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周易八卦與中華文字(二) 共十一篇

解周易八卦與中華文字(二) 共十一篇

李道真

五、文字與周易

這一章中,我們將列舉事例,與大家一起探討周易八卦與中華文字的淵源與玄機:

八卦生周易

《周易·繫辭上》說:「陰陽相生相剋,八卦之間相激蕩,使雷霆鼓動,風雨潤澤。」[16]八卦是天地萬物在更高層提煉出的八大象,八卦之間相激蕩,即八種狀態之間相互推演,便產生了各種運動變化,生出六十四象,包羅世間萬事萬物之理。

下面舉例說明一下:

離卦? 與 震卦? 上下相疊,上離下震,就形成了噬嗑卦?,稱為火雷噬嗑。噬嗑有咬合、咀嚼的意思。

八卦中每一卦都是一象,不具體指代某一事物,但裡面包羅了萬物,比六十四象內涵更大。比如離卦能代表火、太陽、電、光明、眼睛、夏天、南方、文明……因為包羅萬物,所以不可能全部列舉出來,但每次可以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特性來表明這一卦象,去解讀它。在這裡,我們先挑選「電」來代表離卦,以「雷」代表震卦,來表明一種具體現象。

關於這一卦,周文王的卦辭說:噬嗑,亨,利用獄。

意思可解讀為:噬嗑卦,順利,有利於使用刑罰、整頓法令。

孔子的象辭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意思可解為:雷電交加,相互咬合;先王根據此卦象悟出嚴明刑罰、整頓法令的道理。

個人解讀:取電代表離卦,取雷代表震卦。離卦與震卦上下相合,便形成了噬嗑卦之象,如同雷電交加。雷電交加的天象,代表上天在懲治人間罪惡、警示人類,以展現天道的威嚴。惡人在雷電交加的天象下,一般都會心驚膽顫,擔心被天打雷劈。於是古聖先王效法天地自然,從這一象中悟到:應使用刑罰,懲治罪惡,並嚴明法令,恩威並舉,以建立君王的威嚴,使惡人得到懲治,善良得到保護,以維護人間的正道……

另外《周易·繫辭下》中說:「(神農氏)創立了市場交易制度,讓天下百姓,聚集天下的貨物,在每天中午相互交易,以物換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交換而退,大概就是效法了《噬嗑》卦的卦象。」[17]

個人再對此作一個解讀:離卦之象包納了電、火、光明、太陽、眼睛、文明等等事物,上面取電來解讀,這裡取光明來解讀;震卦可代表雷、震動、威攝、足部、東方等等事物,這裡取威懾來代表。

因此,此卦象可理解為:雷電交加,雷聲震十方,具威嚴,但不具光明,沒有光明的威嚴會走向殘暴;電光照天地,具大光明,但不具威懾,不具威懾的光明會走向軟弱與無度。雷電交加,使它們彼此的屬性相交而互換,得以互補,互相彌補了不足,達到和諧而完美。雷因得電光而具光明,電因雷聲而威懾十方,二者交合,使威嚴與光明同在,恩威並舉,使天地萬物仰慕而敬畏,達到和諧完美。

因此,神農氏讓天下百姓,聚集天下貨物,互相交換,各取所需,每個人都用自己擅長的物品去補充別人的需要,而別人盈餘的物品也補充了自己的不足,這樣天下貨物都得到了互補,各得其所,達到完美和諧,這是神農氏從《噬嗑》之象中所悟出的道理。

當然,《噬嗑》之象非常大,以上只略取兩物而悟道,列舉兩例,不可能全部列出,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悟性自己去體悟,世間的道理都包羅其中。當將周易六十四象都體悟透了的時候,就會達到出神入化之境,能看到世間萬事的存在與變化之理,能知過去與未來。

其它各卦倆倆相合,形成的六十四象,也是這個機理,不多列舉。

因文生字

「文字」在現在是一個詞,但在古時,文與字是兩個概念。文:原始意義是花紋、紋理的意思;字:原始意義是懷孕、生育的意思。我們現結合周易八卦之理來解文字:

《字說·序》中說:「文生出了字,就像母親生育出子女一樣,這與八卦推演生出六十四卦的機理一樣,其聲律、結構、涵義等等都是自然而成的,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創造的。」[18]

這裡說字是由文生出來的,先有文而後生出字。文生字的機理與八卦生出六十四象的機理一樣。

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道:「倉頡當初造字時,以象形方式造出來的稱為文;由文相互組合而生出的,稱為字。」[19]

《孝經援神契》與《文字論》中也記載說:「文是祖父,字是子孫,都是自然而生的,文理兼備……」[20]

從上面記載可知:文,是最元始的字,大都是以象形的方式造出來的。倉頡神目如電,以他異於常人的兩雙神眼,洞悉天地萬物,提取萬物之神韻,然後以簡單傳神的線條表明其意象,造出文。如:

月(

);山(

);水(

);鳥(

);馬(

);牛(

);羊(

);鼻(

);目(

);草(

);門(

)……

我們再看看以文生字的例子:

比如「馬」與「門」分別代表兩個不同的物象,就像八卦的兩個不同經卦一樣,代表兩種不同的象。若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將馬放入門內,馬與門就相合生成新的一象,如同八卦倆倆相合生六十四象一樣,此卦象名為「闖」。

此象可代表:馬從門內穿過、猛衝、魯莽行事、奔走謀生、勇往直前、開闢出路……這些都是「闖」的意思,也是「闖」字的字象,此象內涵很廣,包羅萬千,取馬從門內穿過之形,以代此象。

再如將「馬」與「又」相合在一起:「又」甲骨文為「

」,是一隻手的形象,原義表示用手抓持、控制等。將它們相合後,就形成新的一象,此字象名為「馭」。代表:馴服馬匹、駕御、奴役、控制、統治、玩弄……以「馭」表示此象,取控制馬匹之形,以表此象。

若將「馬」與「冰」組合,就成了「馮」。冰在甲骨文中為「

」,後演變為兩點水「冫」。此字象為「馮」,代表:馬踏冰過河、徒步過河、馬跑得快、依仗、憑藉……

再如「日」與「月」合為「明」;「木」與「木」合為「林」、「森」;「人」與「木」合為「休」……這些都是相同的機理。

看了以上事例,我們會發現:文生字,與八卦生六十四卦的機理是相通的,即「易」之理。中華神傳文化的機理也都是能相通的,這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達到的。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中華文字的造字法歸為六類,分別是象形、指示、轉注、假借、形聲、會意。個人認為這種分類方法是不夠準確的,沒有讀懂中華文字的奧妙與機理。筆者通過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認為中華文字其實是對「象」的運用,是根據「易」理造出來的,雖然目前漢字中,存在大量「形聲字」,但不存在「形聲」這種造字方法。目前已知的人類文字中,基本都是表音文字,而漢字卻是音、形、義三位一體的。漢字在以「形」表象、表意的同時,又能以形意御音,兼具表音的功能,這是人類其它語言文字都不具備的特點,所以漢字中存在大量「形聲字」。

略舉一例說明:比如「踵」字屬於形聲字,《說文解字》中認為「踵」以形聲方式造出,以「足」為形旁,表意義;以「重」為聲旁,表讀音而無意義。其實踵不是以這種方式造出的,踵的原意表示腳後跟,人直立的時候,全身的重量基本承受於腳後跟,所以以「重」表達此義,表示這裡是承受身體重量的地方。另腳後跟屬於足部的一部分,所以以「足」為偏旁,與「重」組合在一起,從而生出「踵」。

也就是說「形聲」只是漢字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特點的展現,而不屬於造字法。中華文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幾次大的變形,若將文字都對應到最遠古的甲骨文,就能看出其較原始樣貌,會發現中華文字是建立在「易」理基礎上,是對「象」的運用。

中華文字,每一字都是一象,內涵博大精深、高深莫測,與天地神靈相通,與宇宙高層相應,遠不是現代人所能理解的。

文字生詞

在漢朝有一本書叫《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共十六卷,由西漢著名易學大師焦延壽撰寫。焦延壽是搖錢占卦法(即六爻納甲法)的鼻祖京房的老師。《易林》源自於《周易》,它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基礎上,將其倆倆相合,最後生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都撰有一首卦辭,但是沒有爻辭。《易林》主要用於占卜,相對周易更具象,卦象更小,更易理解與應用。

八卦生六十四象,還可以繼續相合生四千零九十六象,這對應著宇宙誕生、發展與變化的「易」之理。越到表層展現得越具象、越繁雜、內涵越小。同理,文生了字後,又能繼續相合生出詞與片語,這也是由「易」理所貫穿的,與整個宇宙誕生、發展與變化同步合一,所以包容一切。詞語固定後,象也就相應變小了,但將詞語拆為文字來細細品味,就像將六十四象拆為八卦來解讀,其能量就能釋放出來。

比如「猶豫」這個詞語,我們現在只知道它的意思是遲疑不決,「遲疑不決」就如同「猶豫」這一卦的卦辭,只剩下這個固定死的意思。我們現在將它拆開來體悟:

《康熙字典》裡面解釋說:猶,是一種猿類動物,卷鼻長尾巴,生性多疑。豫,是一種象類動物。上古時,河南地區盛產大象,這在商朝甲骨文中多有記載,河南省簡稱為「豫」,看到這個解釋就能理解為什麼了。又解釋說,猶、豫分別為兩種獸類動物,都生性多疑,進退不定,所以稱多疑不決的人為猶豫。

原來拆開來,詞語里還包含著這麼多信息,有這麼大的能量,真是別有洞天,但是詞語固定住,生成新的象後,原來的象就縮小了,裡面的內涵也就被封死了,表露不出來了。

再看「影響」這個詞,現在只知道影響是指某件事物所產生的效應。查一查來源:這個詞語最早出自於《尚書·大舜謨》,原文為「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意思是順從天道而行就吉利,背離天道就兇險,這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聲音產生的迴音一樣。原來,影是指影子,響是指回聲。身形一動,影子馬上跟隨;聲音一發出,馬上有迴音響應,這就是影響。這樣拆開一體悟,感覺馬上不一樣了,以後用到這詞語時,就感覺它有氣息了,不再是死的。這就是將封死的詞語,拆分為更高的象來解讀,將其重新注入內涵,使慢慢活過來,散發出更大的能量。

六、有生命的漢字

  說漢字有生命,這並不是一種比喻,而是客觀存在的實事。本章將與讀者一起去親身體會一下這個神奇的事實。

如何學習文言文

古人在開始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根本不去強記每個字的意思。古人從小在私塾讀書的時候,私塾先生開始只教認字、寫字,然後就拚命的讀書、背書,根本不講解每個字詞與文章句段的意思。等讀了幾年,把幾大古文經典都背熟後,突然哪天,意思自己就全通了,全明白了。

而現代人學古文,會去強記每個字固定的幾個意思,這是不明白中華文字的機理所造成的錯誤學習方法。這樣學出來的只是「死古文」,所學的字是死的,沒有氣息。因為一字就是一象,裡面是活的,包羅萬千,可隨意而用,任意變化、引申,充滿靈性與氣息。所以古文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活」用,真正精通古文的人,每個字在他手中都是活的,他是用象,而不是用字,這包羅的內涵就太大了,寫出的東西意境與內涵就能廣博無邊。而強記的那些固定意思,只是前人總結出來的,是死的,就像周文王給《周易》填上的卦辭與爻辭一樣,只是經驗的總結,反而把象給封死了。也如同現代中醫治病,只記住古人整理出的固定藥方,根本不懂醫理、藥理,不懂辯證施治,不能靈活運用,所以這樣的中醫正在死去,或已經死去。

古人學習時,不死記意思,大量背誦,就是在思想中建立起字象的感覺,使思想深處與字象形成對應,達到共鳴,當到一定的時候,就全部通了,活了。人體與宇宙是全息對應的,外面有什麼,裡面也有什麼。剛學習之初,內象如同混沌,還沒有分出象,在以外象不斷相感的情況下,內象亦會慢慢相應、共鳴,慢慢對應外象而分出象來。經過一定的時間,當內象與外象完美相感相應,達到內外相通、共振和鳴的時候,就內外相合,渾然一體了,這時象也就建立完成了。

這裡只談機理,不談具體方法,掌握了文字的機理,每個人就可以自己去決定方法。

古文之象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上古文獻之一,收錄了自堯舜至春秋時期的上古文章,也是中國古代最難讀懂的古書之一。連唐朝大文豪韓愈都感嘆的說,《尚書》讀起來佶屈聱牙。[21]

因為《尚書》是用上古文字(如甲骨文等)表達出來的,文字越古,其象越大,所以就越難懂。我們現在解字,一般都把這個字對應到它最古老的版本來解,這樣解出來的最接近元始意象,內涵最大。

周文王給《周易》寫的卦辭與爻辭非常晦澀難懂,後人對他的同一句話多達幾十種解釋,每種解釋都不一樣。以至於自古以來解釋《易經》的書多如牛毛,但沒有一個人能真正把它解明白的。有人認為,周文王是在被商紂王囚禁期間作卦爻辭的,所以形勢所迫,故意以隱語的形式寫出,寫得很隱晦。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這是不明白《周易》的內涵所造成的錯誤認識。如果是這樣,那後來孔子在晚年給《周易》作象辭、彖辭時,為何同樣晦澀難懂?

周文王給《周易》寫卦爻辭時,將象用得非常大,所以非常難讀懂,內涵很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將《周易》之象完全封死,所以周文王有意這麼去編寫,用最大的象,為了盡量不貽誤後人。

文言文與現代文

我們有時讀古文,一句話心裡明白它的意思,但若想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翻譯不清楚。即使最後費盡心思用白話文翻譯出來了,但怎麼都感覺不是那種味道。這就是用固定死的現代漢語表達不了古文的象。

有時我們心裡有一種感覺,想表達出來,但用語言怎麼也表達不清楚,不是那種味。這心中的感覺其實是以象的形式存在,現代這種模式化的語言是表達不清象的,所以怎麼也表達不明白。這時如果用純正的古文去表達,就可以表達得完美了,因為古文用的象很大,可以表達出很大的意境。

現代漢語將古文字給固定成詞語,將古文字的象給固定了下來,固定為幾個死板的意思,使中華文字逐漸失去能量與氣息,然後再用繁瑣、死板的語法去束縛它,成為現代的白話文。

古文的基本單位是字,幾乎沒有什麼語法,非常靈活簡單。將古文拆開,就是一個個的字組成的(典故與固定名詞除外)。古文的每個字都是用象的,所以古文所能承載的內涵非常博大,意境深遠。

現代漢語的基本單位是詞,將現代白話文拆開,是由一個一個片語成的,語法非常的繁瑣、死板。這也就是象越往低層越繁瑣、智慧與內涵越小的緣故。

這好比是原子與分子一樣。原子的能量很大,將其能量釋放出來,就是原子彈爆炸,可摧毀一座城市。當原子往表層組合成分子後,能量就被封住了,封在分子裡面表達不出來,所以分子的能量很小。如同手榴彈,只能作用於一小塊地方。

「易」生宇宙

「易」是自然宇宙誕生、發展與變化的整個過程的展現,也是宇宙萬物生命力的體現。中華文字完全遵循「易」理,所以與自然宇宙一體,與宇宙萬物一同自然生長、發展與變化。

為便於理解,這裡將中華語言文字與我們這個宇宙的物質結構作一個類比:

我們這個宇宙的物質構成,同樣遵循著「易」理。比如我們人類時空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分子所構成的,這是我們人類時空物質構成的基本粒子,將我們這世界的一切物質解構,最終都能解構成一顆一顆的分子。而分子並不是最小粒子,將分子繼續解構,會發現分子是由一個個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與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又是由中子與質子構成的……解構下去無窮無盡,誰也不知道最元始、最底層的粒子是什麼。這些不同層面的粒子,在「易」理的貫穿下,層層相生相合,生成了整個物質世界。

分子的種類非常繁多,構成我們人類世界的分子種類多得根本數不清。而原子的種類相應就很少,目前人類已發現的原子種類大概只有幾百種(包含同位素)。也就是說這幾百種原子相生相合,構成了數不清的分子結構。這些分子又繼續相合,構成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

這就如同文字相生相合,構成詞與片語一樣,文字的數量有限,幾千個通用漢字,構成的詞與片語卻是無窮的。而詞與片語再相合構成句子與文章,就如同分子構成了我們這個表面世界一樣,它們是同步的,是在「易」理中,自然生成的,它具有自我生長的能力。所以中華文字能夠隨著自然萬物的生長而生長,具有生命力,能跟隨世界的變化而變化,同步表達出自然宇宙的一切,無所遺漏。

根據「易」理,物質越往底層蘊含的能量越大,比如分子的能量很小,而原子蘊含的能量就非常大。分子層面的手榴彈爆炸,只能炸一小塊地方,而同等質量的原子彈爆炸,幾乎能摧毀一座城市。同理,文字構成詞與片語後,「象」就被封住了,就縮小了,如同原子構成了分子一樣,所以能量與內涵就變小了,這些都是「易」理在不同層面的展現。

所以要想體悟一件事物的內涵,我們可以逆過來,順著「易」理往回走,層層尋根溯源,將背後的「象」與能量,一層層釋放出來。

漢字與英文

漢字具備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特點,以「形」表「象」,以「象」御「音」,每個字都是獨立一體,整體又在「易」理貫穿下,與自然宇宙相合為一。

由於漢字是遵循「易」理創造出來的,所以漢字構成一個完美的自我循環與生長體系,具有生命力,是活的。它能與宇宙萬物一體,與自然萬物一同生長,所以目前已有的漢字能夠表達出人類已知的任何信息,乃至人類無法表達出的高層內涵,以及一切未來的新生事物。

而其它任何的人類語言文字都達不到這一點。在迅速發展變化的當今社會,在表達不斷湧現的海量新事物方面,其它人類的語言文字就表現出極大的局限性與不適應性,只能機械的逐一為新生事物賦音造詞,致使單詞的數量呈爆炸式增長,慢慢超出人類正常的記憶能力,並造成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嚴重溝通障礙。因此當今英文環境中,又不斷派生出各種不同種類的專業英語,以應付自然界中不斷湧現的新生事物與概念。

如目前已有:計算機專業英語、機電專業英語、通信工程專業英語、汽車專業英語、數學專業英語、物流專業英語、會計專業英語、模具專業英語、農科專業英語、大學專業英語、製藥專業英語、體育專業英語、染整專業英語、生物專業英語、數控專業英語、化學專業英語、服裝專業英語、廣告專業英語、旅遊專業英語……現在已發展出多達近百種不同類別的專業英語,而這種狀況,還在加速發展著!這聽起來很可怕。

而在中華文字體系中,幾千年來,中國人僅靠幾千個通用漢字,在幾乎沒有多少新字產生的情況下,便足以應付人類的一切發展變化,並綽綽有餘。中華文字遵循「易」理,與自然宇宙一體生長,隨著自然萬物的發展而自然生出各種新的詞與片語,無窮無盡。並且生出的詞與片語的內涵與自然萬物相合一體,使人望文生義,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它的含義,使所有不同領域間能自由溝通,沒有間隔。

如:馬(英文horse)、雞(chicken);小(small/little);公(male);母(female)……中文遵循「易」理,與宇宙萬物一體生長,自然表達出宇宙萬物的一切。像「小」與「馬」或「雞」相合,便生成「小馬」、「小雞」等,與萬物對應,意義自然而成。而英文則不行,必須為這一新事物造一個新單詞,如小馬無法用small+horse表示,小公馬不能用small+ male +horse來表示,否則單詞的長度將無限冗長,最後會使這種語言的信息含量越來越低,不再適合於人類表達而無法使用。所以必須為這一事物造一個常用新單詞來表示,如:小馬(foal)、公馬(stallion)、小公馬(colt)、母馬(mare)、小母馬(filly)、小雞(chick)、公雞(cock)、小公雞(cockerel)、母雞(hen)、小母雞(chicken)等等,沒有規則可循。

再比如:電腦、機器人,這是現代才有的新生事物。中文自然而然就隨著新生事物的誕生而生出相應的新名詞,即使沒有這個概念的古人,看到這個新名詞時,也能望文生義,在心中建立起相應的事物概念。比如看到電腦,就會在心中構建出一個以電為能源,類似於人腦功能的這麼一個事物概念;看到機器人,就會產生由機械所構成的像人一樣的事物的概念。而英文則必須為每個新事物造出一個新詞,如電腦(computer)、機器人(robot),當英國古人看到這兩個單詞時,則完全不知所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因為人類的其它語言文字無法在「易」理的貫通下與宇宙萬物相合為一,所以不具生命力,不能自然生長,只能不斷人為的造出新單詞,以儘力去適應宇宙萬物的生長變化。

隨著人類發展,英文辭彙量將無窮盡增長,使得該語言越來越臃腫、雜亂,慢慢超出人類的記憶和使用能力。所以筆者推斷:未來新人類共同的語言文字將是漢字,其它的語言文字都將在歷史中慢慢淘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漢語充滿生機與能量,其背後的內涵層層疊疊,一層層通往神靈與無窮無盡的宇宙高層,能量源源而來,綿綿不盡。

中文遵循易理,越拆越活,能量越大。而英文只能拆解為一個個單詞,單詞再拆就成了一個個字母,就散了、死了,沒有意義了。所以英文只是沒有源頭與生命的符號。

七、語言之象

佛經中說,在我們三界內有一層天(一層時空)稱為「光音天」,裡面生活著許多「天人」。光音天的天人,以光代音,開口說話,會有清凈的光從口中發出,表達所說的意思。他們以光為語,所以稱光音。也就是說在那裡光與聲是合一的,他們可以「聽」到光,「看」到聲音。

現代人類的物理學中認為聲音是分子層面的波動,稱為聲波。而光是原子層面、電子的波動,可稱光波。它們只是所處的粒子層面不一樣,頻率不一樣,但本質是相通的。如果生命能突破這個粒子的層面,能突破這個象,耳朵在原子層面中就能「聽」到光與圖像,眼睛在分子層面中就能「看見」聲音與音樂,其感知域沒有間隔,是打通的,變成了全息一體。客觀世界將更為真實與玄妙的展現,容為一體,沒有間隔。越高層的生命,感知域越博大,他們建立的「象」越客觀,越接近大道真理,越低層的,離真理越遠。

佛經中還說,地球上最初的人類是從光音天上下來的。地球在宇宙成住壞滅空的大宿命中輪迴,舊的地球因為生命物質的墮落、敗壞而毀滅,當新的地球剛剛形成時,顯得光亮無比。光音天上的天眾男女,有些天福享盡而性輕躁的,覺得稀奇,試圖探險,便以神足飛行,先後來到地球上,散布在各洲。他們來到地上後,貪圖食慾,大量飲食地球上的食物而使身體不斷發沉,從而再也回不去了,只能留在地球上生活。不知經過了多少歲月,他們再也飛不起來了,只得以雙腿在大地上行走,在男女之間、集體社會生活當中,他們的心靈不斷被各種慾望、執著所堵塞、污染,神力漸漸消失殆盡,最後失去了靈妙之身,漸漸形成了凡人的血肉之軀,從而完全變成了凡人。

在這過程中,他們的天眼天耳變成了凡人的肉眼肉耳,高層全息的通感消失,分離成凡人狹隘而低級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心智逐漸迷失,失去了天人的記憶與智慧,相互之間無法心靈感應,無法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間隔;口中再也發不出光來,只能靠口舌、聲帶發音來表達意思相互溝通……起初時,沒有充分的語言來表達意思,所以必須藉助手勢動作等來輔助表達,使生命之間能夠溝通,後來語言才慢慢發展成熟。

這是佛經中對人類的墮落與語言產生過程的記載。

「象」存在著自然客觀之象,與後天主觀營造之象。我們人類主要是通過肉體「五官」(眼、耳、鼻、舌、身)所產生的「五感」(視、聽、嗅、味、觸)在人類的認知域中建立起與外在世界對應的「象」,來感知、認識這個世界。這些生命內在對應外界所建立的象,就是主觀之象,是在與客觀世界接觸與感知的過程中,後天人為建立的。

由於人類認知域中所建立的主觀之「象」,完全被溝通內外的通道――人類的五感等等因素所左右與限制,因此非常片面與膚淺,因為人類無法感知到全息一體的真實世界。

人類的眼睛只能看到眼前的這麼一小塊區域,小的看不見、大的看不全、遠的看不到、近的看不清,而且只能看到範圍極其狹窄的七色光範圍,紅外線與紫外線之外的一切光都看不到。人的耳朵也只能聽到很小範圍內的聲音,小的聽不見,遠的聽不清,超出頻率之外的超聲與次聲也都聽不見……所以人類認知世界如同盲人摸象一樣,將世界人為的分割為無數狹小而片面的類別,建立起主觀之象,因而永遠無法認清全息而真實的客觀世界。人類被禁錮在肉體、物慾的表面,困在自己所建立的慾望與觀念的牢籠之中,無法逃出。

客觀世界被低層生命分離出的低能而狹小的主觀感知域所切割、打散,臃生為無數紛繁而雜亂的類別,迷亂了世人之心,使人沒有智慧,不見大道真機。

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盲人,他們沒有眼睛,但耳朵能「看」到世界。因為他們眼睛關閉了,心不被分離出的視覺所切割、打散,便能更專註、簡單而用心的去體悟世界。他們把心放在了耳朵上,通過耳朵這個渠道去「感悟」世界。所以心能更專註,能打通耳朵與眼睛的間隔,使「看」與「聽」成為一象,達到通感,無明的世界就能在他們的耳朵中「活」起來,他們聽到的聲音將比正常人更「全息」,更具「靈性」。所以他們所建立的「象」與正常人建立的「象」是不一樣的,他們聽覺這一象中併入了視覺之象,因而他們的聽覺之象更為微妙、全息。

如果我們能試著摒棄人類一生中所建立的主觀之象的干擾,放下肉體的慾望與執著,讓這個物質世界中無時無刻不躁動的心能安定下來,忘記名利情仇、忘記爭奪欺詐、忘記慾望執著……使心靈不斷凈化而純真,變得越來越簡單、專註而明凈。這時,再用這顆心去感知世界,人在一生中所建立的主觀之象與觀念,便會慢慢變得模糊,最後消失了界限,回歸於客觀之象,與客觀之象對應合一。這時,人就會打破肉體五感的界限與束縛,與客觀世界成為全息的一體,沒有間隔。宇宙萬物會慢慢在心中容為一體、歸於混沌、達到虛無……此時,大道便會在眼前顯現。無象,而成一切象;無形,而成一切形;至簡,而至大;無所在,而無處不在……這是生命提升與返本歸真的過程。

  • 語言中象的營造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人類的語言。人的語言也可以看作是通過對「象」的營造,通過「象」與「象」之間的聯繫,來溝通與傳遞信息的。

我們如果能夠像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一樣,用最純真、簡單的心去感悟世界,就能跳出人類一生中所建立的固有觀念與主觀之象的束縛,超脫肉慾五感的限制,建立全息之「象」,使語言活起來:

迎面拂來的暖風,風中洋溢著稻花的香味,試著用鼻子去看:你能「看」到風是金黃色的,翻湧著波浪……

陽光沐浴著你的身體,如此的安祥與溫暖,試著用身體:你能「看」到金色的大地,能「嗅」到空氣中到處都是太陽的味道……

用鼻子你能「看」到:玫瑰的香很短,桂花的香很長很長。

用眼睛你能「嘗」到:早晨的太陽是橙子味的,月亮是薄荷味的,雲朵是棉花糖的口感……

現代人類的語法中,將語言文字的表達分離出很多不同的修辭手法,如:比喻、類比、聯想、擬人、誇張、借代、雙關、通感、移情、拈連、象徵、寄寓等等,並將其歸納出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繁雜無比。這些都是主觀營造之象,是人類在表面世界的物質發展中,將自己困在物質肉慾的表面,從而被人類低能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禁錮,將全息一體的世界切割為無數破碎狹小的區域,看不到真相。看似不斷完善豐富,實則是不斷倒退、禁錮。這些致使人類認知域中的主觀之「象」,越來越紛繁、雜亂,越來越淺薄、狹隘,最後把人的思想困死。

大道至簡至易,若跳出這些束縛,用純真無邪的心去參悟、認知,就能看到更博大、客觀的象,感知到更全息而真切的世界。這時,你的語言文字就有了生命力,活過來的語言,如詩一般,充滿靈動與智慧,自然而不造作。它有巨大的表現力,飽含能量,能打入人們心靈的深處,在別人的心中開出蓮花來。

下面列舉一些詩句來賞析,看看古人在語言文字中是怎麼用象的: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22]

在人類後天觀念所建立的主觀之象中:「春色」是不具生命與形體的無形之物,只是一種視覺感受;「滿」與「關」是動詞,是針對有形體之物的。

將人類後天認知中兩種完全不同的象,置入一象,就打破了這兩種主觀之象的界限,產生了奇妙的效果,春色因此就有了形象,並活了起來:春色如此洶湧,擠滿了小園,很快就要滿出來,這圍牆與柴門如何關得住?這不,一縷春色從圍牆外溢了出來,一枝紅杏趁勢伸出了牆外。打破人類後天認知中「滿」、「關」之象的邊界,使其象回歸先天本源,「春色」因此而顯形、靈動;以一枝紅杏出牆,象春色漫出。

「紅杏枝頭春意鬧」[23]

與上句有異曲同工之妙。「鬧」字在人類的主觀認知中,是生命的喧嘩,這些都是人類後天被物質、肉慾禁錮的過程中,不斷給字下定義,從而慢慢將先天字象封死而造成的;「春意」在人們的後天認知中,是春天的感覺,是無生命的概念。將「春意」與「鬧」這兩個人們後天認知中完全不同的象,歸入一象,便打破了人們的固有觀念,破除了人類認知的界限,世界便更全息而玄妙的展現:春意便活了起來,在枝頭躁動而喧嘩……

「晨鐘雲外濕」[24]

「濕」在人類後天固化的觀念認知中,是指有形之物被水所浸,這是物慾發展過程中,人為給「濕」所建的主觀之象,封住了「濕」的本源字象;「鐘聲」是無形體的聲音。

將這二象並為一象,就打破了人類肉體感官的界限,使意境全息起來,語言便因此活了:夜雨過後,空氣與雲彩中充滿了濕氣,早晨的鐘聲從雲外傳來,因而被沾濕,飽吸了濕氣的鐘聲傳入耳朵,顯得沉悶而重濁,與詩人沉重悵惘的心緒相應共鳴。

以上是將人類後天建立的主觀之象,逆著易理去打破,使返本歸真,回歸於先天自然之象,從而營造出全息的意境,衝激人類固化的觀念,產生奇妙效果,使語言文字活起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25]

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遊子、天涯這些在人類主觀之象中具有共性,能夠引起相合共鳴的物象堆放在一起,使其達到和諧共振,使其共性部分的能量不斷增強,一步步蓄積、完美,最後通過收尾的點睛之筆,將能量釋放出來,打入人們的內心深處,產生共鳴與震撼。

這不用有意去打破人類的主觀認知,而是提取人類主觀之象中自然共性的部分,順著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自然感知與閱歷,加強其共性,使步步相合、增強,能量越蓄越大,最後尋找一個突破口,將能量釋放出來,從而打到人們內心的深處,引起最廣泛的共鳴。

「落日、晚霞,晚風中藝人疲憊的身影,渴望一方寧靜的歸土……」這與上句也是異曲同工之妙。

語言中象的營造,除上述方式外,還有其它的方式:如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物來表達一象,使整個象通過一物而展現出來。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26]

在靜寂、空幽的深山之中,忽然雲外傳來一聲雞鳴,這聲雞鳴溫暖而打動了多少人的心?

這一聲雞鳴帶來了太多的信息,其背後是廣博深遠的一大象,通過這一聲雞鳴而全部展現於讀者眼前:使人看到那白雲深處的人家;使人想到那「雞犬之聲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深山世外桃源之景;使人仿若看到那裊裊的炊煙、溫暖的灶火、那一方安祥與寧靜的歸土;亦或使人依稀中聽見兒時母親正依於老屋的門口聲聲呼喊著自己的乳名……此情此景的一聲雞鳴,帶來了太多的信息,使塵世中為了生存與名利而忙碌奔波的人們,在剎那間產生震撼與共鳴,使那顆疲憊而孤寂的心靈能在此片刻得到安寧與溫暖。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27]

與上句也是異曲同工之妙。以蒼茫天地間的一點沙鷗,以洪大空無背景下的微渺而靈動的一點,引出背後巨大的象,意象出詩人孤獨而飄零的一生,只需一句,足以令人潸然而涕下。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28]

星空倒影於明凈的湖面,水天交接,詩人醉卧於湖中客船,半夜朦朧間竟發覺置身於天上星河。今夕何夕啊,吾得以乘舟游於天?在夢與實、醉與醒之間,詩人滿載一船的幽夢,飄蕩於星河之上,飄向水與天、夢與醒、幻與真之間……諸象完美交融於一體,達到全息之感,營造出玄妙的奇境,動人心弦。

語言對象的運用非常玄妙,這裡僅在個人層次中列舉幾例來品析,非常有限。

語言之「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於各人的悟性。學習中華文化,缺少悟性是根本學不通的。

八、算卦與測字

周易的內涵非常大,包羅了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和變化,可知過去與未來,所以也可用來預測。文字與周易的機理是相通的,所以文字也可用來預測,自古都有測字這個行當。

其實這些都是對「象」與「易」理的運用,因為宇宙萬物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包羅其中。下面舉例對比一下,這樣可能更直觀。

唐代張說的《梁四公記》中記載了「梁武帝射覆」故事。「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蓋之意。射覆就是隨便將一物體掩藏起來,然後讓人通過易經占卦,占出所藏的是什麼東西。

在梁武帝天監年間,有一次梁武帝令人做一個覆,與百官一起射覆。

當時太史剛剛捉了一隻老鼠,便偷偷將這隻老鼠裝在匣子里封好,當作「覆」呈給了武帝。武帝占卦,起得本卦為水山蹇卦(艮下,坎上),除第二爻外,其餘五爻皆動,所以變為火雷噬嗑卦(震下,離上)。武帝占成後,又命令群臣占。

武帝與其它八位大臣將各自寫好的占辭放在蒲墊上,令罣闖也參與占卜。罣闖對武帝說:「聖人占卦,是利用象來辨別事物,皇上已佔了一卦,就不用另外再占,請求依從皇上所佔之卦進行預測。」

武帝應允了他,罣闖便根據武帝所佔之卦撰寫占辭,寫完後也放在蒲墊上退回一邊。

全部占完後,便開啟「覆」,宣讀大家的占辭,看誰的占辭最準確。

武帝占辭說:「先得蹇卦後得噬嗑卦,這說的是它的時辰。蹇卦下是艮卦,上是坎卦,這就是它的卦象。坎卦的卦象中包含有陰暗、隱伏、偷盜,與其相應的生肖是老鼠,所以裡面是只老鼠。它在蹇卦所表示的時間裡出來活動偷吃東西,因其動而變為噬嗑卦之象,噬嗑卦的卦象包含有刑罰、懲惡,所以被捉住。

在噬嗑卦中有四爻為無咎,一爻為利艱貞,這五爻都與偷盜沒什麼關係;只有第六爻占斷為凶,爻辭是「荷校滅耳」,意思是戴上枷鎖、割掉耳朵。這是因為偷盜而遭到災殃,所以這隻老鼠是死的。」

念完武帝的占辭後,群臣高呼萬歲,武帝也因自己佔中了而洋洋得意。

接著又開啟其它八位大臣的占辭,說得五花八門,沒有一個佔中的。

最後開啟罣闖的占辭,也佔中了,但與武帝占辭不相同,罣闖的占辭里說:「現在這個時間剛好屬王相吉日,所以一定是活老鼠。卦象由蹇卦(坎上,艮下)變為噬嗑卦(離上,震下),即上卦坎變為離,下卦艮變為震。坎有陰晦之象,離有光明之象;艮含靜止之象,震含動之象;即由陰暗到光明,靜止變為動。老鼠本應在陰暗處活動,白天靜止,現在變為大白天活動,因失其屬性,所以必然被抓。這說明了事件與背後的道理。

八月為金,是金盛之月,金生子,而鼠為子,金代表的數為四,所以這老鼠必定四隻。離為日,太陽過了中午就會偏西。離卦第三爻的象辭說,太陽偏西,不會長久啊;第四爻爻辭說,死了後扔棄。所以太陽偏西後,老鼠就會死掉。」

看到罣闖占出是活老鼠,比武帝佔得更准,文武百官大驚失色,於是刁難罣闖說:「你的占辭說有四隻老鼠,現在匣子里裝的只有一隻,這是怎麼回事?」罣闖說:「請把這隻老鼠剖開。」

武帝信佛,不喜歡殺生,但遺憾自己沒能占准。到了太陽偏西時,那隻老鼠果真死了,這才令人將它剖開,果然發現大老鼠肚子里還懷著三隻小老鼠。

從這故事,可以看出古人是怎樣運用象與易之理來預測的。另外還可以知道,從一個簡單的卦象中竟能讀出這麼多的信息與道理!這也說明卦象是可以用來記事的,是有很大內涵的,只是所運用的象太大,所以太隱晦,一般智慧的人根本讀不明白。因此後來便參照易理,創造了文字。文字在世間展現的象更小,更具象,與世間萬物對應,所以能清楚表達萬事萬物,同時又保留了象,能運用象表達出更高更大的內涵和意境。

接著我們再列舉一個測字的事例對比一下,在《紅樓夢》中講述過這麼一個有意思的測字故事:

因為賈寶玉的玉丟了,賈府管家林之孝去大街上找擺攤測字的劉鐵嘴,結果拈出一個「賞」字。劉鐵嘴說:「丟了東西不是?『賞』字上頭一個『小』字,下面是一個『口』字,說明這件東西嘴裡放得,必是珠子寶玉之類。並且『賞』字下面是一個『貝』字,拆開成不了一個『見』字,這不就是東西不見了嘛!因為上頭有個『當』字,快到當鋪里去找。『賞』字加『人』字,就成了『償(償)』字,只要找到當鋪就有了人,有了人便贖了來,可不是償還了嗎?」

再舉一個民間傳說的故事:

相傳大明末年,甲申之變前昔,司禮監太監王德化曾帶著崇禎帝喬裝出城,讓人測字,評定禍福。崇禎隨口說了個「有」字,讓測字先生測大明國運。測字先生大驚說:「『有』字,上為『大』字少了一捺,下為『明』字去一半,大明江山已失半壁啊!」崇禎帝忙改口說是『友』字,而非『有』,測字先生又說:「『友』為『反』字出了頭,反軍要打進來了。」崇禎帝大怒,又說是申酉之「酉」。測字先生更驚駭,說:「此為『尊』者上無頭,下無足,尊者為帝王,危險啊!」崇禎帝心驚而去,不久後闖王李自成攻入燕京,崇禎帝自縊而亡。

對比以上占卦與測字的事例,會發現它們的機理是一樣的,只是一個用字象,一個用卦象,也再次印證中華文字與周易八卦是相通的。

中華文字與周易八卦都是用象的,這是神傳給人的智慧,與神靈的境界是對應相感的,所以能夠通神。而象與象之間又能倆倆相合而生出下一層象,這個過程就是「易」,它包羅了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包含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信息,所以能預測未來。但這些信息都是隱藏在象中的,得有這個智慧才能讓其「顯形」,才能讀出它。如果沒有這個智慧,達不到這個境界,是讀不出這個境界信息的,這些就成了「天機」。

正如歷史上留傳下來的許多預言一樣,比如中國歷史上留傳下來的十大預言:《乾坤萬年歌》、《馬前課》、《藏頭詩》、《推背圖》、《黃櫱禪師詩》、《梅花詩》、《燒餅歌》、《金陵塔碑文》、《步虛大師預言》、《武侯百年乩》,以及西方著名的《諸世紀》、《聖經啟示錄》等等,都準確預言了幾百甚至上千年後人類發生的大事,基本都能應驗。但這些預言都是以謎語形式寫成的,在事情發生之前,幾乎誰也讀不懂,事情發生後,人們對照去解才能解開。這是因為天機不可泄露,沒有這個智慧與層次絕不允許知道高層次中的事。人類的歷史都是安排好的,人間這裡不過是宇宙的舞台,為最終宇宙大戲的上演做著鋪墊,而此刻大戲已開始,你我正在戲中,每個人都必須在此刻為自己選擇未來。

古文獻參考:

《易經》

《韓非子》

《山海經》

《呂氏春秋》

《淮南子》

《說文解字》

《春秋元命苞》

《歷代名畫記》

《易通卦驗》

《北史·江式傳》

《三五歷記》

《五運歷年紀》

《述異記》

《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薄伽梵往世書》(Bhagavata Purana)、《牧童歌》( Gita Govinda)《黃帝內經》

《新唐書》

《字說》

《孝經援神契》

《文字論》

《焦氏易林》

《康熙字典》

《尚書》

《進學解》

《梁四公記》

《法華文句》

《慧琳音義》

《勸學篇》

《晉書·衛恆傳》、《古今文字志目》、《書斷》、《懷來縣誌》

《水經注》、《序仙記》、《北都賦》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

  1. 《淮南子·本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
  2. 《歷代名畫記》:「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
  3. 《易?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4. 《北史·江式傳》:「臣聞庖犧氏作,而八卦列其畫;軒轅氏興,而靈龜彰其彩。古史倉頡,覽二象之文,觀鳥獸之跡,別創文字。」 ↑
  5. 《易通卦驗》曰:「宓犧方牙蒼精作《易》,無書以畫事。」(鄭玄曰:宓犧時質樸,作易以為政令而不書,但以畫其事之形象而已。) ↑
  6. 《易?繫辭上》:「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事畢也。」 ↑
  7. 《易經?繫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
  8. 《中庸》 ↑
  9. 《三五曆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五運歷年紀》(《繹史》引)載: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述異記》載:「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 ↑
  10. 《五藏山經》:「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 ↑
  11. 《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
  12. 《易經?繫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
  13. 《新唐書.張旭傳》:「旭自言,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倡公孫舞劍器,得其神。」 ↑
  14. 《淮南子·要略》中就說:「八卦可以識吉凶,知禍福矣,然而伏羲為之六十四變。」 ↑
  15. 《周易·繫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16. 《周易系·辭上》:「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
  17. 《周易·繫辭下》說:「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
  18. 《字說》:文者,奇偶剛柔,雜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謂之文。字者,始於一二,而生生至於無窮。如母之字子,故謂之字。其聲之抑揚開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縱曲直,邪正上下,內外左右,皆有義,皆出於自然,非人私智能為也。與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異用而同制,相待而成《易》。 ↑
  19. 《說文解字·序》: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
  20. 《文字論》曰:文字者,總而為言。若分而為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母子相生,孽乳寢多,因名之為字。 《孝經援神契》: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得之自然,備其文理。象形之屬,則謂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聲、會意之屬,則謂之字。字者,言孳乳寢多也。 ↑
  21. 韓愈《進學解》:「 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
  22. 宋代葉紹翁《遊園不值》 ↑
  23. 宋祁《玉樓春》 ↑
  24. 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 ↑
  25.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
  26. 梅堯臣《魯山山行》 ↑
  27. 杜甫《旅夜書懷》 ↑
  28.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
  29. 《中庸》:子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30. 《法華文句》四上:「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 ↑
  31. 《慧琳音義》卷八:「優曇花,梵語古譯訛略也,梵語正雲烏曇跋羅花。此雲祥瑞靈異,天花也。世間無此花。若如來下世,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現。」 ↑
  32. 《書斷》:「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為御史,以其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
  33. 《懷來縣誌》:王次仲,上谷郡人,始為楷法(隸書)。 《勸學篇》:「上谷次仲,初變古形」。 《晉書·衛恆傳》: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古今文字志目》: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書斷》: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 ↑
  34. 《水經注》:郡人王次仲,少有異志,年及弱冠,變蒼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官務煩多,以次仲所易文簡,便於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輒不至。次仲履真懷道,窮數術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檻車送之,次仲首發於道,化為大鳥,出在車外,翻飛而去。落二翮於斯山,故其峰巒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 《序仙記》:「王次仲,上穀人,少有異志,少年入學,屢有靈奇。年未弱冠,變蒼頡書為今隸書。始皇時官務煩多,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出在檻外,翻然長引,至於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又楊固《北都賦》:王次仲匿術於秦皇,落雙翮而衝天。 ↑
  35. 見維基百科《廢除漢字論》 ↑

推薦閱讀:

漢語&日語:結緣漢字的技術分析
中華「漢字之美」
根本不該發生的漢字改革運動
漢字為什麼能夠一脈相承地發展至今?
「漢字發現」主題展:去重新觀察如空氣般無處不在的漢字

TAG:中華文化 | 古文字古漢字 | 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