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刊史 | 從《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到《三聯生活周刊》
紀念是一種回望和致敬。
自1815年初試啼聲至今,中文期刊已走過兩百多年的歷程。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中,中國期刊與中國命運緊緊相連,歷史每邁出一步,總會有相應的一批優秀的期刊人為之搖旗吶喊甚至流血犧牲。在中文期刊誕生兩百周年之際,《出版人》雜誌邀請《中國期刊年鑒》雜誌社常務副社長、主編段艷文撰寫 「中國期刊記憶」專欄,專欄全文共分十二節,基本勾勒出1815—2015年我國期刊二百年來的發展脈絡。
(一)第一本中文期刊的誕生
1815年8月5日,一份由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編輯,中國刻工梁發刻印出版的名為《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中文刊物從馬六甲古城帶著濃濃墨香漂洋過海,來到沉睡的大清帝國。正是這份帶有一定宗教色彩的出版物拉開了中國期刊史的序幕。
自此,中文期刊在國門內外大量湧現,外國傳教士與商人成為這一時期辦刊的主體。
1823年《特選撮要每月統記傳》在巴達維亞創辦;
1833年《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在廣州創辦;
1843年《六合叢談》在上海創辦;
1853年《遐邇貫珍》在香港創辦;
1872年《瀛寰瑣記》在上海創辦;
1876年,《格致彙編》等中英文報刊在上海創辦……
截至1867年,已有490種中文報刊相繼出版。也正是這一時期,許多中國知識分子通過參與期刊的編輯經營,逐步認識到期刊作為近代文明的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紛紛開始了獨立創辦期刊的探索和嘗試,並最終成為中國近代期刊業的主導力量。
(二)《向痼疾和腐朽開戰的利器》
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侵略之下,大清帝國支離破碎、風雨飄搖。一些仁人志士們開始思考關於民族、民主、社會進步的問題。他們或著書立說,或政治實踐,或藉助報刊以啟迪民智,以期達到他們改造舊中國的理想。近代政論類報刊成了向痼疾和腐朽開戰的利器。1895 年康有為在北京創辦的《萬國公報》,1896 年梁啟超等人在上海創辦的《時務報》既是其中代表。
▲梁啟超先生、《時務報》
當帝制腐朽,民族衰微之時。1905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在日本東京創辦了《民報》。
▲孫中山先生、《民報》
該刊宣傳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同改良派刊物《新民叢報》等進行論戰,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為辛亥革命做了組織、輿論上的準備。
另外,此時我國也出現了一股學習、介紹、研究西方科學技術知識的熱潮。在這種背景下 , 開創了我國多個學科期刊的先河。1897 年我國最早的文理綜合性文摘旬刊《集成報》在上海創刊,我國第一份農學專業報刊《農學報》在上海創刊,我國最早的數學期刊《算學報》在浙江溫州創刊。一時科學學會林立 , 報刊迭出,氣氛熱烈
(三)科學報國思想促進了科技期刊的發展
隨著西方的科學技術知識在中國廣泛傳播,最早接觸西方科學文化的新式知識分子、青年學生以及大批海外留學生,出於對現狀的不滿與改革當時的政治、經濟及科學技術的要求,紛紛成立社團,創辦科技期刊,以求「科學報國」「實業救國」。
五四時期,受「民主」和「科學」思潮的影響,其間創辦的現代科技期刊,既重視科技知識和應用技術的介紹 , 又注重科學思想及科學傳播方式的探索。
中國近代科學奠基人之一任鴻雋創立的《科學》是這批期刊的代表,它不僅將國外科學技術系統地、及時地介紹給國民,還將西方科技期刊辦刊模式介紹給中國的學會社團。
▲任鴻雋、《科學》創刊號
同同期《亞泉雜誌》《中華醫學雜誌》《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報》《觀象叢報》等期刊從數理、醫學、工程、氣象等方面介紹了一些最新科學理淪、科學成果,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中華醫學雜誌》創刊號
如《科學》發表了竺可禎的第一篇論文《中國的雨量及風暴說》及楊銓翻譯的《愛因斯坦相對論》;《中華工程師學會會報》發表了詹天佑的《京張鐵路工程紀略》;《中華醫學雜誌》發表了伍連德的《陸海軍參用中西醫論》;《觀象叢報》發表了蔣炳然的《實用氣象學》等。
▲伍連德
(四)新文化運動的號角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先聲
1915 年 9 月 15 日,陳獨秀主編,群益書社印行,有「中國新文化元典」之稱的《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創刊伊始,《青年》便大量刊登評介西方文化的文章和外國文學譯作,主張自由、科學與人權,倡導個人主義和個性解放。
▲陳獨秀、《青年》雜誌創刊號
雜誌於 1916 年 9 月出版的第2 捲起更名《新青年》。
▲《新青年》創刊號、《新青年》發刊詞《敬告青年》
1917 年,正是在這本期刊上,胡適以《文學改良芻議》一文首舉文學革命的旗幟,自此《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胡適
1918 年 11 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 5 卷第 5 號發表的介紹十月革命的兩篇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在隨後的幾期中,《新青年》系統、全面、深入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主要觀點,使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土地上落地生根。
▲李大釗
《新青年》鮮明的馬克思主義色彩引起了共產國際的注意。1920 年,俄共 ( 布 ) 遠東局派出代表來華,聯繫《新青年》建立中國的無產階級政黨。
▲五四運動
在陳獨秀等《新青年》人的聯絡下,1921 年 7 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新青年》也由此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機關刊物,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五)風騷各領的文學流派期刊
新文學初立之際,領袖一種文學潮流或派別,成為不少文學青年的宏遠抱負,而他們很快發現,要想以社團的身份在文壇立足,首先需要創辦一份屬於「自己」的刊物,作為成員發表作品、立足文壇的保障。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學社團林立、同人刊物如繁花競相開放,幾乎所有當時的文學流派都與期刊關係密切,以至於我們在提到一個流派時,總能很自然地聯想到一份與之幾乎同名的期刊。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以散文為主的文學刊物《語絲》周刊誕生於 1924 年,由原《晨報副刊》編輯孫伏園攜魯迅、周作人等一批作家協力開辦。此刊以「任性而談,無所顧忌」(魯迅語)為鮮明特點,對現代散文的成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魯迅、《語絲》
1928 年,新月社主辦的《新月》月刊創辦於上海。由徐志摩、羅隆基、胡適、梁實秋等任編輯。該刊標舉「健康」和「尊嚴」兩大原則,宣言「要從惡濁的底里解放聖潔的泉源,要從時代的破爛里規復人生的尊嚴」,是民國詩刊的典型代表。
▲徐志摩、《新月》創刊號
創刊於 1932 年的《論語》是「現代市民知識分子」一次成功的文化出演。在辦刊理念上,創刊人林語堂秉持「近情適意」,充分顯示出尊重讀者、平等對話的姿態,以筆調閑適的小品文傳達多元性的文化主張,啟蒙市民文化品格的形成。
▲林語堂、《論語》創刊號
(六)摩登時代的影像志
▲民國時期大上海
1926 年 2 月 15 日傍晚,大上海奧迪安電影院前霓虹閃爍,街頭印刷廠的學徒手舉著畫報向來往的行人叫賣,
▲大上海街頭報童
這本以手捧鮮花、笑靨迎人的電影明星胡蝶為封面的畫報就是後來享譽海內外的《良友》創刊號。
▲《良友》畫報創刊號
《良友》畫報由伍聯德在上海創辦後很快一紙風行,暢銷海內外,成為華語世界無人不讀,無處不在的代表性刊物。
《良友》的讀者中既有社會名流,也有普通市民,以至當時就有評論稱:「《良友》一冊在手,學者專家不覺得淺薄,村夫婦孺也不嫌其高深。」《良友》既展示了中國政壇風雲人物的英姿丰采,又勾描出一幅包羅萬象的社會風情畫卷,在那個動蕩變幻的時代里,它曾出版《孫中山紀念特刊》、《北伐畫史》、《日本侵略東北》、《九一八事變》、《抗日畫史》等數十本特刊,用圖文忠實地記錄了震撼歷史的瞬間。
以《良友》的誕生為標誌,整個報刊界進入了「畫報時代」。《北洋畫報》、《聯華畫報》、《聯合畫報》、《大眾》畫報、《電通》畫報等紛紛創刊。
▲可以上下滾動圖片
這些畫報從專題策劃、內容編排、形式設計均採用新穎的形式,用先進的照相製版術印刷,從而突破了過去報刊的局限,成為民國時期文化與時尚的引領者,也成了世界了解當時中國的窗口。
(七)光影流動在雜誌
電影與雜誌,是現代文明的一對雙生子、都市社會的兩朵奇葩。
隨著電影在神州大地上興起,電影類期刊應運而生。1922 年,中國第一本電影期刊《影戲雜誌》由顧肯夫、陸潔、張光宇聯合創辦,在該刊在中國影壇影響深遠。
▲《影戲雜誌》創刊號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各大電影期刊百花爭艷,呈現出民國電影繁榮圖景。
《電影雜誌》曾刊載戈公振的《影戲和新聞事業》等重要文章,還曾舉辦中國最早的電影評選活動 ;
《中國電影雜誌》以中英雙語刊行,主要介紹歐美影壇動態 ;
▲《中國電影雜誌》創刊號
《電聲》觀點鮮明,善於以跟蹤報道、連續報道的方法剖析影業大事 ;
《青春電影》則以披露明星的軼聞趣事著稱 。
《電通》半月畫報由中共領導的左翼電影公司電通影片創辦,因其鮮明的政治傾向被當局視為「赤色大本營」。
▲《電通》
該刊首次刊載《義勇軍進行曲》,因此也被稱為「國歌的搖籃」。
▲《電通》義勇軍進行曲
(八)先鋒!!號角!!
在國家和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之際,眾多出版人「以筆從戎」,紛紛投入到抗日戰爭的洪流中,以筆為槍,以刊為彈,在特殊的戰場上浴血奮戰。
1935 年,鄒韜奮在上海創辦的《大眾生活》,宣傳抗日救國,上海「八一三」抗戰爆發後又創辦了《抵抗》《全民抗戰》等。
▲鄒韜奮、《大眾生活》
1937 年 , 抗戰爆發後,《良友》轉變刊物風格,秉持「一切為抗戰服務」的辦刊理念 , 將時事新聞作為重點。
▲《良友》抗日
1938 年,茅盾在廣州創辦《文藝陣地》,宣稱將「擁護抗戰到底,鞏固抗戰的統一戰線!」。
▲《文藝陣地》創刊號
1939年,《八路軍軍政雜誌》在延安創刊,以「堅持抗戰國策,提高軍隊作戰能力,研究抗戰軍隊建設諸問題」為宗旨。
▲《八路軍軍政雜誌》
1942 年,《晉察冀畫報》在河北平山創刊,以獨特生動的藝術形式極大地鼓舞著抗日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晉察冀畫報》
1942 年,中、美、英三國在重慶的宣傳機構聯合創辦《聯合畫報》,被譽為對敵展開攻心戰之最有力的「紙彈」……
▲《聯合畫報》
眾多抗日報刊對鼓舞軍民士氣、建立全民族統一戰線、打擊日本侵略者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成為中華民族全民奮勇抗爭、團結抗戰的文獻史證,真實、鮮活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貢獻。
▲1944年7月,美國飛行員白格里歐參觀晉察冀畫報社。
(九)新中國,新期刊
新中國成立後 , 國家根據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實踐的需要,不斷調整新聞事業的定位,並提出新聞出版的指導方針和工作任務。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期刊業蓬勃發展,至 1956 年,全國共出版期刊 484 種,呈現出百花齊放景象,這其中又尤以《中國文學(英文版)》《中國科學》《中國工人》《中國畫報(英文版)》為代表的「中國」題頭雜誌,
▲《中國工人》創刊號
以《人民文學》《人民美術》《人民教育》《人民戲劇》《人民公安》為代表的「人民」題頭雜誌,
▲可以上下滾動的圖片
以《新體育》《新觀察》《新建設》《新電影》為代表的「新」題頭雜誌三大陣列最為突出。以《新體育》《新觀察》《新建設》《新電影》為代表的「新」題頭雜誌三大陣列最為突出。
▲可以上下滾動的圖片
《人民畫報》《民族畫報》《解放軍畫報》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最具影響力的三大畫報,它們用真實生動的攝影圖片和文字,向全世界展現中國的發展和變化。
▲可以上下滾動的圖片
享有「新中國第一刊」美譽的《人民畫報》創刊於 1950 年 7 月,該刊刊名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創刊號封面上幾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身著黃色中山裝的毛主席微笑揮手致意。畫報採取了那個時代少見的彩色膠片和精美的全彩印刷,以大量的新聞圖片詳實地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國慶大典、第一個五一國際勞動節、第一個五四青年節、第一個六一國際兒童節等盛況,成為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諸方面的生動見證,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開國大典
(十)最不堪提的凋零時代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給黨和全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文化大革命
在「文革」的嚴寒下,出版機構癱瘓、撤銷,編輯隊伍下放勞改,絕大部分期刊被迫停刊。文藝期刊中大多出版「革命樣板戲」的劇本,科技期刊大多是介紹農業生產的普及讀物,少兒期刊業多是根據「革命樣板戲」改編的連環畫,大量優秀期刊被視作「毒草」剷除了,1969 年,只剩下《紅旗》《新華月報》《人民畫報》和外文版《人民中國》等 20種期刊出版,造成了空前的書荒、刊荒,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極為貧乏,該時期是中國期刊史上最不堪提的凋零年代。
▲可以上下滾動的圖片
在極其困難的形勢下,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期刊業的發展。毛澤東指示《哲學研究》《歷史研究》復刊,周恩來主動要求給《人民畫報》審閱稿件。在毛澤東、周恩來的關心、督促和各方的呼籲下,到1974年恢復出版了382種期刊。
▲周恩來審讀《人民畫報》
(十一)期刊之花在春天裡綻放
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初期,思想開始解放,禁錮的心靈開始尋求人生真諦。《理論動態》開創了全黨思想解放的先河,在「實踐」的旗幟下,改革獲得了理論正名 ;《中國青年》讓廣大青年在「人生大討論」確定健康人生觀、世界觀 ;《人民文學》讓讀者在「呼喚科學春天」里熱血沸騰。《中國科學》《新華文摘》等大批優秀學術期刊繁榮學術研究,培養現代化人才凝心聚力。
上世紀 80 年代,以《讀者文摘》《青年文摘》《知音》《故事會》《演講與口才》《女友》《家庭》《今古傳奇》《南風窗》《少男少女》為代表的優秀期刊成為一個時代讀者溫暖記憶。
▲可以上下滾動的圖片
90 年代創刊的《三聯生活周刊》《新周刊》《財經》《中國企業家》等新銳期刊,成為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以敏銳姿態反饋新時代、新觀念、新潮流。
▲《三聯生活周刊》、《新周刊》
藉助與國外品牌期刊合作的優勢著力打造的《世界時裝之苑》《時尚》《瑞麗》等期刊站在國際時尚前沿引領生活新風尚。本世紀初期創辦《意林》《格言》《特別關注》等期刊,強調勵志和人文關懷成為深受讀者喜愛的精神佳品。
▲可以上下滾動的圖片
1978 年全國出版 930 種期刊,總印數 7.62 億冊,到 2007 年全國共出版期刊 9468 種,總印數 30.41 億冊。期刊門類更加齊全,功能更加完善,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十二)期刊陣痛與涅槃
近年來,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對傳統期刊業形成衝擊,眾多期刊發行量下降、廣告額下滑。但在艱難的環境下,期刊閱讀仍是群眾文化生活的剛需,「全民閱讀」活動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不斷深化,傳統期刊業也隨之迎來了重要發展機遇期。近幾年裡,在生活、學術、藝術、教育領域仍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新期刊,為我國期刊界注入新活力。
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也成為期刊轉型突破的新契機。2014 年 8 月 18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國家層面對傳媒業的發展進行頂層設計,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傳統期刊的未來發展指出了一條新路。隨後《三聯生活周刊》「松果生活」、《黨建》「黨建 +」、《第一財經新》「DT 財經」等期刊媒體融合產品的優秀代表不斷湧現,大量數字出版企業也積極推動期刊數字化轉型,如超星「域出版」、龍源「雜誌數字 ( 移動 ) 閱讀客戶端」、人大數媒「『壹學者』移動學術科研一站式服務平台」等,乘著數字化的東風,我國期刊的呈現方式愈發多元。
我們相信 :期刊未來一定比我們想像的更美好、更神奇、更豐富多彩。
?作者系中國期刊協會中國期刊年鑒雜誌社常務副社長、主編,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收藏專業委員會委員。本文選自《出版人》雜誌2016年1-12期「中國期刊記憶」專欄,刊錄時作者略有改動
推薦閱讀:
※你有一份《新聞學概論》重點全集等待查收
※由北京鍋友勾起的回憶
※「新聞民工」論與媒體管理創新
※深入淺出解析信息流廣告
TAG:新聞與傳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