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史上的今天:「儒勒·凡爾納」號宇宙飛船
摘要:
「儒勒·凡爾納」是一位偉大科幻作家的名字,同時也是歐洲第一艘先進貨運飛船的名字。
2008年4月3日,「儒勒·凡爾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這也是首次有歐洲研製的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
ATV-1「儒勒·凡爾納」 任務徽標
來源:ESA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幾乎家喻戶曉的偉大法國科幻作家,多少人小時候都是看著《海底兩萬里》長大的。
但這也是歐洲空間局(ESA)開發的一款大型自動貨運飛船的名字,這就是「自動轉運飛船」(ATV)。 這款飛船的直接用途是向國際空間站運送氧氣,水,食物和各類補給物資,在用途上與俄羅斯的「進步」號貨運飛船相似,但歐洲ATV飛船的載重量大約是「進步」號三倍,從而在美國、俄羅斯之外,為國際空間站補充了重要的物資運輸力量。
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1828-1905),多少人是看著他的科幻小說長大的?
來源:wiki
一艘ATV飛船最多一次能夠運載重量超過6.6噸的各類乾濕貨物。除此之外,ATV還能額外攜帶重量大約2.5噸的自用燃料,這些燃料可以被用於與空間站的交會和對接,幫助維持和推升空間站的軌道高度,最後還要用於給自己減速制動,從而墜入大氣層焚毀。
在2008年到2014年期間,ATV貨運飛船一共發射了5艘,每一艘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名字,其中第一艘就叫做「儒勒·凡爾納」。
2008年3月9日,一枚阿麗亞娜-5ES火箭從南美洲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將全重接近20噸的「儒勒·凡爾納」飛船送入太空
來源:ESA
由於是這種新型飛船第一次執行運輸任務,「儒勒·凡爾納」飛船從南美洲的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之後,在軌道上飛行了三周多的時間,以開展各種性能測試,並開展了一次模擬對接演練,最近時與國際空間站的介面僅僅相距10米左右,結束時還測試了防撞系統的性能。
最終,2008年4月3日國際標準時間14:45,「儒勒·凡爾納」號ATV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實現對接,為空間站送去了大約3.4噸重的各類補給物資。這也是國際空間站首次迎來一艘由歐洲研製的貨運飛船。
正在逐漸接近國際空間站的ATV-1 「儒勒·凡爾納」飛船
來源:ESA
2008年4月25日,「儒勒·凡爾納」號ATV飛船啟動發動機,幫助將國際空間站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軌道高度上。
隨後,在與國際空間站保持對接狀態大約5個月之後,2008年9月5日,飛船與空間站脫離並開始主動減速下降高度,攜帶著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各類廢棄物和垃圾,於9月29日墜落南太平洋。
美國太空梭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一艘歐洲ATV飛船正和國際空間站對接在一起(畫面最下方的白色飛船)
來源:ESA
ATV是歐洲研發的第一種專門的貨運飛船,歐空局各成員國為這一項目的實施投入了超過13億歐元的資金,從1998年便開始研發,到2008年才終於建成並進行了首次發射。
ATV飛船上採用了很多新技術,比如用於對接的激光測距導航系統。在升空之後,ATV飛船會在GPS系統信號的引導下逐漸接近國際空間站,最近距離達到大約250米左右。此時飛船上的激光測距系統就會被激活,後者會發出一束激光照射空間站上的反射器。通過對反射信號的分析,飛船能夠非常精準地了解自己與空間站對介面之間的空間距離。
「儒勒·凡爾納」號ATV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之後,兩位俄羅斯航天員進入飛船內部
來源:ESA
2015年,第五艘ATV飛船完成使命並在大氣層焚毀之後,歐洲停止了ATV飛船的生產。不過,歐洲與美國在2012年達成了一項協議,正在研製中的美國「獵戶座」載人飛船的服務艙將使用歐洲ATV飛船進行改裝。
如此,美國方面將能夠大大緩解「獵戶座」飛船研製中財務超支和進度落後的問題,歐洲ATV飛船項目也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重生和延續。
2008年9月29日,ATV-1「儒勒·凡爾納」號飛船返回地球,在大氣層中焚毀,殘骸墜落在南太平洋
來源:ESA
https://www.zhihu.com/video/965326451733741568編者按:
《天文史上的今天》欄目是老嚴的一次個人歷險,試圖通過堅持365天,完整記錄一年中每一個日子在人類漫長的天文歷史中留下的印記。
「更新這麼不及時! 還天文史上的今天!你這是天文史上的大大大前天!!」
————不再忍受老嚴的拖延症,每天都看最新更新——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星空早知道
推薦閱讀:
※天文史上的今天:國際空間站首次嘗試快速對接程序
※波音公司「星際飛船」能否登月?建立月球基地等目標?
※一旦發射失敗,載人飛船可能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