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明與創新之文化差異

最近的中美貿易摩擦,從大豆發展到手機晶元時,突然爆發出巨大的衝擊,這個衝擊從簡單譴責美國政府,而變為反思為什麼我們的晶元不如別人?觀點大概分為兩派,一派痛心疾首批判國內晶元產業,另一派卻認為這是中國晶元業的機會,而且我們的晶元業,馬上就要迎頭痛擊美國了。

首先是澄清點觀念,發明與創新,是應該分開的兩個概念。發明指向的是最基本的技術或材料,這些技術和技術可用於多個領域。而創新指向的是運用領域。換句話說,創新是把發明用好。

我想起當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一個中國通,從文化差異談論國家之間的足球的多樣性,很有趣也很有啟發。晶元技術,甚至是科技發明創新文化,也許也能從國家與民族文化差異。來淺析一下,文化帶給科技發明的障礙。當然,不涉及政治。

東亞的日本,韓國和我們在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科技發明創新方面,其實三個國家都有一個類似的特點,就是善於模仿。當年日本的汽車工業模仿美國,韓國後來的模仿日本,就是今天韓國現代汽車的標誌,怎麼看都是本田汽車標誌的變體後之個圈。日本韓國的彩電,也一樣是歐美人發明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拿來主義文化

超金屬材料基本具備商業運用價值

東亞中日韓(包括台灣),在發明創新上的共同特色,都是能把別人的發明拿來,但運用得更好。這樣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日本的明治維新時代,當時日本的愛國青年為了把在歐洲偷到的工業圖紙帶回日本,不惜自殺,然後把圖紙放入腹中運回國。我不確定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我在大學聽到這個故事的目的,是激勵我們愛國。

比較詭異的,是這位偷圖紙的日本人,成為了國家英雄。在歐美文化中,剽竊別人的研究成果,無論出於什麼目的,基本是羞於見人的。但像這樣高格調地把偷竊行為與國家英雄直接掛鉤,在東亞文化中,卻是常見的。所謂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不是只有我們國家才這樣想,日本和韓國,其實比我們更具國家憂患意識。

實用主義文化

我們比歐美人更看重發明的實用性,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從「我想要做什麼?」開始的。我們民族對實用性的重視程度之高,幾乎無以復加。某件事情是否去做,先看看這件事情有什麼用?如果結論是沒什麼用,哪就不會去做了。

現在大家所說的科技創新,實際應該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發明出一種新技術或者新材料,但不知道這個新發明能用在什麼領域。第二階段,是為新發明找到運用的領域。很明顯,由於我們的實用主義文化,我們注重的是第二階段,而且是在別人發明並成功運用之後,才會對這項新技術感興趣。

比如手機,當諾基亞統治手機世界之後,我們才意識到,原來電話可以變成移動的。然後開始效仿。當蘋果手機問世之後,我們發現,原來電腦晶元可以運用在手機上。然後我們能藉助智能手機平台,發展出微信等等老外想不到的運用,這是我們在運用方面的創新,但最早的智能手機這個發明,我們卻想不到的。

以實用性為最高目標的思維方式,基本消除了幻想的能力,禁錮了發明。這樣的思維模式在東亞的教育體制中也獲得高強度的灌輸。中日韓的學生考大學的難度是全世界最難的,學習的目標就是考高分。考高分,意味著有標準答案,所以如果偏離標準答案,高分就沒有了。所以創新思維其實在中學就被禁錮了,這不止是中國,所以不是體制原因,而是文化使然。

離開學校的人群進入公司,政府部門,科研部門,脫離不了實用性為大的文化理念。大家的精力基本集中在把某個技術用好,如果有人成天琢磨搞個沒人見過的新玩意,會被視為另類。所以我們可以有最炫的運用,卻沒有核心的發明。比如微信是我們發明的,但如果沒有智能手機,微信不會存在。共享單車是我們發明的,但自行車卻不是我們發明的,有牛車馬車的我們,沒人去琢磨一個鏈條。

歐美文化卻不相同,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不會被多數人嘲笑,在發明一些新奇的東西和技術的時候,他不關心這個新玩意能用在哪裡,只是痴迷於發明。學術界也是如此,勇於提出從未被實踐過的理論,在歐美是常態。我們很難理解,為什麼諾貝爾經濟學獎會有意義?為什麼搞經濟還有類似技術發明的理論發現?所以即使在經濟管理領域,我們也是在歐美出現新的理論之後,開始效仿。

既然不能發明,是否就被動挨打呢?至少在當今國際化背景下,從經濟角度看,能在運用領域領先的,不一定輸給核心發明者。比如電燈泡的發明者GE公司,已經出售其白色家電業務了。能讓發明賺大錢,是另外的能力。發明者為了保證其利益,就有專利這樣的東西。以東亞文化為背景的企業,雖然不善發明,卻能為發明者賺取利潤。如果在彼此遵守規則的狀況下,也可以出現發明者與運用者雙贏的局面。

「肥水不流外人田」- 自我保護文化

如果你去韓國,馬路上不容易看到外國的汽車,手機基本是三星,他們的理念就是盡量不讓外國人賺錢。

舉個真實的例子,企業名稱有點敏感,簡稱「A國企」。A國企是世界著名的採礦企業,由於開採量大,需要國際先進的採礦設備。為了幫助國內製造企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A國企為國內著名科研所提供樣機,讓其仿造,目的是最後用仿造的產品代替國外進口產品。因為A國企的幫助,國內採礦機械的確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卻仍然達不到國際先進產品的水準,A國企還是不得不在多數設備上採用國際先進產品,在其重要的礦區,都是國際產品。

經過十幾年之後,還是不行,為什麼?我們可以從材料科學,控制技術,產品設計等方面去分析,但我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樣的文化,抹殺了國內廠家的積極性。國內廠家在開始階段可以展現出巨大的攻關精神,但後來卻倦怠了,因為A國企必須幫我啊!倦怠的另一個原因,是國外廠家不停推出新產品新技術,而國內廠家大量的科研力量用於仿造,根本沒有精力去研發新技術,只能不停仿造。永遠跟不上。

如果沒有「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樣的思維,國內廠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自我創新,逆勢而上,十年磨一劍。蘋果公司如果一直被美國政府保護,它可能無法從舒適中想到去發明手機。今天中國肩負科研任務的廠家,如果可以買到國外先進產品進行仿造而不被處罰,誰還會沉下心去搞發明呢?

所以如果文化不改變,投入再多的資金,也不會獲得核心發明,還是只能在運用領域創新。也許我們的文化有一天會改變,也許20年後,大家可以看到更多的發明,但我個人無從知曉。


推薦閱讀:

歐陽澤林:什麼樣的人適合在什麼樣的平台經營個人品牌?
什麼樣的工作狀態叫做為了工作竭盡全力?
職場反雞湯之一: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多重職業」成為互聯網時代生存新趨勢
未經規劃的美好,不會出現在生活中

TAG:文化差異 | 創新 | 職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