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二十年經濟梳理
中國經濟風雨二十年簡單梳理
一、引子:(制度演變)
二十年前,中國革命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覺得資本主義存在固有矛盾(分配不公導致產能過剩),無法解決。因此消滅私有制,也就不存在分配不公了,也就不存在產能過剩了。計劃經濟的實踐也確實證明了,消滅了產能過剩,但是出現另外一個問題,公有制導致了生產效率的大幅降低,產能嚴重不足。
這也是當年馬克思最初設想的時候,想到的只有在資本主義將科技等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生產能力嚴重過剩以後,才可能實現共產主義的可能。後來蘇聯革命的勝利,讓馬克思感到了跨越資本主義階段的可能,後來在回信中回復了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階段,進入社會主義。
這裡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當時並沒有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形態,計劃經濟體制是否可行,都沒有過實踐的證明,還只是停留在一個假設的基礎上。美國跨越封建主義直接到達資本主義,那是在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實踐過很久的基礎上。技術、制度都已經完善,沒有重新建立的麻煩和危險,況且美國知識階層大多數都是從英國或者歐洲移民過來的,本來就帶著先進文明的基因。馬克思主要想解決的是剝削和產能過剩造成的社會動蕩,但是對於計劃經濟是否能夠做到產能足夠論證是不充分的。在資本主義的後期,科技極大進步,產能遠遠過剩,那時候社會制度的跨越才是水到渠成,那時候生產能力和效率才不會有很大問題,才可以從重效率的資本主義轉化到重公平的社會主義。
而馬克思沒有想到的是正是因為社會主義思潮的衝擊,迫使整個資本主義國家認識到了資本主義自身的固有矛盾,因此資本主義社會都進行了改良,進入了資本主義的第二個形態,混合所有制加社會福利。
1、 普通人可以通過股市等分享一部分資本的收益,公司越來越多的只是一個上市公司,股東越來越分散,公司變得越來越社會共有。
2、 加上資本主義也採納了一部分計劃經濟的思維,凱恩斯主義的提出,也給了國家介入經濟掃清了道路
3、 社會福利的大規模實施,避免了革命性最強的底層爆發。
當然目前依舊面對貧富差距過快拉大的問題。如果貧富差距問題得到控制,福利社會進一步前進,那其實就是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
另外公有制經濟,因為沒有了私有制也就沒有了市場經濟的基礎,因此只能走計劃經濟的道路。但是在全世界計劃經濟實施的過程中都面對一個效率嚴重低下,政府計劃錯位問題。市場經濟內部有自身的平衡機制可以讓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和有效率,計劃經濟目前還完全做不到這一點。計劃經濟的計劃本身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少數人決定整個社會的生產,本身就帶有玄幻色彩。除了低效率,另外計劃經濟更大的問題是腐敗問題。政府少數人掌握了整個經濟的所有權力,如何避免他們腐敗,幾乎難以做到。這就是哈耶克曾經說到的:計劃經濟的低效率和腐敗問題,如果不放棄,只能通過加強權力控制去解決,但是最終極權又由什麼去制衡?體制無解。
目前市場經濟還是最有效率、公平的經濟制度,目前還未找到更加科學的經濟制度。
二、中國實踐(改革開放初期):
中國在一個生產能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實施了計劃經濟,導致了產出嚴重的不足。加上趕英超美的大躍進思維的影響,人為將農民捆綁在土地之上,強制將農業產出低價輸送到城市進行工業起步,於是才有了三年自然災害的結果。
計劃經濟的破產導致了後續的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原來的道路確實無法前行了。因此才有了放置爭論,實事求是,發展經濟。(76年四人幫被粉碎)才有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確立。然後才有了中國的發展模式,先經濟特區試點,然後全國推行的漸進式改革路線。
計劃體制下,價格嚴重失真。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首先需要建立的就是價格機制,價格機制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國家又擔心一步到位的價格改革會出現整個社會的動蕩,同時為了減少改革的阻力,因此創造了雙軌制,逐步的放開價格。雙軌制導致經濟既無法按照市場邏輯來配置資源,又沒辦法進行計劃,雙制度失靈,同時又存在了大量的制度套利,民怨沸騰。
於是有了1988年的價格闖關,當時價格放開,產能不足,短缺經濟下,必然造成價格上漲的恐慌預期,為了減輕大家的購買力不足,提出了提高工資,提高工資又增加了貨幣,反而進一步增加了物價上漲的壓力。然後大家恐慌搶購,通脹急劇拉大,價格闖關失敗。
1989年實行財政和信貸雙緊方針,大力壓縮財政支出,管住貨幣發行,控制信貸總規模;壓縮基建投資規模,調整投資結構;控制居民收入過快增長,抑制過旺的消費需求。最終在1990年cpi壓到了2.1%,GDP降低到了3.8%。1990年到91年大力調整雙規價格,然後在1992年價格全面放開,1993年價格闖關基本結束。
但是市場經濟遠沒有完全建立,因為價格改革機制並沒有完全建立。生產要素的價格:資金的價格(即利率),勞動力的價格(即工資),土地使用權的價格(即地租),自然資源的價格,外匯的價格(即匯率),技術的價格(即技術轉讓費)等。上述價格即使到目前還是在努力過程中,利率還是沒有市場化定價、匯率目前國家管制、工資除了國企目前算是基本由市場化定價了,土地招拍掛的建立算是政府壟斷土地的半市場化,自然資源定價仍然在探索。因此整個市場經濟即使到今天仍然未能完整建立。目前的利率、土地、匯率這三者是最大的問題,這裡有難度問題,也有利益阻礙,因此久拖不決。
價格機制並軌後,整個經濟產能急劇擴大,因為中國經濟前期一直是短缺經濟,因此大家對產能過剩完全沒有心理準備。1997年從國家層面提出了產能過剩問題。
這個第一次出現的產能過剩,並沒有伴隨資產泡沫的增加,就是一個產能的無法消化。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有錢的都滿足了,但是大部分人有需求又沒有錢。這和中國長期的低工資制度有關係,長期來農村為了保障工業化,基本做到了完全的被犧牲,因此購買力嚴重不足。城市中長期的國有經濟,工資一直被壓縮在一個很低的地步,為了擴大投資,增加工業化進程,加上後來價格闖關造成的通貨膨脹,又大大削減了本來就不高的儲蓄,購買力進一步降低。面對生產的嚴重過剩,大部分生產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生存極其艱難,在國家補貼無力的情況下,於是有了國有企業的改革,在99年前後下崗人數到達最大。
第一階段:1998年-2002年(江、朱時代)
1、 宏觀經濟環境
此五年期間,開頭亞洲經濟危機疊加中國國企下崗,內外交困,大家預期非常悲觀。產能過剩、疊加下崗因此這個五年有非常明顯的通縮現象。CPI一直在零上下輕微震蕩。
在1997年出現的產能過剩、下崗潮其實就是中國的第一次經濟危機。2001年9月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天佑中華,此時中國加入了世貿,為中國打開了一個比國內有效市場大無數倍的國際市場。況且中國在下崗潮衝擊下的勞動力市場價格極低,環保要求極低,人口數量龐大,自然資源價格極低,極其適合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存。再加上中國看起來潛力無窮的市場吸引,無數外資蜂擁而至。
2、 貨幣政策
(1)存准從1998年的13%一路下調到2003年的6%。
(2)一年期定期從5.22%下調到1.98%。
(3)M2擴張速度非常快,除了2000年低於15%剩下年份都大於15%。尤其是2000年後一路飆升到20%,貨幣政策明顯的放鬆。
(4)分稅制、金融體制改革在上五年基本確定。
(5)加大基建力度。
貨幣政策以放水為主,且放水力度不低。
3、房地產政策
(1)1998年取消實物分房;
(2)1999年減稅刺激購房;
(3)2000年啟動住房消費,公積金貸款個人銀行都免稅;
(4)2001年消化積壓房,稅費減免;
(5)2002年降低公積金存貸款利率;招拍掛制度建立。
為拉動發地產掃清制度障礙。
4、制度建設及相關影響
(1)改革:
1)金融制度改革:貨幣發行的外匯本位(為人民幣在信用上找到了一個支點),切斷了政府和銀行的直接聯繫(銀行不再是政府的錢包,想花就印鈔),央行擁有了相對獨立的地位。
2)中央地方的分稅制的建立(利潤分成制度),提高地方的積極性,也增加了中央的收入,當然也事權和財權不均等問題同時也埋下了種子。
3)國企改革出清低效率企業,通過下崗等行為關停了大量低效率國企。減輕了國家的包袱,同時社會就業壓力激增,幸好後來加入世貿後出口行業用工需求暴漲,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4)銀行壞賬,國企改革疊加以前銀行長期風險管理不足導致壞賬激增。1999年中央決定剝離工農中建的1.4萬億壞賬(當年M2為11.9萬億),按照1:1購買不良。2006年底,處理了83.5%,回收率只有20%,效果極差,債務只是進行了一個轉移。債務就是債務,企業核銷要靠利潤,財政核銷要靠納稅,央行核銷要靠通脹。
5)成功加入世貿,與國際規則接軌(主要還是製造業),中國開始學習規則,逐步容易世界經濟。
(2)經濟發展:
1)為下個五年的房地產騰飛,掃清了制度障礙。但是本五年房地產發展還相對緩慢,因為大家收入還比較低,儲蓄不足。
2)儘管貨幣發行量巨大,但是並未造成通脹。原因有二,一個是亞洲經濟危機、另外一個是國企大下崗,大家對未來沒有信心,因而並不敢消費。
5、經濟學理解
1)內需不足
第一次經濟危機的出現,其實就已經在提醒中國內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如果要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需要做的是如何提高工資在整個GDP中的佔比、如何提高社會保障,解決消費的後顧之憂。這樣就需要從原來計劃經濟下,人為壓低勞動力價格,轉變為讓市場決定勞動力價格。99年、2001年逐步提高了企事業單位的工資,放鬆了管制範圍,尤其是一線城市內部分好單位的工資已經開始大幅增加到幾千。另外伴隨外企的增加,中國開始出現大批的高收入人群。但是中低端人群的工資並沒有很大提高。
另外伴隨著加入世貿,有效需求不足問題被解決了,中低端勞動力便宜的工資反而成了中國的最大比較優勢。出口經濟快速發展,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管理模式,外匯也大幅增加。這就是秦暉教授提出的低人權模式的競爭優勢。
2)分稅制、增值稅
這個政策的提出大大提高了整個國家的產出,張五常教授提出的佃農理論(利潤分成地租模式,可以刺激地主和佃農雙方的積極性,雙方共同努力讓產出最大化,固定地租無法刺激地主的積極性),很完美的解釋了這種政策。威權政治下,GDP考核的唯一指標,讓縣變成了一個企業,企業的唯一目標就是盈利,中國在不經意下,在制度領域下實現了古典經濟學的理想市場。如果政府發展目標加入了其它東西,企業的發展目標就不純粹了,這個模型也就失效了,這個需要政治的非民主的。這也是為啥張五常那麼反對新勞動法,因為國家強行制定了最低工資,會破壞原來的最優平衡,從而降低總產出。
這種模式的最大缺點:單純追求數量增加,唯GDP論;政績工程;無效GDP;產能的嚴重過剩(尤其是重工業的重複建設)
3)房地產改革
面對有效需求不足,國家除了基礎建設外,通過學習香港等發現了房地產這個巨大的需求市場,尤其是中國這麼大的人口數量,發展潛力無限。因此取消了大部分人的福利分房,少數央企等取消的晚一些。
土地招拍掛模式的全國建立,標誌著中國終於找到了財富的聚寶盆,土地。把土地牢牢的壟斷在自己手裡,只能通過自己出售給市場,工地數量、價格都由政府做底線規定,然後放開市場由房地產企業高價高得。此時拉高房價的種子正式落地。
第二階段:2003年-2007年(胡、溫)
4、 宏觀經濟背景
需求大幅提高:
(1) 出口的高速發展、
(2) 製造業投資的突飛猛進、
(3) 房地產行業投資的突飛猛進(北京2007年一年左右房價翻番的奇蹟、北京工資漲幅遠高於全國,一線房價神話出現)
1) 積攢了五十年的商品房需求、
2) 人口快速城鎮化、
3) 70年前後的人口高峰、
4) 國家初級階段房地產必然增值的投資價值、
5) 對未來90年人口高峰的提前買房布局、
6) 加入世貿後外匯收入及熱錢的大規模增加導致了嚴重的貨幣超發由此引發的通脹的強烈預期
7) 政府賣地導致財政收入暴漲後的利益推動
8) 開發商的利益驅動
9) 出口企業主、高管高收入人群的購房需求
10) 房地產永不落的非理性狂熱的自我加強、自我實現、互相感染
11) 03年、05年、07年銷售面積增速都超過了25%。銷售面積也一路上揚至07年的8億平米,將近1000萬套的規模。
12) 房地產和基建開始了一個互相拉動的加速模式。
供給側在外資進入後也帶來了:
(1) 技術進步
(2) 投資增大
(3) 勞動力就業增加
(4) 管理模式優化
(5) 出口的高度樂觀也造成了盲目樂觀的非理性狂熱
2、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1)存准從2002年的6%一路上調到2007年的14.5%(2007年一年上調10次)。
(2)一年期定期從1.98%上調到4.14%。
(3)M2擴張速度非常快,除了2004年低於15%剩下年份都大於15%。
出口順差、疊加熱錢(匯率定價機制無法市場化,人為壓低匯率造成升值緩慢,熱錢流入無風險套利規模加大)流入造成了基礎貨幣的大規模的擴張,儘管採取了剎車措施,但是最終貨幣放水量仍大,cpi在2007年大幅拉升,經濟嚴重過熱。
3、房地產政策
(1)2003年加強信貸,四證取得後才能放貸;收房產稅
(2)2004年存准上調,7%提高到7.5%;嚴管土地,抑制房地產投資過快增長;加息;規範土地管理。
(3)2005年房貸優惠取消;交易環節徵稅;調控房地產國八條出台;房價繼續上升;
(4)2006年房貸繼續上調;國六條出台;90、70政策;外資限炒令;二手房交易徵收個人所得稅;落實保障房政策;
市場反應:房價繼續上漲(儘管國家政策上提出了,加大經濟適用房建設,保障低收入人群,但是因為監管制度的不足,經濟適用房大部分落入了公務員手中,及其他特殊人群手裡)
(5)2007年6次加息,10次上調存准;加強外資管理;回歸廉租房制度;提高二套首付;
市場反應:價格暴漲、地王頻現;政策出台後房價下跌。
房地產調控頻出,但是作用不大,一直到2007年嚴厲措施下,剎車終於踩住了。但是遇到了美國次貸危機,運氣很背,如果開始就能調整匯率阻擋熱錢流入,貨幣超發不嚴重,或許一切會平緩很多。
4、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停滯,出口的繁榮、房地產基建的互動繁榮,中國經濟最好的五年。
5、經濟學理解
(1)出口導向經濟的通脹壓力
出口導向經濟的高通脹壓力的必然性,你物資的大規模出口,國內物資減少,外匯收入帶來的人民幣的超發,錢多了物資少了,通脹在所難免。
另外伴隨高收入人群的擴大,消費邊際遞減,有效實體需求不足,投資品需求高漲,因此資產價格開始暴漲。
(2)高房價的定價權在於高收入,一線房價神話的確立
在中國房價收入比長期的不合理。本身房價收入比中國和發達國家直接去比是很不合適的。這牽扯到房子定價的消費屬性和投資屬性的佔比問題。在西方國家,城鎮化已經結束,且政府提供底層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住房定價基本傾向於消費品。中國政府沒有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城鎮化轟轟烈烈,在此刻,房子的定價權必然是投資屬性為主,因為價高者得。賣房不需要考慮整個城市的基本工資情況,只考慮高收入人群就可以了。例如北京常住人口約兩千萬左右,10%的高收入人群就是200萬,最近二十年每年新房銷售最多不過10萬套,因此高收入人群就可以支撐房價20年,他們居住需求滿足後還有投資需求,投資品價格越高投資需求越大。中國房地長制度不合理的在於以下幾點:
1) 土地壟斷供應,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必然會飢餓營銷,導致土地供應不足,地價居高不下,成為房價最堅實的基石。
2) 政府不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需求,年輕人和低收入收入不得不與最富有的人群一起去搶房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各國住房保障情況大家可以自查。同時因為剛需的加入反而刺激了富人的投資熱情,因為有剛需接盤俠。
3) 貨幣放水嚴重常年超發。
第三階段:2008年-2012年(胡、溫)
1、宏觀經濟背景
前五年(2003-2007)出口暴漲、房地產暴漲、基建暴漲、投資暴漲、熱錢湧入在這幾個因素共同作用下,前五年經濟大熱,連續下調存准,提高利率,其實從貨幣數量來看,貨幣儘管超發依舊,但是在2007年連續猛烈上調存准下,剎車基本上是踩住了。
正在這個踩住剎車的時候,美國次貸到來了,出口暴跌,經濟失速,急跌。國家一看就又慌了神,於是乎出來個石破天驚的4萬億,然後地方政府擴張成十萬億,基本上隨便干,不計成本。
2、貨幣政策
(1)存准上調到2008年9月的17.5%,然後開始了一路下調到2010年的2月的16.5%,然後繼續上調到2011年6月的21.5%,然後下調到2012年5月的20%。
(2)一年期定期從2008年10月下調到3.87%,下調到2010年12月的2.5%然後上調到2011年7月的3.5%,然後下調到2012年的3.0%。
(3)M2擴張速度非常快,尤其是2009年的M2高達28%,石破天驚,後續年份在此基礎上仍然保持一個高位擴張。此五年貨幣大幅泛濫。
貨幣政策大家可以看到在這五年貨幣變化趨勢,也看出了政府的搖擺。
08年還在繼續踩剎車,然後次貸危機波及,2008年經濟急跌。2009年天量加油,勉強保持住了09年的經濟增速,10年在09年基礎上繼續20%貨幣擴張,經濟增速僅僅微漲,這時大家也知道經濟增速不可保持,然後開始一路下行。經濟增速提升不大,但是通脹死灰復燃,不得不從2011年開始控制通脹,加息提高存准,2011年通脹達到最高點後開始下行,2011經濟也開始下行,2012年又開始加油保經濟增長。
3、房地產市場
(1)2008年打擊囤地;繼續上調5次存准;降息、降存准開始救市。
市場反應:金融政策鬆綁,09年房地產復甦大漲。
(2)2009年利率打折七折優惠;房地產商自有資金從35%下調到20%; 查處小產權;二手房營業稅免徵從2年恢復到5年;12月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查處閑置土地;
市場反應:短期二手房成交量下跌;春節後恢復上漲;
(3)2010年國十一條,提高二套首付、提高保障房和商品房供給、抑制投機需求;史上最嚴調控,暫停三套、限購套數、加快房產稅試點、打擊捂盤;
(4)2011年上調存准;新國八條、全國建設保障房1000萬套、二套首付不低於60%,利率不低於1.1倍、保障房用地不低於總供地的70%、土地不得小於前兩年平均、查閑置土地、兩套以上限購、追究政府責任;上海、重慶試點房產稅;加息;
(5)2012年擴大房產稅試點範圍;警惕放鬆調控;2012年土地供應是前五年平均值的兩倍;去年保障房落實量相比增加21.3%達到700萬套(去年一千萬吹牛逼了);地方政府開始反彈;
(6)房地產幾乎和經濟同步,2008年經濟下行到9.7%,房地產也下行,增速為負數-18.5%;
2009年經濟增速下行到9.4%,天量放水降息,房地產暴增50%,房地產與基建的爆炸增加都沒有能保住經濟增速,已經開始了下行;
2010年經濟增速10.6,在基建的陸續開工及房地產推動下(增加10%),微弱反彈到10以上;
2011年因為物價上漲開始踩剎車,經濟增速降低到9.5%,房地產增速也降低到5.4%;
2012年物價控制到了3以下,經濟增速也降低到7.9%,保8失敗,房地產增速萎縮到1.2%。
房地產開始綁架經濟。2002年招拍掛以後第一次從政策上,明確的拉房地產。
4、制度建設
這五年也沒有任何制度建設,改革停滯的十年,基本就是貨幣洪水、高通脹、然後踩剎車。
5、經濟學理解
(1)凱恩斯主義登台(凱恩斯主義相關利弊,看另外一篇文章,在此不多說了)
天量貨幣超發的貨幣政策、天量基礎建設投資、拉高房地產投資,嚴重透支了經濟的未來。
面對外部需求的急劇降低,國有企業奮不顧身的沖了出去,企業槓桿暴增,政府槓桿也暴增,透支第一次。
2009年中國企業債務不到2萬億,2009年直接變成7萬億,2012年變成10萬億。
(2)國進民退(經濟制度性倒退)
在這五年出現了最嚴重的國進民退現象。經濟危機到後來,因為外部需求的消失內部有效需求的不足,實體經濟嚴重下滑。此時四萬億計划出台,最後在地方政府的放大下,到達了十萬億。信貸大規模放水,但是中國利率不是市場化利率,中國經濟也不是市場化經濟,信貸必然優先政府和國企,民營企業根本拿不到貸款,只能民間融資,利率非常高,生存壓力巨大。
大放水後,基建規模急劇增加,且國企不太關注利潤,用工成本提高很快,工資提高導致通貨膨脹。然後中國政府又開始踩剎車,回收流動性,這流動性一回收,本來就很高的民間借貸利率更加高了,實體經濟在工資提高,民間利率再次暴漲下基本倒閉,此時出現了倒閉潮。一放一收民營企業死傷無數,民營企業拿不到,收他們先倒霉,這就是利率的雙軌制。
自此以後民營資本也從實體行業進入了資本炒作領域,全民加企業一起炒房正式開始。凱恩斯主義對經濟結構的扭曲可見一斑。自此開始投資領域就開始了對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不斷擠壓。
(3)房地產正式綁架了中國經濟,成了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
(4)資產泡沫出現,地方債務高企。
第四階段:2013年-2017年(習、李)
1、宏觀經濟背景
(1)前十年,改革原地不前,加上四萬億留下的嚴重的後遺症。資產泡沫和地方債務高企。然後就是經濟增速的一路下滑。面對這個現實,本屆政府提出了新常態,三期並存的艱難現實,增速下滑、結構調整、前期政策消化。要保持經濟一定的增速下,還要同時做結構調整和消化前期政策的後遺症債務和資產泡沫。
(2)經濟增速:下滑是必然從保8到了保7,繼續投資拉動的邊際收益越來越低,投資,尤其是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拉動難度越來越大,弊端越來越大。
(3)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極不健康,經濟拉動全靠房地產和基建拉動,消費難以啟動。出口又面臨劇烈的不確定性,繼續保持增長也幾乎不可能,逐步喪失了低端製造業的優勢。不得不升級轉型。經濟轉型從低端製造業轉型到中高端及服務業,依靠消費拉動,又不得不面臨制度的約束,產權制度保護、社保不足等缺失。
(4)前期政策消化期:前期的政策遺留的巨額債務、且債務質量很差,房地產價格又拉到了一定的地步,繼續拉升風險加大,基建找到能盈利的項目難度很大。
(5)出口放緩、前景不確定性增加。消費短時間又難以拉動。供給側改革,轉型技術積累,短時間難以奏效。政府正向能做的也就是三個:體制改革、經濟調結構、增加社保。體制改革阻力大,社保又牽扯到利益分配問題,政府投資去向及分配比例問題。經濟調結構得保護產權、積累繼續也面臨體制約束。經濟增速要大致保住的話唯一能做的依舊是投資。
2、貨幣政策
(1)2015年2月開始下調存准,從20%下調到16.5%。
(2)一年期定期從3.0%一路下調到1.5%。
(3)M2擴張速度逐步收斂,從13.6%逐步降低到8.2%。
貨幣政策有限制的擴張,並逐步降低。因為沒有了熱錢的流入,儘管雙降,但是貨幣擴張速度比前五年大大降低。(具體貨幣部分可以看資產泡沫之貨幣篇)
3、房地產政策
(1)2013年新國五條、抑制投機、增加土地、加快保障房470萬套、開工630萬套;個稅總額的1%調整為差額20%;
(2)2014年利率優惠0.7倍、貸款還清不算二套;放寬公積金;降息;
(3)2015年兩年以上免徵營業稅、二套首付降低到四成;雙降;
(4)2016年首付兩成、二套三成;降稅;
(5)2016年史上最嚴調控從10月到2017年三月;限購、限貸、限售、房產稅、增加土地
(6)長期的棚改及貨幣化安置
13年房子各種限購的取消,導致了有個需求的釋放,但是很快就熄火了。14年後就不景氣了。畢竟90年是人口最後的高峰了。
從14年開始鼓勵買房,房地產自2002年招拍掛以後第二次政策明確的拉房地產,拉了三年,最後加上央企拉地王、棚改的貨幣化安置才把房地產拉起來,然後又太火了,後期踩剎車,但是三四線棚改依舊繼續。(棚改大家可以看專門的棚改篇)
4、制度化建設
(1)利率的市場化
(2)匯率的市場化
(3)人民幣的國際化
(4)一帶一路(學馬歇爾計劃,大家自行百度)
上述改革除了利率的市場化還在繼續緩慢前行,其它的都失敗了。
5、經濟學理解
(1)投資收益的邊際遞減,可回收成本基建項目庫存的不足。
(2)嚴重的產能過剩,收入增加乏力,此時放水通脹都拉不起來,還經歷了長達三年的ppi下降過程。實際上已經有了通縮的影子了,可能在此情況下,國家下狠心拉起了房地產,其它任何產品都過剩,只有房地產儘管費勁但是好歹是拉起來了。儘管拉起來對未來有透支,但是眼下的經濟增速保住了。
也因此居民的槓桿在2017年後也拉起來了,此時政府(大約30%)、企業(167%)、居民(50%)三個部門槓桿都不低了,債務危機隨時可能發生。
(3)工業化後期的城鎮化(未來城鎮化的潛力究竟有多大)
工業化帶動了城鎮化,工業化的尾聲也就是城鎮化的末期。中國民工年輕時代在城市的打工,到了四十左右就被踢回農村,這本身就失去了城鎮化的可能,他不可能二次進城再城鎮化,因為還需要供子女上學,經濟上已經不允許,需求上也沒必要。
PS:一、羅斯福新政如下(對照觀察最近的經濟政策):
1、 銀行放棄金本位、放水、對外貶值刺激出口。
2、 國家進行行業規模控制和指導,防止產能過剩。
3、 國家補貼殺牛去產能
4、 大規模基建刺激投資和就業
5、 提高社會保障
6、 給窮人發救濟金
二、2016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合計為:32.9萬億
(1) 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佔比為44%。
(2) 居民消費最終消費為29.3萬億,在GDP中佔比為40%。
(3) 居民債務增加:6.2萬億
(4) 居民儲蓄增加:5.1萬億
(5) 當年新房銷售總額為11萬億(含住宅、商住辦公等)。
居民能夠在新房上提供的支出為:32.9+6.2-5.1-29.3=4.7萬億
新房消費居民支出只佔一半?
如果超過一半的話,那就有如下可能:
(1) 可支配收入低估
(2) 居民消費高估
(3) 沒有考慮居民當年購買的理財、股票等支出,如果考慮這些誤差將更大。
前兩條合計誤差估計約為4萬億左右,最大可能是消費佔比並沒有那麼高,還是低於一半,投資仍是大頭。
在目前的這個收入結構下,消費型社會道路漫長。
推薦閱讀:
※鄉村旅遊上升為國家戰略,能否發揮其在解決三農問題、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中的作用?
※大敗局
※不關於北京經濟真相的閑扯
※2017年中國十件經濟大事,哪些改變了你我生活?
※新中國經濟發展軌跡、現狀、趨勢及可能路線的風景、陷阱與前景之分析
TAG: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