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萬物的界限:無

要問我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俺想先問一下,你覺得你自己最初是如何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是么?你確定自己從一生下來就擁有著某種天賦的理性,就能夠從這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各種物品中,準確地識別出它們各自不同的性質、內涵、屬性、外形,並毫無障礙地用這些東西來形成各具特色的實體概念,還能一絲不差地用語言將這些概念準確地表達出來,然後完美地對某種物品進行命名?你不覺得這有點太神奇了么?就算你認為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來說,創造這點小奇蹟不算什麼。那麼你能想像一隻動物,比如一隻貓或狗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么?它們當然懂得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儘管可能不如你的看法複雜,但如果它們不能看待這個世界,它們又怎能自由地在這世界上奔跑跳躍?不要說你不知道,作為一個天生就能創造奇蹟的人,這點小事情怎麼能難得住你?難道動物和人一樣,只除了它們不會說話和命名???

好了,不開玩笑了。現在,想像你是一個嬰兒,當你第一次睜開眼睛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外部光線刺激視網膜產生的神經衝動會給你那尚未發育完全的空蕩蕩的大腦帶來什麼樣的刺激,留下什麼樣的印象?你說我作弊?是的,上千年前的人們是不懂視網膜和神經衝動這些事,但俺不是正在共享你的記憶嘛。而且你也別把我們想得太傻了,每個人都是從一無所知的嬰兒時期慢慢成長起來的這一點我們可是非常清楚的。也罷,咱換個場景,假設有一堆被碼放得整整齊齊的磚頭在你面前,每一塊磚頭的外觀都一模一樣,你要如何分辨出它們當中的每一塊來?

別,別扯什麼「空間概念」和「同一性」之類的東西出來,俺是原始人,俺聽不懂那些。不要忘了咱的「約法三章」,就是那三個前提,不是第三條,是第一條。對啊,你就不能簡單一點,只用眼睛看出一堆一模一樣的磚頭裡哪塊是哪塊么?那就先不要表述你具體看到的是一堆中的哪一塊,只要先告訴俺你是不是能看出這些磚頭雖然一樣但卻並非一塊?眼睛沒毛病的話肯定能看出來吧?好,告訴俺,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沒錯,縫隙,即使磚頭碼放得再好,即使那些磚頭的外觀再怎麼一樣,磚與磚之間通常還是會有細小的縫隙顯露出來的,理想的碼放情況下這些縫隙可以是看不出來的,但那種情況下,即使你的空間概念再好,你還能看出它們不是一整塊嗎?咱把「縫隙」的概念抽象處理一下,變成一個可以感受的普遍概念——界限。之所以不用「界線」,是因為一方面界線的「線」字帶有過於濃厚的幾何色彩,咱現在是在進行對感官信息的概念化處理,不是解析幾何;另一方面「界線」這個詞太絕對、太呆板了。後面會說到,其實說「界限」還是有點僵硬了,我們一般直接說「陰陽」,但你們對於「陰陽」的誤解太深,為了便於逐步糾正你們的理解,咱倆目前先說「界限」。

界限是普遍存在的,任何東西能夠被理解、被識別、被描述,都是因為在其內部或外部或在內外兩方面有著界限所劃分出的種種區別和特徵,而界限本身是我們從經驗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我們認為正是界限的存在使得思考和分辨成為了可能,甚至是界限的出現令宇宙從其初生時的混沌狀態變成了我們可以認知的世界。

縫隙是界限的一種常見的存在形式,通常出現於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固體實物的緊密交接處。而「界限」一詞是我們對於類似的所有不同事物的交界處的稱呼。不僅是一條細細的縫隙,任意的客體,例如一棵樹、一根桿、一道線、一條河、一座山、一塊石頭、一顆星星,甚至是某些不那麼顯明的客體,比如某片空間、某段時間、某個很容易被忽略掉的事件等等,都可以視為一條界限。只要在任意兩事物間,存在某種可以被察覺到的不同,那麼就可以肯定這裡存在著界限。界限是感官能夠感受到的,咱先不管這種感受是如何可能的(到下個篇章再說),如果感官接受的都是客觀信息的話(健康的感官應該都有這種正常功能吧),這至少說明了界限是客觀存在的,並且是可以經由健康的感官機能進入主觀思想的一種東西。

我們可以設想,剛出生的時候,任何人的頭腦中都是完全空蕩蕩的,也許連「空蕩蕩」都算不上,因為那顆幼稚的腦袋只是個單純的物理存在,其中只有在維持著基本生理機能的生命組織,沒有任何理性的概念空間,同樣沒有任何所謂的「先驗理念」,更遑論什麼智慧了。當然,此時的嬰兒無疑承載著作為人類的遺傳信息,但這種遺傳信息與哲學上的概念恐怕根本不能看作是同樣的東西,因為遺傳信息只作用於生理上的成長發育,即便是人類的生理結構確實奠定了形成概念空間的物質基礎,但是好像也並不能就此認定這些遺傳信息一定會在事先在概念空間里寫入些什麼內容。作為已經製造出了計算機,因而能夠輕鬆區分硬體和軟體的你們來說,這點道理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在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理解是這就相當於算盤和珠算口訣的關係,單用一個算盤是無法教會人們如何做算術的,還必須要有相應的口訣才可以。嬰兒的大腦就像一個算盤,而感官刺激所留下的經驗印象則會在之後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裡教會他如何使用大腦的口訣,所用的語言媒介就是唯一可以在主觀與客觀世界之間自由來去的界限(關於「唯一」和「來去自由」咱一會兒就說),老師就是整個大自然。所以我們說智慧是自然贈與人類的最珍貴的禮物,至於能學到多少,就看各人的造化了。自然是公平的,她同時也在用教導人類的方式教導著所有的生靈,只是人類好像是學得最好的,不過我們又怎麼知道呢?畢竟在神秘主義(就是孔子不願談論的「怪力亂神」)者們的傳說中,經年累月地修行的其它物種的精靈們,可是擁有著不下於人類的智慧和力量的。至於我們為何能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俺覺得也許你們當中的生物進化史的研究者們應該能夠給出比「女媧造人」更靠得住的說法吧。

別急嘛,咱這就來考察一下界限為什麼可以從客觀世界進入主觀思維並構建起用維特根斯坦的話說叫「有意義的概念」(只是有意義的概念,關於「真」的概念還得等等再說),並由此建立起概念空間。

界限究竟是什麼呢?前面說過,任意不同的事物之間都有界限,所以界限在本質上就是不同。這麼說是有點太簡單了,咱來仔細地想一想。任何一個被我用來視做界限的東西,它們有任何共同的特點嗎?當然沒有,因為任意的客體都能被當做界限,而任意的客體是不會有什麼共同點的,因為它們本身就已經涵蓋了所有的不同。硬要說的話,大概就只有它們「本身都擁有各自的界限」和「它們都是客體」這兩者了,可是咱要討論的正是界限何以能夠從客觀進入主觀,所以那兩點共同點對於問題的解決恐怕沒有什麼幫助。哦,對,似乎還可以說「它們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但其實就算是整個宇宙也是可以作為一個界限的,比如我可以說「在你和我之間,隔著整個宇宙」,這樣宇宙就成了你我間的界限了。什麼?你和我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你錯了,咱說的是作為客體的宇宙,而你我可都是主體啊。

如上所述,界限就是不同,只因有了不同,我們才能區分出萬事萬物,可以說任何有區別的地方就有界限。假若萬物是有,那麼界限就是與萬物之有不同的東西,也就是無。正因為界限是無,它便可以無所不在,無孔不入。也正因為界限是無,是不同,是區別,所以當嬰兒那混沌一片的心靈接受到由感官傳遞而來的外界的無之後,便會依照那無的形式,還原出一個個的形象,形成最初對於世界的感官印象。因為界限是無,所以我們從來不會疑惑為什麼小小一個人的身體里能夠容納天下的萬事萬物,畢竟人其實根本沒有把任何事物真正地納入心裡,我們所經驗到的,不過是事物的界限而已,這界限是無,因此我們對這界限的容納量理應是無限,而我們自身的有隻會由於無的界限的劃分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越來越多姿多態,卻絕不會有任何實質上的損失。並且帶給我們這一切經驗的自然之物也是一樣,它們的性質、內涵、外觀、屬性既不為我們所擁有,也不會因我們的感受和了解而改變,但我們的主觀世界和它們的客觀存在絕非毫無關聯,哦,應該說恰恰是通過「無」來關聯的。所謂「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起碼在主觀歷程上是這樣沒錯,第一個「有」是純粹的有,第二個「有」則是概念的存在。

界限是無,在界限從客觀進入主觀的整個過程中,客觀世界失去的是無——即沒有失去,主觀世界得到的是無——即沒有得到。可是,概念空間里確實因此而勾勒出了千千萬萬種不同物體的形式畫面,勾勒所使用的「顏料」卻並非來自客觀世界的任何實物或性質,也沒有任何的客觀實物和性質能夠獲准進入主觀世界,否則主觀和客觀便會發生混淆,而任何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不會讓這種混淆發生的,因為一旦發生了這種情況,就意味著我將無法區分出什麼是自己的意識、什麼是自然的存在。真正能夠突破客觀與主觀世界間界限的,只有界限本身了,因為界限是無,當它與有相結合的時候,就會產生出形式。任何概念都可以憑藉有和無結合出的各種類型形式材料的無限積累而誕生出來。至於客觀世界的界限為何經常能夠在通過感官到達主觀世界的整個旅程中完全保持或基本保持原有的形態不變——界限是無,顯然不可能有任何內部構造和內稟屬性,其自身也不會有什麼可以自我保存的性能、特質,僅有的也就只是一個從外部可以看出來的形態,也就是一個幾何形狀和或模糊或清楚的呈現狀態——咱等到下一個篇章再說。

總之,隨著界限從客觀進入主觀,客體被認識了,主體的認知能力也得到了體現。然則對客體而言,被不被認識於它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對主體而言,這種認知能力的體現在絕大多數不反思的時候,也只是一件不自覺的事情。因而雖說主觀和客觀因界限而發生了關聯,但這種「無」的關聯絲毫不會影響它們各自的獨立性。

推薦閱讀:

財富權力
自然性的道德
人的力量
氣的生滅

TAG:哲學 | 中國哲學 | 元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