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最不懸疑的懸疑片,卻讓你久久無法平靜。

01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前些日子上映的片子:《第三度嫌疑人》。

3月底上映的《第三度嫌疑人》,初來乍到便遭遇《頭號玩家》這種神級對手,加之題材和敘述手法又不是太討好觀眾,排片和票房低靡的程度可想而知。

出於對導演是枝裕和的期待和好奇,我還是選擇去電影院為這部片子貢獻一下票房。

扒拉了半天,最終發現了一個影院的午夜場在放映,在空曠的影廳看完全片。

嗯,不得不說,午夜空無一人的寂寥感與這部片子的調性蜜汁搭配。

02

其實影片本身的故事結構並不複雜。律師重盛(福山雅治 飾)為有犯罪前科的殺人犯三隅(役所廣司 飾)辯護。

由於三隅的供述每次都不一樣,重盛開始懷疑他並非真兇而是案中有案。

這部片子,豆瓣給出的分數是7.1。

實話實說,縱使卸掉了是枝裕和「8分是常態」的牛掰導演濾鏡,這個分數也實在太低。

看過之後,我想我大概找到了原因。

太多觀眾是帶著「看精彩刺激的懸疑片」的目的去的,卻收穫了一部節奏慢到可以,連真兇是誰都含糊其詞,形式感極強的片子。

這種落差感完全可以理解。

但導演本身想講的是懸疑案件嗎?

並不。

疑犯是否殺人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因此而帶來的社會態度,是各方出於自身利益考量後的博弈與立場。

相比懸疑結果,導演更要劍指其中所呈現出來的人心。

03

片中,律師重盛為役所廣司飾演的殺人犯三隅辯護。影片一開始便展示了三隅殺人的全過程,還特地給了三隅一個正臉特寫。

其實,按照我的理解,真兇是三隅已確認無疑。

導演的重心顯然不在這裡。

值得玩味的是他接二連三的反覆翻供,承認殺了自己的老闆,後又供出老闆娘買兇殺人,最後又否認殺人,要求無罪辯護。

做這樣被告的律師,真是壓力山大。

可這一切的一切,在案件推進的過程中導演沒有進行任何客觀的還原,只靠「三隅說」和各方勢力的揣測完成。

所以,到這裡你應該明白導演是枝裕和的意圖了。

沒人關心真相,案中每個人都想成為既得利益者,態度自私而真實。

辯護律師只考慮怎麼幫被告減刑。

法官也只想著怎樣才能快速結案。

而振振有詞,看上去一臉剛正不阿的女檢查官,在前輩的提點下,也最終妥協,流於世俗。

諷刺的是,只有一開始口口聲聲說著「不要和犯人做朋友」的律師重盛,成為了整場遊戲里唯一關心真相的那個人。

真相究竟是什麼已經不重要。這種完全出於私心的審判早已沒有了意義,早已失去了公允。

那句早已爛大街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用來judge電影中的案件尤為合適。

一群違背初心的審判者與參與者進行的遊戲,終究無法得到善終。

04

所以,這部電影不過是有一個懸疑片的外殼,裹藏的卻是一個深刻的社會性話題:人憑什麼審判人?依據究竟在哪裡?

懷揣著這種想法來看電影,你完全不會覺得這兩個多小時的劇情緩慢冗長,相反,會覺得這份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片子,十分有魅惑力。

在這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導演,是枝裕和。

中國觀眾對他或許並不熟悉,但他卻是潤物細無聲那一類,難得的國寶級導演。

看一下顯赫戰績。

也許是因為之前做過紀錄片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沒有濃墨重彩的戲劇衝突,反而都是以十分具有煙火氣的細節為主。

這些淡淡細節看似不經意,卻有無比強烈的張力,一點點侵入你的毛孔,讓你久久無法忘懷。

「明機巧而不用」的刻畫在第三度嫌疑人里也得以體現。雖然是一起業內轟動的殺人案,導演的表現方式卻深刻且內斂。

大部分的戲份,都只是讓兩位男主隔著探監室的玻璃對話。

福山雅治與役所廣司兩位戲骨,用無懈可擊的台詞和表情詮釋了這些經典的橋段。

風平浪靜的外表下,不知有多少暗流在涌動。

影片的結尾有一幕十分震撼,兩位男主在最後一次對話時,畫面漸漸的將兩幅面孔合二為一,經典而富有深意。

是事實的真相與虛偽最終合在一起無法追究?還是說邪惡與正義本身就是不能區分,混沌不開的呢?

這個問題大概永遠無解吧。

多年前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里曾說過:「我向來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中國人。」

而這部電影,似乎在冥冥之中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道理: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裡,最大的惡意與最大的善意似乎都無法行得通了。

作者:邵小岩


推薦閱讀:

TAG:電影推薦 | 第三度嫌疑人電影 | 影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