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兩天後千萬男女會因它哭泣 ——《後來的我們》
這到底是什麼大片?
僅僅預售,票房就超過8000萬,貓眼「想看」人數82萬,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還沒上映,後台就不斷有人催文。
這樣的事,我還真頭一回見。
出於好奇,也為了讓你們滿意,我專程飛了趟北京。
首映禮,萬達IMAX廳,烏泱泱座無虛席。
開場前,有工作人員喊:
對不住各位
我們空調壞了但我們的電影很好看!
如他所言,兩個小時後,所有觀眾都濕了。
除了悶熱催生的汗水,還有影片觸發的眼淚。
任誰看了,都難免痛徹心扉——
《後來的我們》
開門見山,我先把話撂這:
《後來的我們》必將成為票房和話題爆款。
這是因為,它的殺傷面積巨廣且深。
怎麼說?
以下內容含劇透
多年以後,林見清(井柏然 飾)匆忙走上飛機頭等艙。
他滿臉疲憊,頭髮有白絲,年齡未到四十,卻彷彿已入中年。
恰巧,身體原因,我本人每次出行都買頭等艙。
在VIP休息室,你能看見95%以上,都是和林見清相仿的中年男人。
他們坐著高檔沙發,時而用手機處理公務,時而斜躺並緊閉雙眼,頗具品質的外衣中裹著積澱許久的無奈與睏倦。
倘若化身福爾摩斯,你很容易能推理到,他們人生的大概現況——
收入中產上下,有妻子有孩子,常年奔波於公司和家庭,兩點一線。
不缺吃穿,卻勞累過度;被人稱羨,卻一眼望得到頭。
要是沒與初戀重逢敘舊,林見清或許不會想起,自己也曾朝氣蓬勃,擁有活力和可能性。
畫面回到十年前——
林見清還是小鎮青年,講話摻合著東北方言,在一線帝都念大學。
春運火車上,他邂逅了同鄉女孩方小曉(周冬雨 飾)。
注意:
這一瞬回眸,燈光和動作恰到好處。
頗有「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般的美感。
能把周冬雨拍的如此動人,還要歸功於掌鏡者——李屏賓。
沒錯,就是拍出《花樣年華》《太陽照常升起》《刺客聶隱娘》的「光影詩人」李屏賓。
《後來的我們》的導演劉若英,誠然屬於跨行業新人,卻有不少大人物幕後坐鎮。
光是剪輯師,就有孔勁蕾、廖慶松,分別屬於兩岸最頂尖。
更有「第五代」大師田壯壯參演,以及文藝女王張艾嘉給予幫助。
各個方面,堪稱精嚴。
但,在我看來,本片仍有一些不足:
音樂。
並不是說,陳奕迅、五月天、田馥甄唱的不好。
只是他們的詞,切題不夠準確。
倘若我來選,同樣只用三首歌,不僅能將影片故事精鍊,還能加倍找出劉若英想要傳達的感覺。
不信?
來,聽著它,慢慢往下讀——
異鄉人-李健
大學畢業後,同僚紛紛各奔東西,唯獨林見清沒有逃離北京。
他創作遊戲軟體,卻始終不見成果;擔任網遊客服,卻被玩家人肉打罵。
他受盡百般凌辱,蜷縮在一間微型公寓,鄰居除了沉溺玩電腦的屌絲,就是整夜都在叫床的妓女。
終於有一天,他因為擺攤賣黃碟而進了公安局。
可出來後,他依然沒有逃離北京。
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林見清被拘留期間,由於害怕他爸老林(田壯壯 飾)擔心,方小曉獨自回到老家探望。
老林對方小曉說:
見清初中二年(中二)的時候,我們路過北京
看見賣遊戲的碟,命令與征服,一百六一張他說爸,你給我買張碟吧
我說我揍死你他說你要是給我買碟,揍死就揍死吧最終,我把碟給他買了我就想,他現在這麼迷戀遊戲 是不是我害了他?
聽完這段話,方小曉走出門,旋即淚流滿面。
她心裡明白,林見清執迷於北京,並不僅僅為了老林和遊戲,也因為相遇第一年時,她曾對他說:
據說在北京待夠五年
就可以紮根了我新年第一個願望 就是要嫁個北京人!
林見清披星戴月,是為一扇窗。
多年來,他將東北鄉音悄悄隱藏,強迫自己講一口普通話。
起初,他還信誓旦旦,認定自己必有一番成就。
可歲月殘酷,現實亦無情,他的稜角和傲氣漸漸被磨平。
高壓之下,他再說不出諾言,只好將其安放在心間。
小小門口,她的溫柔,是讓他堅強留在北京的理由。
是不是她害了他?
「據說在北京待夠五年,就可以紮根了。」
五年,是林見清內心給自己定下的期限。
他要成為北京人,再買一套大房子,給林父和方小曉一個舒適的家。
這時,影片進入另一首歌——
你曾是少年-S.H.E
注意歌詞:
「有一套房子之後,才能去愛別人嗎?」
正如現實中的許多城市男女一樣,林見清認定了這條鐵律。
然而,五年過去,他的事業並無起色。
每一天一年,他總是匆匆忙忙。
他漸漸習慣說謊,戴上虛偽的面具,自以為是成熟的體現,卻不知早就被親人和朋友拆穿。
燒烤攤上,酒喝到七分,他瞬間感覺悵然若失。
青春已然耗盡,只剩面目可憎。
因為他變了,所以她要走。
他卻由於自己沒房子,而沒有留。
多年以後,頭等艙專享臨時酒店中,她告訴他說:
如果
當時你上了地鐵我會跟你一輩子
如果?
作為青春愛情電影,《後來的我們》精妙之處就在於,它的結局似乎沒有如果。
什麼意思?
打個比方——
《致青春》中,如果陳孝正沒選擇出國,不去為了名利而背叛女友,那麼他後來就有可能和鄭微過上平凡幸福的生活。
它雖以悲劇收場,但其悲劇性從根本上,並不是因為外力阻擋,而僅僅只是男主自己選擇放棄愛情。
說白了,現實還沒給你當頭一棒,你自己就先選擇打退堂鼓。
惡龍還沒開始噴火,你自己就先選擇放棄公主。
因此,我們看某些國產青春片,總會覺得有種「無病呻吟」的造作感。
體會不到生存在絕對逆境,那種拼盡全力卻又無力回天的深沉痛楚。
《後來的我們》不同。
林見清和陳孝正,也不可同日而語。
他不會為了私心放棄愛情,因為愛情就是他的私心。
他對方小曉說:
我能為了你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得知她許願要嫁北京人,他就在北京紮根。
得知她夢想北京有套房,他就拼了命掙錢。
即使北京房價的長勢,遠高於他的工資。
如果?
如果那天他上了地鐵,結局恐怕不會更好。
婁燁的《頤和園》中,有一段台詞:
一個人的拮据度日或許可以忍受
兩個人的貧窮,卻只能讓人厭惡這樣的生活,只會漸漸生出憎恨
如果當初她沒和他分手,那他們之後也會分手。
如果當初他們衝動領證,那他們已經離婚很久。
如果當初他一夜間暴富,那他已經有十個小三。
如果他們能堅持到最後,那他就不會事業成功。
趙季平說過:藝術創作是艱苦的,要想創作出好的藝術,必須耐得住孤獨,讓自己靜下心,浸泡在寂寞中。
方小曉離開後,林見清寂寞入骨,他將所受的苦痛注入遊戲,於是遊戲暢銷全國……
從此,他的人生也提前步入中年,世界變為灰色。
什麼是悲劇?
至尊寶選擇拋棄紫霞,紫霞就要嫁給牛魔王,那不是悲劇。
至尊寶想要留住紫霞,並給紫霞良好的生活,為此他拼盡全力,卻依然無力回天……
這就是悲劇。
這也是一個人長大過程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何為長大?
長大,通常分三個階段——
懷抱初衷,偏離初衷,緬懷初衷。
我們再看看林見清和他爸的關係。
多年以前,林見清雖是窮大學生,回小鎮過年時卻很快樂,像個孩子般討著要吃老林做的「粘豆包」。
看見老林日益衰老,林見清心底暗暗發誓,要讓老林過上好日子。
這是懷抱初衷。
為了心底的誓言,林見清拚命在北京掙錢。
不知不覺,他已許久沒回小鎮過年。
偶有一次,他掙到錢,給老林買了台液晶電視。
結果,老林根本不會用,意義還不如之前那台破舊彩電。
發現沒?
他以為的「好日子」,對老林而言毫無價值。
他卻為了「好日子」,錯過了太多快樂時光。
這是偏離初衷。
後來,粘豆包酸了,老林去世了,他才懂得緬懷小鎮的年夜飯。
後來,方小曉徹底走了,當一切無可挽回,他才明白什麼東西最重要。
客觀角度,林見清的愛情,其實並非完全沒有逆轉的機會。
事業剛剛成功時,他在北京買了房,並把方小曉叫上,回小鎮和老林吃了頓最後的年夜飯。
「我房子都裝修好了,到時候你們一起搬過來。」
「我們當初分手,不就是因為我沒房子嗎?
他總以為,成功之後就能撫平傷痕,就可以控制自己和別人的一生。
他卻忘了,她當初愛上他,到底是因為什麼。
不是因為世故和圓滑,而是因為勇敢與純真。
不是因為他擁有什麼,而是因為他愛上一個人,就不怕付出自己的一生。
歸根究底,是因為——
當初,他曾是少年,眼中泛著清澈的愛。
而現在,他已經被「社會化」,偏離初衷變得面目可憎。
如果,他事業成功之後,能不那麼自以為是……
可惜,依然沒有如果。
因為,如果不曾失去,如果沒有緬懷,如何才能懂得許多人事物的重要性?
如果不曾在深夜哭過,如何才能長大,如何學會去愛?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歷這無數痛苦的悖論。
這也是為什麼,二十年已經過去,劉若英的《後來》還能經久不衰。
後來-劉若英
電影里,林見清創作的遊戲之所以大賣,是因為他將自己的故事注入其中,同時開放網路留言板。
通過故事,玩家產生情感共鳴,並將留言板當作一處緬懷過往的發泄口。
某種意義上,這個遊戲和留言板,在現實中是真實存在的。
戴上耳機,用音樂軟體搜索「後來」並查看評論區,你就能體驗到這個遊戲的功能。
我隨便截張圖,你看——
影片放完,有兩枚彩蛋,其一就是現實中的許多男女,挨個捧起諸如此類用來緬懷的留言板。
他們之中,有哭的,有笑的,有笑著哭的,有哭著笑的。
歸根究底,一句話總結: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劉若英說,她希望聽眾聽她的歌時,會恍然發覺這唱的就是聽眾自己。
同理,她也希望觀眾看她的電影時,會恍然發覺這拍的就是觀眾自己。
確確實實,她做到了。
不信?附上終極預告——
https://www.zhihu.com/video/972965492827348992是否,你隱約從中看到了自己?
與我的文章相比,電影本身具有更大感染力。
這樣的電影,不爆掉才怪。
微信搜索添加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影視文章。
你的點贊與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推薦閱讀:
※肖申克的救贖好看在哪兒里?
※《色戒》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
※電影《死亡詩社》講述的什麼故事?
※影評:《The Blind Side 弱點》
※《老大的幸福》說的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