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侃豫西故事
每天忙於瑣事兒,很少靜下心來看書,最近才開始夜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看到這麼一句話,他寫道:"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弔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
突然心中時感沒落,也許我行走過他走過的城市,也同樣讀不到、找不見那些所期待東西。
朋友經常說我是個傷感的人,喜歡情緒化,可很多時候,當你思潮用來,才更能體會或思考身邊事兒。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還曾這樣感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讀這段話的時候,才再一次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覺得中國文化,是由更多的地域文化匯聚而成,那些地域文化的不同之處,衍生出中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厚。
因為身為三門峽人,今天也借著《文化苦旅》的思想延續,談談三門峽文化。
說到三門峽,其實在河南省外,更多人知之甚少,大概還停留在三門峽有名的「仰韶文化」和老子所著《道德經》的地方-----函谷關。
仰韶文化是1921年發現的距今5000年——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彩陶文化,它的發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填補了中國沒有發現新石器文化的空白。
素有華夏第一雄關——函谷關,始建於周朝,這裡誕生了華夏第一部哲學著作——《道德經》,也誕生了道教文化。至於老子寫完,是西去長安,還是更遠的荒漠,無人知曉,但《道德經》卻留給了後世更多的精神文化與處世哲學,至今那些耳熟能詳的的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自知之明、無中生有、安居樂業、雞鳴狗盜」等等。
不過三門峽的文化源遠流長,可不止這些。光名字就頗有意義,三門峽的「三」意味著「三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演繹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裡的部分官方語言距今已有5500年以上,屬於史前文化,由黃帝親自創造,至今作為三門峽地方方言文化,依舊發揮著作用。
據文化大師余秋雨考證包括「蚩尤」「媸」等字詞都是黃帝親自創造。駕四、垢痂、希樣(愛打扮)、圪蹴(蹲著)、廝跟(一起做某事)、疙囊(較真兒)、端走。
三門峽還有華夏戲劇的發源地——陝州梆子。據《明皇雜錄》和地方史志記載,唐明皇在陝州建行宮「綉嶺宮」,供他從長安到洛陽巡遊休憩之用。唐明皇帶著楊貴妃、張雲容等歌女、舞女在綉嶺宮尋歡作樂。
唐明皇親自編劇本,親自當男主角,楊貴妃等陪舞陪唱甘當配角,這就是陝州梆子的雛形。如今三門峽靈寶、陝縣的戲班子還把唐明皇奉為祖師爺。中華戲劇來源於蒲劇,蒲劇來源於陝州梆子。《竇娥冤》《牡丹亭》《邯鄲夢》都取材於陝州。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三門峽厚重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共同造就了這座獨一無二的文化城市。
讀書,讀史,讀故事,感謝每一位聆聽花小胖講故事的粉絲,我們明天同一時間再侃----三門峽文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