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睛看大世界 | 中西文化差異隨便想想都是梗
原文→ 生吃宇宙 | 要一起嗎?
歡迎來到「生吃宇宙的我們」第 9 篇文章
This Is Our 9th Article
Siyu was born and raised in Beijing, but for the past decade has travelled and lived in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K, the US, and France. She has experienced a world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aid she gets many questions about China. Her 「tinyeyes」 comics humorously compa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everyday situations.
Siyu 是來自北京的女孩,在過去的10年里,她去過了美英法等西方國家,感受到不少中西文化和觀念上的差異。她發現,不停的聽到別人問關於中國的問題變成了在國外生活的部分之一。她的「tinyeyes」漫畫作品就是通過詼諧幽默地方式來描述日常情景里中西文化差異的故事。
Why 「tiny eyes」?
為什麼取名為「小眼睛」?
Siyu是這樣回答的:
Because it』s one of the common stereotypes of Chinese, among many others. This generalised and often distorted image of China that we got from mass media is usually heavy, dull, political, and mystified. In contrast, this comic hopes to creates a fun, intimate and authentic space that serves as an alternative channel to people who are curious about China.
這次我們倆也挑了幾幅覺得有意思的漫畫,看了之後從自己的角度分別寫下對漫畫描述的觀點的看法,看看生長在不同國家的我們到底都有哪些不同的觀點呢?下面就是K(美國人)和M(中國人)的小看法,並不能代表大眾,如果大家都有自己的觀點,歡迎留言。
以下所有漫畫都轉載自Siyu的網站。
From Siyus website (http://www.tinychineseeyes.com)
K
哈哈哈,其實我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在好多西方人的印象中,對每一個亞洲人都會這樣打招呼,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對我來說,喜歡這樣對別人打招呼的美國人一般來說是屬於一種又驕傲又躊躇滿志的類型…… 反正我自己是這樣以為的呀。
M
感覺如果是在國外,這個場景就很熟悉了,在中國的話,就不是這麼普遍。我還遇到過我說我是中國人,結果對方說konn ni qi wa或者ann yeong ha se yo的(不會寫日韓文,所以查了羅馬音)。看來「神秘的東方「有特定的禮節。
K
我的法國朋友不是很多,但是我可以說中國和美國的這兩種表現就是因為教育體制吧,我自己在美國教育方式下長大了,所以我對美國老師的教法更熟悉,他們一般都是去鼓勵學生開口說自己怎麼去解決問題的想法和習慣。
M
不確定美,法兩國具體是怎麼樣,在我看來,中國人這點還是比較像,我猜可能是一部分人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吧?或者具體請見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狀況便可得知……哈哈!
K
哈哈哈…… 這個美國人不是我。
M
我覺得羞於表達自己的愛在我這個年齡層(80後或更早)的人群中應該算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我也是直到大學才第一次說出我愛爸媽這個詞。
K
我覺得她說的Just do it 真的是太對了,不僅僅是因為美國文化里有這樣的想馬上去把事情解決掉了的習慣,而且還因為這句話就是耐克的標語嘛,這樣更代表美國的商業主義,體育運動和自我改善這種全民概念的強大基礎了吧。
M
我自己的話,分情況而言吧,後果不嚴重的應該就直接做了。除非是真的需要考慮的事情才會再三考慮,再或者,沒錢的時候,哈哈。
K
時區這件事情簡直是太複雜了,而且她畫的圖片甚至都還沒包括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的時區吧。
M
不可否認又覺得特別好用的事實。
K
我覺得很多美國人對中文名字確實是感興趣的,還有我好多朋友都覺得中文名字聽起來蠻cool的,只是問題在於他們可能不太記得住或者發音不太准,因為對大部分英語母語的人來說中文聽著比較奇異的,聽起來與英文完全沒什麼共同點。
M
遇到問名字的情況,我一般會直接說英文名,我猜測,對於從沒有生活在中國的人來說,有可能他們會覺得我的英文名是我真正的名字。
K
我在美國長大從來沒發現美國人喜歡在公共場合中跟陌生人聊天,可是我在中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回到美國馬上就發現了美國人非常喜歡和別人說話,在公共場所也是。
M
哈哈,很認同。但是,在中國,一旦和老闆熟識起來,那話匣子有可能是收不住滴。
K
在這三座城市裡我唯一去過的就是北京,而且按照這張圖片我覺得北京和曼哈頓特別相似。
M
從沒去過以上三個城市,曾經只因為轉機停留過北京。據從電視上或者朋友口中了解,北京的路確實是東南西北分工明確,身為一個南方人,如果問路有人給我說往西南走,我會立馬懵圈。
K
哎呀,可惜的是她說的真的有道理,我都給我學生說過了,我這個人第一次去中國之前只認識三個中國人,那就是毛澤東,成龍和姚明,嘖嘖嘖我。
M
。。。。。我在想姚明要不要算一個?(因為是分開寫的答案,還好我蒙對了一個姚明,哈哈。)
K
要說過年時的煙花鞭炮的話,留給我深刻印象的就是第二天街上全部都是酒紅色的碎紙片,就像一場血腥殘暴的事件發生了。
M
不光是除夕,整個過年期間都是有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的。只是近些年由於空氣質量還有火災隱患,很多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在本來就不多的年味兒里又拿走了一部分。
K
我看到Siyu寫了一篇關於自己的經驗,說了她在國外時也經常被別人問中國人怎麼那麼喜歡拍照片。說實話我有時候也會想問這個問題!
M
在手機越來越普遍的今天,我覺得不只是中國人會這樣,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現象了。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好好享受吃飯,抬頭對面聊天。
不管中文還是英文,語言只是一種媒介
而我們僅僅只是藉助這樣一種方式來表達
歡迎與我們一起
加入一個像你一樣的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社會
生吃這個宇宙
既然人都來了 文章也都看了
不轉發一下是不是不太合適 ?
推薦閱讀:
※我觀察到的一些中美思維和交流方式的差異
※在文化後殖民普遍化情形下強調差異性 ——讀鄭永年: 思維和思想的「被殖民」
※看伊頓公學有感-英國皇室、政界精英養成
※3年留學生活,談談在國外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