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開端:五四文學革命

新文化運動隨著1915年《新青年》的創辦而浩浩蕩蕩地揭開序幕。不久後,五四文學革命從這其中分離出去成了一股獨立的潮流,是為現代文學的開端。

五四文學革命的兩位先鋒,一位是胡適,另一位是陳獨秀。前者的貢獻主要在語言形式上,即倡導白話文運動等,後者則主要在思想內容上有所建樹,如三大主義。

「文學革命」,這個說法其實本身就有些值得人注意的意味。自古至今,你可曾知道有哪個朝代的文學繁榮是通過「革命」引起的?從諸子百家到魏晉風流,不都是先有敢於創新的摸索者,然後有天才一鳴驚人地樹出高峰,接著引起一大群模仿跟隨者,由是產生一種潮流的嗎?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繁榮,是一種純粹的文學。而五四文學革命,卻是一開始就有《建設的文學革命》和《文學改良芻議》的發表,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建設新文學,建設怎樣的新文學,明確了啟蒙的目標。然後大家就一窩蜂地朝著那個目標湧上去。

什麼是「革命」?高中歷史課上老師曾經說過:「改革是較溫和的,革命是非得要人命的。」那麼文學「革命」,要革誰的命呢?這個大家都知道,革的是傳統文化的命。誠然,它沒有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甚至還有學者認為五四文學革命是對晚明文學的繼承,但是它在否定傳統時的過於激烈是沒有爭議的。

木心有個比喻打得好,「政治,是動物性的。藝術,是植物性的。你可以殘害動物,但你無法反對植物。」在政治領域裡,你想讓你的理念得到其他人的認同,你就必須攻擊那些和你相悖的理念,揭發出它們的缺點,把你的理念捧上去,像動物一樣為了爭奪事物而撕斗。政治是講究唯一性的。政治一旦出現兩元甚至多元,社會就會亂,前蘇聯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這不是哪個黨派寬不寬容的問題,任何黨派只要上台,就必然會打擊其他黨派,至少是削弱他們,來維持自己的權威。但藝術不一樣,藝術講究的是百花齊放。如果說政治追求的是統一,藝術追求的就是個性。不同的藝術理念是可以共存的,甚至,正是因為有不同理念的碰撞才會有藝術的繁榮。所以說藝術是植物性的,不同的流派像是兩棵樹,共同沐浴在陽光下,能夠和睦共處。

五四文學之所以呈現出「動物性」的特點,還得從它的性質上來說。一開始我就說到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分流,這就已經能說明問題了。文學革命從一開始,就背負著「開發民智」的啟蒙任務,它不是純粹的,而是和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我們要看清的是,這是特殊時代下的特殊事件,在內憂外患、國家風雨飄搖的時候,文學是無法獨善其身的。只有國家保住了,文學才有發展的機會。若是從思想啟蒙方面來說,五四文學革命無疑是成功的。

說到底,文學天然與社會是分不開的。因此,文學被賦予啟蒙意識是無可厚非的。但它不應下沉,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文學的意義。而是應該上升,超越政治或社會,成為藝術。

民國文學開始的前些年,尚且還能包容個性,湧現出很多風格和流派。可惜它逐漸淪為了政治的宣傳工具,為政治服務,悲乎哀哉。所幸文學的生命力頑強,政治並沒有完全掩蓋出文學的光芒,此為後話。


推薦閱讀:

第二章 魯迅(一):悲觀與絕望
《尤利西斯》第七章——一百多年前的科幻小說?
書推|《困窘的瀟洒:民國文人的日常生活》
第二章 五四文學的線索
聲音和畫面相得益彰的敘事藝術----分析王鼎鈞《那樹》

TAG:文學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