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食-回鄉尋味兒(上篇)
趁著清明假期,小飯回了一趟家鄉常熟。說是家鄉,自打出生之後再沒回去過,連遙遠的記憶都沒有,不知算不算是「少小離家老大回」。家鄉的話,江蘇地方方言,幾乎都聽不太懂,還好長輩們都願意和我說普通話,自己還跟著學了一首童謠;家鄉的風景,標準的江南二線小城市,城市規劃的樣子與其他地區無異,植被覆蓋率高,高樓大廈也不多,道路擁擠不嚴重,有時候整個城市顯得空蕩蕩的;唯有家鄉的吃食,讓我有些驚喜,正值春日清明,各種時令的蔬菜和河鮮都可以擺上桌來,顏色鮮艷,味道鮮美,小飯我一吃再吃,不忍投箸。所以,今兒就來說說那些讓人難忘的家鄉味兒吧。
蔬菜篇
既然是春天,萬物齊發,生機勃勃,江南地區在這個時節,氣溫在15-20度之間,天氣陰晴不定,雨水和溫度都適合新生的植物。於是,小飯這一趟算是幸運了,每天吃的都是最鮮嫩的蔬菜,特別是江南地區特有的。
竹筍
南方的竹林多,靠著竹林自然吃竹筍。又粗又狀的冬筍,又細又嫩的春筍,清脆香甜的青筍,還有晾晒成干以後再吃的筍乾,都是小飯的最愛。其實,說起來咱們中國吃筍的歷史,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了,「加豆之實,筍菹魚醢」、「其籟伊何,惟筍及蒲」,算起來至少有2500年了。家鄉這邊主要是種毛竹,春夏吃鮮筍,秋冬吃筍乾,這段時間裡,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盤筍子。小飯第一天在家,就吃了一道姑姑的拿手菜紅燒筍子。鮮筍去皮切成塊,大火大油滾一下,配上提鮮的醬油,上桌以後,筍塊在油光中顯得特別有食慾。一口一塊,嚼在嘴裡,鮮嫩無比,這春天的破土而生的第一口鮮,就這麼吃下去了,滿心歡喜。後來,還吃了一次腌篤鮮,算是上海菜和蘇幫菜的標誌菜式之一了,春筍切厚片,加上自家腌制了一冬的鮮肉,小火燉出一鍋濃白的湯汁,咸酥的肉和脆嫩的筍,湊在一起吃出了完美婚姻的味道。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油菜花
一路開去家鄉的路上,路邊全是油菜花,沿著公路和小河,漫山遍野的鋪開,看得小飯痴笑起來。怪不得本地人一提起婺源就迷惘,幹嘛跑那麼遠去看什麼油菜花,這兒隨處可見呢。對於姑姑她們來說,油菜花不止能看,還能吃,一物兩用。用油菜花的種子榨油,清炒清明節前的嫩莖和葉,那一盤綠油油的菜一上桌,春天的香氣就四散開來,只需加一點鹽,就足夠了,吃的就是那一口鮮香。老人們說,這是一道窮人菜,舊時候,別的物資匱乏,唯有這隨手可取的小油菜,菜籽可榨油,莖葉可食用,不僅營養豐富而且便宜親民,可以說是大自然給予的饋贈了。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
馬蘭頭
和小油菜花一樣,都是生長於山野路邊的平民野菜,是江南地區清明時節最傳統的食物之一。由於清明節和寒食節合二為一了,老家還保留著清明吃冷食的習慣,馬蘭頭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濕的功能,自然是不二之選。馬蘭頭的吃法不多,小飯這幾天就吃了三四次,基本都是切碎了涼拌或者清炒。印象最深的是香乾馬蘭頭,把香乾切粒入鍋煸炒,用鹽糖調味,馬蘭頭洗凈切碎,與炒好的香乾拌在一起,加入香油,就是一道特色菜,吃在嘴裡有一種順滑的感覺,味道也很奇特,就是標準的野菜味兒。姑姑說,因為是時令蔬菜,只此一季,過期不候,她們一般會把馬蘭頭焯水擰乾以後做成菜團,放在冰箱里可以保存三個月左右,不過也就是到夏天了,再想吃馬蘭頭,只能等來年清明。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
蠶豆
講實話,這是小飯第一次吃清炒的蠶豆,之前吃的都是乾貨蘭花豆,從來不知道原來家鄉人是這麼吃蠶豆的。姑姑告訴我,蠶豆也是這個時節的時蔬之一,新鮮的嫩蠶豆採摘下來即可食用,等到清明節之後,豆皮變硬了,口感就差了,所以才油炸做成乾貨來吃,至於做成豆瓣醬或者罐頭,那是別的地區的做法了。清炒的蠶豆,連皮一起吃,豆皮可以嚼爛,豆子的味道和青豆差不多,軟硬適中。就是對我個人而言,蠶豆屬於主食,吃多了就飽了,偶爾嘗嘗還可以。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而對小耕來說,最喜歡這個時節的下雨天,在家裡吃著各式鮮美的時蔬,飯後喝一杯熱茶,聽聽小侄女們圍在一起唱著童謠,家鄉的感覺似乎近了很多。
推薦閱讀: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道!你去不去?
※最耗手機流量的一期!請準備好! | 奈良篇
※西行漫記-第四章-多哥建廠
※脫翁遊記(21):游江南─蘇州美女多,園林更多│脫苦海
※大上海遊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