任何的電子產品,他們的使用方式以及在教學中的地位和非電子類的教學用具是相似的。例如各種屏幕設備,從學習內容來說,依然傳統,只是把內容從紙質載體轉移到電子設備上:從在書頁上看圖片到電子屏幕上,從在紙張轉移到觸屏上作畫、書寫...但有一點傳統學習方式比不上電子設備,就是趣味性。有趣的優勢是可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更長時間專註在一件事情上。然而它也有劣勢:影響小朋友創造力的發展。很多學科研究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Boredom stimulates creativity」(無聊激發創造力)。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就看我們如何選擇和平衡啦。
目前,在教室中,3歲前的兒童接觸電子設備的機會是被嚴格限制的。我所在的幼兒園裡,最常使用的電子設備是IPOD,用於播放教室內的背景音樂。0~2歲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室內或室外聽老師講故事、唱歌、各種遊戲活動等等。2~3歲的小朋友偶爾會使用平板設備,每次的時間不會超過15分鐘。3~5歲的孩子在日常的mat time(課堂學習時間)會有機會使用多點觸屏,使用學習類APP,觀看教育視頻等。
總體來說,在紐西蘭,電子設備的使用在孩子日常學習生活比例非常少。這種現象當然一方面符合小朋友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的體現:瑞吉歐或蒙台梭利理念在紐西蘭幼兒園使用廣泛,而這兩種理念都非常強調教具的樸實自然性,科技元素也就很少在這樣的園區中成為主流了。
是不是海外國家都採用自然風的兒童教育呢?
當然不是。
美國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P21)發布的這個21世紀人才技能大綱成為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指導手冊。這個框架中提到了信息媒體素養(Information, Media and Technology Literacy, 簡稱ICT Literacy),即在這個時代,可以熟練掌握使用電子媒體信息技術,已經是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同時現有的研究也指明,在成人的陪伴指導下,兒童使用互動性強的電子學習內容,同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一個TEDX演講里提到了Georgetown University做過的一個玩偶實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實驗參與者是一群兩歲半到三歲的小朋友們,他們被分為三組:第一組在屏幕上觀看玩偶在上圖環境中躲藏的視頻;第二組需要進行一些操作(例如按按鈕)才能激發玩偶們躲藏的視頻遊戲;第三組坐在一個屏幕框前,觀看一場真實的玩偶秀。
三組在觀看過相同的內容後,小朋友們要完成一個任務:在真實場景中(和視頻中看到的場景一致),找到玩偶們藏在了哪裡。
實驗結果很有趣:第一組小朋友完全沒有頭緒,不知道去哪裡找;第二組和第三組小朋友能夠非常快速準確的找到玩偶藏身的位置。
這個實驗想告訴我們的是被動式的觀看屏幕上的內容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小朋友雖然在看,但是並沒有理解屏幕上所展示的內容。因此在把各類移動設備引入教學時,需要仔細選擇那些真正有效的電子教學內容。
目前ICT素質培養通常開始於4~6歲期間,在成人的監督下,小朋友們可以獨立操作電子設備進行學習,例如拍照、閱讀、網路通話(參看上一篇教室日常|國外「幼小銜接」有何不同?Botany Down幼兒園的Skype視頻應用)等。
在這種科技創新教育探索中,美國教育者是非常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例如源於矽谷的Altschool模式非常有啟發性。Altschool立志於在學校環境中實現個性化學習,而不是長久以來的「工廠化」「批量生產」的教育模式。在科技融入教學方面,平板設備成為教室中非常重要的一員。Altschool的學生都會有電子profile和playlist(每日學習任務單),學生使用平板設備進行簽到、記錄、學習等日常任務。
https://www.zhihu.com/video/973804105579372544但儘管在這樣一個科技導向明顯的學校中,請注意,低年級的學生接觸和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長和程度並沒有高年級那麼頻繁和深入。因此我覺得老師和家長都需要保持冷靜的態度對待科技融入教學:切勿一味追求高大上的科技感,認為電子科技元素越多的教學方式就越好。這樣往往容易過猶不及。
今天關於科技的話題就嘮到這啦~
希望你有所收穫~
參考資料:
Baby』s Brain Begins Now: Conception to Age3
http://www.urbanchildinstitute.org/why-0-3/baby-and-brain
Radich, J. (2013). Technology and interactive media as tools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 Every Child, 19(4), 18.
Shifrin, D., Brown, A., Hill, D., Jana, L., & Flinn, S. K. (2015). Growing up digital: Media research symposium.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1, 2015.
Alt School
https://www.altschool.com/
P21
http://www.p21.org/
How the iPad affects young children,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Lisa Guernsey at TEDxMidAtlantic
推薦閱讀:
※早教機構怎麼管理和運營
※BBunion國際早教:寶寶咳嗽原因有很多種!
※國內外有哪些品牌的早教產品適合家庭早教用?巧虎和米卡各有什麼優缺?請寶爸媽給些建議?
※上海最大繪本館 | 兜兜俠悅讀森林喜瑪拉雅店是一家怎樣的店
※美吉姆的早教有必要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