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白皮書(3)
咖啡,我們喝的是什麼?
弄懂我們在咖啡中喝到的是什麼之前,我想說一個更簡單的問題。
為什麼大多數人不喜歡喝咖啡?無論你怎麼描述這杯咖啡,味道如何如何好,但是人家就是覺得不好喝。
雖然大眾味覺審美的提升需要時間,但是我們都是同一種生物。不管你視覺審美如何,視力如何,哪怕是色盲色弱,我們所有人都看不到紅外線,也看不到紫外線,我們的色域是幾乎一樣的。當你描述的事物狀態無法形成有效聯想時,就要多想一下自己的問題了,不要粗暴地認為是人家不會喝,不懂,土豹子,品味差。
概念的歧義
雖然咖啡風味只佔了咖啡味道品質的一小部分,但是大家都比較在意這方面的學習與交流。學習和交流是好事,但是很容易陷到概念與定義上的誤區里。
比如說,水蜜桃味。咖啡愛好者很明顯能捕捉到的風味,但是絕大多數「正常」人並沒有喝到。這是為什麼?
是因為,咖啡裡面的這個「水蜜桃味」和水蜜桃的「水蜜桃味」不是一個味,其實水蜜桃的水蜜桃味和飲料糖果的「水蜜桃味」也不是一個味,甚至同一品種的水蜜桃,味道也會不一樣。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原因是什麼。
水蜜桃的主要風味成分主要是內酯類還有各種醇類、萜烯類等。
水蜜桃飲料糖果的主要風味成分主要是類似於水蜜桃風味中多種酯還有多種醇、萜烯,種類越多,味道越逼真。
咖啡里的水蜜桃風味成分主要是某些類似於水蜜桃風味中酯類、醇類等。
從成份上就可以看出,水蜜桃與水蜜桃飲料糖果都能有很大的味道差異,更別說其他的類似味道了。
咖啡中的水蜜桃味是似是而非的,當大家經常性地在咖啡中和到這種風味,就會加深對「咖啡中的水蜜桃」味的味覺記憶,直至形成概念。就像是產生一個新生辭彙,只不過跟之前的辭彙寫法一樣,概念上外界以為是一樣,內部也以為是一樣,但其實不一樣。這會形成咖啡內部共識,或者說,只有玩咖啡到一定深度的人才會聯想到的「水蜜桃味」,但是對於傳播來說,需要長時間引導理解,這個效率真的很低,也就是我之前說的傳播障礙。
我覺得,是的,我個人覺得,只是覺得,香甜水果調性,就差不多夠介紹的了,如果和水蜜桃的風味很像,可以加一句水蜜桃感。
記憶與聯想的歧義
好,假設我已經熟悉很多咖啡中的特定風味描述了,柑橘啊、蜂蜜啊、焦糖啊黑巧克力啊,前提是這些風味在咖啡中比較常見,在我一次次強化特定記憶後,還是比較容易分辨出來的。而且它們確實和柑橘啊蜂蜜啊有一定的類似的風味。這些味道可以想到的另一個條件,是我吃過聞過,可能沒有刻意記過,但是日常還是有不少的接觸。
但是,對於我這個北方人來說,佛手柑啊;對於我這個中國人來說,楓糖啊。這些味道,我接觸過,但是印象真的沒深刻到隨時聯想起來。至於黑醋栗啊之類的風味描述,還是斟酌一下再說吧,你吃沒吃過黑醋栗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沒見過活的,你跟我說黑醋栗味,打死我也沒法產生共鳴啊。別說風味輪上有,風味輪上寫的那些東西,中國人很難吃全。況且語言概念上還是有一定差異,我們概念里的可可味和墨西哥人概念里的可可味,基本不會是同樣的,而且差異可能還會很大。而最常見的那些烘夾生了就會出來的十分清晰的豆角、毛豆、烤地瓜這些路邊小吃的味道,風味輪上就沒有寫,別說你們沒喝到過。
還有一些人會描繪成具體到某一品牌的某款巧克力什麼的,你是跟我炫耀你零食吃的全?還是嫌棄我們見識少?
所以,我覺得,是的,我個人覺得,只是覺得,在咖啡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風味描述這件事上,介紹出某種類似的水果調性,大眾有普遍認知的事物,能夠有效勾起聯想,產生共鳴,會更嚴謹一些。
無效溝通都是小事,但是如果外界誤會這是個邪教團體,就是大事了。
推薦閱讀:
※咖啡的傳播與流行 (九)為咖啡洗禮這種事兒,可以說很幽默了
※以科普的名義寫一些有關咖啡的知識(序)
※顯微鏡下的咖啡風味
※中國的咖啡味道
※家用咖啡機選購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