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能力差距更致命的,是你的內驅系統!
文|趙曉璃
首發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普通人和優秀的人到底差在哪裡?
為什麼同樣的逆境,有些人就能與挫越勇,而有些人就只會枉自嗟嘆、萎靡不振?
如果說能力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重要因素,那麼決定能力的又到底是什麼?
今天的這篇文章,試圖向你揭示能力背後的根源性因素;或許早日明白這一點,越能讓你發現你自己,在這個世界中儘快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一、普通人和牛人之間,到底差在哪裡?
最近這段時間,我把之前做過的諮詢案例進行了一些比對分析及復盤,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規律,那就是:即便兩個條件起點差不多的人,最後呈現出的道路卻千差萬別。
不知你是否有同樣的困惑,那就是看似起點一樣資質相同的兩個人,為何在步入職場之後,會呈現出不同的成長軌跡直至拉開巨大的差異?
或許你會說,這是能力不同導致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巨大的能力差異?
又是什麼導致了每個人在面對他人評價、自身不足、遭遇困境時千差萬別的表現?
你真的足夠了解你自己嗎?
如果在職場中實現飛速成長,實現自己的價值呢?
這一切,都要從一樣東西說起,那就是「內驅系統」。
「內驅系統」這個概念是我從近千例職業諮詢案例總結分析提煉而來,根據我的經驗,它是能力的深層根源,包含三個部分:根基、引擎和燃料。
二、內驅系統之解構:帶你發現你自己
1、內驅系統之根基:渴望
想要實現人生價值,首先就要從內驅系統的根基說起——「渴望」。
什麼是「渴望」?
說白了就是讓你一直堅持至今的深層動力源。
注意,「渴望」並不等同於「慾望」。
比如很多人掛在嘴邊的就是「我渴望賺錢。」
但事實上呢?賺錢只是表層的慾望,深層的東西往往不是這個。
想要了解真實的渴望,我們不妨刨根問底問下去,往往就能找到那個深層的動力源。
例如——
A:「如果你賺到了足夠的錢,你會去做什麼呢?」
B:「我會週遊世界。」
A:「然後呢?」
B:「我想把經歷過的風土人情記錄下來,做個像徐霞客那樣的人,讓更多的人見識到這個世界的美景。」
......
上述對話中,你會發現當B談及自己賺到了足夠的錢之後,TA最想做的是環遊世界,而不是繼續賺錢。
事實上,錢在這個世界中只是一種實現夢想的手段——很少有人以賺錢本身為樂趣,因為賺更多錢並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邊際效益;一旦我們真的賺到了足夠多的錢,通常就會做點想做的事,這才觸及到深層的渴望。
我們再來看A和B剛才的對話,你會發現在B的內心深處,TA的價值感和意義感來源於探索與冒險、被認可被關注,以及蓬勃的生命力——這才是最深層的渴望,也是內驅力的根基。
我們對B的情況一無所知,但從B的談話中不難得知:B在現實的工作或生活中多半是很難感受到意義和價值的,平時也很少獲得他人的關注或認可,陷入工作的繁瑣與枯燥里,很難煥發出真正的生命力。
因此,對B而言,與其守著一份雞肋一般的工作混口飯吃,非常痛苦還賺不到錢,倒不如從渴望層面出發,找到能對社會產生正面收益的崗位或工作,反而更容易賺到錢。
比如旅行體驗師的工作就可以滿足B的需求:這份工作完全可以滿足B探索世界的渴望,也能夠煥發出生命力,並且做好了收入也不低。
那麼問題在於,B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旅行體驗師呢?
答案恰恰在於,一個人對這份渴望的渴求程度越深,就越可能無限接近夢想。
或許到這裡,你會產生一個新的疑問,那就是:不是說好的崗位與能力相匹配才可以嗎?但是我們的B只有這個渴望,沒有能力或能力不夠可行嗎?
2、內驅系統之引擎:思維方式
是什麼讓我們在產生念頭之後選擇等待還是行動?
關鍵在於我們的思維方式。
我們繼續用B進行進一步闡釋和說明。
如果B發覺到了自己深層的渴望,那麼接下來能引發行動的這架引擎,就是TA的思維方式:
1、直奔主題,想盡辦法尋找旅行體驗師的工作,主動爭取機會,遇到不會的再想辦法學習或解決——這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的人從來不懼怕失敗,因為他們相信能力是可以發展的,他們能夠坦然地面對自己的不足,他們從來不會認為缺點與不足是可恥的,他們會接受自己的不足並認為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面對他人評價,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當前的成績和成就的評估,只能表示如今的你處在什麼位置,並不能決定未來你能達到怎樣的高度,一個人的早期表現不能告訴你有關這個人的一切才能及未來。
2、懼怕失敗、擔心被人嘲笑,遲遲不肯行動,感覺自己不擅長和人聊天,生怕這個職業做不好,不敢嘗試,繼續勸說自己停留在原地,死死苦守一份半死不活的工作和一份死工資——這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
毫不誇張地說,很多人一輩子庸庸碌碌,都是因為這種思維模式導致的。
固定型的思維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與生俱來的,是一成不變的;他們不相信努力的意義,因為在他們眼中,努力是有缺陷和不足的人才會去做的,他們甚至嘲笑努力,人生努力是能力低下的表現。
失敗對這類思維的人是致命的,如果遭遇失敗,他們會把一次失敗的經歷轉變為一種身份(我是個失敗者),這種人一旦被擊垮,就是永久性創傷。
而對於他人的批評,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認為這是對他們的冒犯與指摘,每一次挫折都在削弱他們的自信心,容易一蹶不振。
因此,是否能正視自身弱點,以及如何爭取對待批評,甚至遇事容易推給他人或環境還是向內自省,決定了我們是否能邁出關鍵性的第一步——能夠決定這一步的,恰恰是我們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
3、內驅系統之燃料:熱愛
我們繼續B的例子。
假設B找到了內驅系統的根基(喜歡冒險與探索,渴望被認可與關注,想要綻放生命力),並發現了現實中可以從事的職業旅行體驗師;同時B又是成長型思維的人,終於決定要踏出這第一步了,那麼,真的能如願以償嗎?
這就涉及到內驅系統的燃料問題——熱愛。
什麼是熱愛?
被譽為「中關村第一才女」的梁寧說過這麼一句話,那就是:「你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興趣所在。」
那麼,如何判斷B是真的熱愛旅行,還只是出於對現實的逃避呢?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知道一個概念,叫做「興趣三階段。」
如果B去外面旅行多半是喜歡吃吃喝喝,這種興趣尚且停留在最初級的感官興趣階段:它來得快去得快,多變而不穩定,不具備熱愛的要素,也很難預計能維持多久——說不定哪一天,B玩了幾個地方之後突然就厭倦了,也許TA會無比懊惱當初裸辭的決定和衝動。
而唯有進階到「志趣」層面的興趣,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熱愛」:它是你心心念念難以割捨的那樣東西,是你茶不思飯不想做夢都在琢磨的那樣東西,是你一天不做渾身就不自在的那樣東西......
這樣東西就是熱愛:它讓你痛並快樂著,同時帶領著你「自學成才」,一步步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如此一來,即便B應聘成為旅行體驗師,由於TA並不是真的熱愛旅行,也很容易三分鐘熱度,無疾而終。
想要檢驗B是否真的熱愛旅行,還需要看B接下來的行動。
如果B開始利用業餘時間自發進行短途旅行,並且開始琢磨如何拍照、寫文、拍視頻、修片、剪片.......
這個時候B已經進入到了「自覺興趣」層面。
「自覺興趣」與「感官興趣」不同的是,「自覺興趣」加入了思考和學習:B開始在各大旅行網站上分析首頁精華帖,買了一部單反相機,甚至購買了一套視頻教程反覆琢磨,第一張照片拍的比例不對,重新拍;第一遍視頻做的不流暢,重新做......
當B投入的時間越多,甚至有一天,TA發在某網站上的旅行帖被置頂加精了,這才赫然發現,自己私底下摸索了好幾年,早就超過了一萬個小時!
這個時候,B的「自覺興趣」變成了「志趣」:TA向人說起夢想時更有底氣了,有好幾篇被加精置頂的旅行帖為證,甚至還會有拿得出手的作品集了。
此時的B再去應聘旅行體驗師這份職業,基本上可以說是十拿九穩了。
三、什麼造成了能力的千差萬別?
如果有一天,B真的成為了一名旅行體驗師:TA學會了如何和不同的人相處、拍的一手好照片、修的一手好圖、做的一手好視頻、寫的一手好文......
你認為TA的這些能力是從哪裡來的?
想必讀完這篇文章,你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沒錯,這一切的能力都是源於——內驅系統。
在這個內驅系統中,你的渴望是根基,你的思維方式是引擎,你的熱愛是燃料。
想要了解一個人未來能走多遠,不妨從TA的內驅系統著手分析;
想要知道自己為何深感能力匱乏,不妨反觀一下內驅系統:看看是不是原有的內驅系統缺乏根基,或者是引擎陳舊,抑或是沒有燃料了......
祝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內驅系統,完成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升級!
PS:新年重磅福利
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寫了185篇關於職場及個人成長類的文章,共計573435字,算上配圖,夠出一本800頁的中長篇小說了。
為了給朋友們省下搜文章浪費掉的時間,我把今年的職場基本款重新整理了一遍,從中挑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供你重溫與閱讀,算是給各位朋友一份新年厚禮。
獲取方式如下: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 @趙曉璃。
推薦閱讀:
※眼光是一種能力嗎? 什麼才是有眼光
※新時代你需要的六種能力
※如何通過《奇葩說》學習、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和辯論技巧?
※PPT圖文排版常見套路(附下載)
※大學社團面試一直被刷是我能力差嗎?大學究竟真正需要學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