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所知依分第二(2)

如是已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安立此相云何可見。

前面講了佛陀的例子,表示佛陀確實說過阿賴耶識。下面說說,如果沒有阿賴耶識,有很多問題,以此反證阿賴耶識的存在。

我們來介紹一下,阿賴耶識長什麼樣子。他的性狀如何?

安立此相略有三種。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

阿賴耶識簡略地講,有三種樣子

其一、自相,指阿賴耶識本身是什麼性狀的

其二、因相,指阿賴耶識作為其他事物的原因

其三、果相,指阿賴耶識是如何產生的,他是其他事物的果。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為彼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

所謂阿賴耶識的自相,指的是一切雜染品,也就是眾生的所有行為,所造的善業、惡業、無記業(現行)。這些所做之行為所留存的記憶和經驗熏習,作為阿賴耶識存在的因。這些留存下來的記憶,就是種子,他和眾生所做的一切行為相應。也就是你做了一件事情,事情結束了,但是事情的記憶留存下來了。

比如看了電影,電影看完了,留下了對電影情節、畫面的記憶,這就是種子。為未來生起新的現行做準備。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所謂阿賴耶識的因,就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所謂種子,就是做任何事情,感知一切事物,留下的經驗。這個經驗,就是種子。

現實中人也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所思的事物,他變成記憶留存下來。到了做夢的時候,重新發生作用,然後展現出夢境。

因此,現行本身就是種子的因。沒有熏習如此多的記憶,就構不成阿賴耶識的存在。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薰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

那什麼是阿賴耶識的果呢?就是無始以來熏習所形成的記憶。這堆記憶生起了阿賴耶識。

現在有些人誤解唯識中的阿賴耶識,認為阿賴耶識不生不滅,但種子生滅不斷。這是錯的。

實際上,阿賴耶識本身是支配者,他支配著萬法的生起。同時他也是被支配者,他是被現行積攢的記憶所支配。沒有記憶的存在,根本就不存在阿賴耶識。

因為阿賴耶識和種子不是分離,割裂的狀態。而是集合概念,種子的集合體就是阿賴耶識,如果種子生滅,那麼阿賴耶識怎麼能不生滅。只不過是,概念被封閉下的阿賴耶識,在凡夫看來才是不會生滅的。

就如同,桌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如果原子運動,桌子實際上也是在運動,只不過凡夫遍計所執,用概念去言說實體的時候,把概念封閉了而已。

1、熏習

複次,何等名為熏習?熏習能詮何為所詮?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詮。

那麼什麼叫做熏習呢?所謂熏習,就是種子和現行的關係。

現行是能熏習,種子是所熏習。兩者具生具滅,現行是阿賴耶識的因,阿賴耶識是現行的果。

如苣[廿/勝]中有花薰習。苣[廿/勝]與華俱生俱滅。是諸苣[廿/勝]帶能生彼香因而生。

就如同,榨油的胡麻,加入花。胡麻就帶有花的花香。香氣就依附於胡麻上,具生具滅,這就是熏習。

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薰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生。

就如同,一個行貪之人,他熏習大量關於貪的記憶,於是他就養成了貪的習氣。這個貪的記憶就生成了相應的種子,種子然後展現出現行。

或多聞者,多聞熏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記因而生。

還比如,一個博聞強識之人,他熏習了某個學科很多知識。這些知識的記憶和聽聞的作意具生具滅。心中就帶著相應的記憶生起了。

由此薰習能攝持故。名持法者。阿賴耶識薰習道理。當知亦爾

如果一個人能夠熏習大量的法,然後保持相應的記憶不失去,就可以叫做持法者。

就如同一家銀行里存有大量現金,表面上不存在,但是當要用的時候,有大量的現金儲備。阿賴耶識就是記憶的集合體,因為無始以來熏習的記憶太多太多。

所以,如果一切皆空,為什麼要學佛法。對於發無上菩提之人而言,因為雖然自己面對的世界都是假象,但是不妨礙真實世界的機制發揮作用,如果熏習大量正見,最後就能阻斷錯誤的思想的增長。

2、

複次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為別異住。為無別異。

那麼下面解釋,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是怎麼樣地存在。是無分別地積攢在那裡,還是分門別類地儲藏起來。

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中住,亦非不異。

阿賴耶識和現行不是兩個東西,阿賴耶識本身是無記的。不能說阿賴耶識是善,或是惡。但是阿賴耶識生出的現行,是肯定有差別的,因此說阿賴耶識和現行的關係應該是不一不異的。

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別,名一切種子識

阿賴耶識就如此生起,他能生起現行,也就是各種各樣的功能差別。而他是一切種子的堆積,故說他是一切種子識。而種子是未來生現行所用。

3、互生因果

複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因,云何可見?

阿賴耶識和現行是互相為因,這是怎麼看到的?

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為因,道理亦爾。

就如同燈火,他是互相生起,絕對運動的。就如同一堆樹枝綁起來,如果只有一根樹枝,他就倒下了。而綁在一起就不會倒。每一個樹枝都支撐著整體存在,整體的存在又保證每根樹枝存在。道理就是如此了。

如阿賴耶識為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為阿賴耶識因。

阿賴耶識是現行的因,現行是阿賴耶識的因,兩者互相為因。

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余因緣不可得故。

他們的因緣就是如此了。

云何熏習無異無雜,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為因?

為什麼說,阿賴耶識本身是無記。既然他是無記的,那麼為什麼生出的現行會是有區別的呢?

如眾纈具纈所纈衣,當纈之時,雖復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染色絞絡文像顯現。

就如同,布,他塗上某種東西,這種東西使得布黑一塊,白一塊。然後再塗上某種顏料,使得這裡面的差異看不見。雖然看不見,但是一進入染器中,還是看的清清楚楚的。

其實這個比喻不太好,其實他想說的是,比如種子,罌粟花的種子和茉莉花的種子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長出來的花卻是有善有惡。

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異雜能熏之所熏習,於熏習時雖復未有異雜可得,果生染器現前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

阿賴耶識也是這樣的,記憶處於種子的存在形態的時候,是無記的。但是一旦成熟,形成果報,那可不是沒有差別的。

4、二種緣起

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

大乘佛教中有兩種緣起極為甚深。為什麼呢?因為凡夫看不到,他是離言的。

而十二緣起在大乘佛教看來,只是方便說法罷了。

哪兩種呢?

1、分別自性緣起

2、分別愛非愛緣起

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

依靠著阿賴耶識緣起,是為分別自性緣起。

我猜想,當年六祖慧能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很有可能他所說的自性是分別自性。

分別自性,在《真實義品》我們講過,

云何名為自性分別?謂於一切色等想事,分別色等種種自性所有尋思。如是名為自性分別。

什麼叫自性分別呢?就是對六根、六塵、五蘊一切諸法,一一分別他們的自性,認定他們的存在,是為自性分別。

分別愛非愛,我們也講過

云何名為愛分別?謂緣凈妙、可意事境所生分別。

什麼叫愛分別?就是遇到可愛的境界,所產生的分別。

云何名為非愛分別?謂緣不凈妙、不可意事境所生分別。

什麼叫非愛分別?遇到不可愛的境界,所產生的分別。

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

這裡面依靠著阿賴耶識生起諸法,就是分別自性緣起。

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

就是在名言上,分別A,分別B,這種分別的記憶熏習為種子,種子和現行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比如我寫文章,那麼相對應就有一個寫文章的記憶留存下來。而這種記憶由於被凡夫妄想執著而成,他是依靠分別而存在,所以種子生起現行,也是生起了不同分別的事物。

就如同,一個人分別桌子和椅子。這個記憶熏習入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生起諸法的時候,依靠相同的分別,分別出來的影響,就是桌子和椅子是不一樣的。是兩個東西,重新出現了分別。

熏習起分別的記憶,出來的也是起分別的記憶。

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

十二緣起,是分別愛非愛的緣起。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劃分呢?因為原始教法時期,不涉及法無我的道理。而大乘佛教著重講法無我,而分別自性,其實就是龍樹破斥的內容。十二緣起只是解決,煩惱從哪來來,往哪裡去的問題。

所以十二緣起是第二個緣起,而分別自性則是甚深緣起,甚深在,一定要把凡夫的世界空掉以後,才能明白這個道理。

印度文明深受希臘文化和東亞文化的影響,所以原始佛教時期,探討的是其實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一直到了大乘佛教,才會去探討宇宙觀,世界觀的問題。

分別自性緣起,是斷法執,宣揚法空。

十二緣起,是斷我執,宣揚人空。

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於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為因。

有人不理解阿賴耶識的存在,於是就搞出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比如認為,以自性為因。認為某個實體,他控制地一切,這是錯的。

或有分別宿作為因。

宿命論,錯的。為什麼錯呢?

宿命論認為,這一生所有的好運,惡運都已經規定好了,所以無需奮鬥,奮鬥也沒有用。於是他們認為就接受,接受了以後,就能把債給還掉。

或有分別自在變化為因,或有分別實我為因,或有分別無因無緣。

這些都是錯的。

若愚第二緣起,復有分別我為作者,我為受者。

如果有人不明白十二緣起的道理,就會冒出一個發出動作,接受的主體,也就是」我「。換言之,不明白十二緣起,或者理解錯了,那麼就會墮入我執。

譬如眾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復有以象說而示之。彼諸生盲,有觸象鼻,有觸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尾,有觸脊樑。諸有問言:象為何相?或有說言象如犁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如帚,或有說言象如石山。若不解了此二緣起,無明生盲亦復如是。

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樣,說什麼的都有。這就如同,不理解二種緣起,也是如此。

或有計執自性為因,或有計執宿作為因,或有計執自在為因,或有計執實我為因,或有計執無因無緣;或有計執我為作者,我為受者。阿賴耶識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如果有人不明白,阿賴耶識的運行機制。認為他是萬物的主宰,那就錯了。實際上他也是被支配者。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其自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異熟識,是阿賴耶識另一個名字,他是指阿賴耶識某種存在形態。

指的是,現在做的某件事情,要很久以後才會成熟。一般就是指六道輪迴。

這個異熟,實際上就是果報的意思。

阿賴耶識以一切種子為自性,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是什麼?就是一切種子。

他能夠攝三界一切諸法,六道輪迴。說白了,這些諸法的影像,都是阿賴耶識這台「放映機」放出來的。

此中五頌

外、內,不明了、於二,唯世俗、

勝義。諸種子 當知有六種。

外種子,就是植物種子,是假的,是世俗的。內種子就是阿賴耶識里的種子,是真的,殊勝的。

阿賴耶識的種子是可以分別為善、惡。

種子有六個屬性

1、剎那滅:相似相續地存在

2、果俱有:因果同時存在,否則不足以發生變化。一個事物滅了,那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的事物是不能生起的。所以種子必須生的同時滅掉。雖然這在邏輯上說不通。

3、恆隨轉:種子永遠運轉。即使是佛的清凈種子也是運轉的。

4、性決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5、待眾緣:就是,種子生起現行,並不是一一死規定,而是要很多其他種子作為助緣才能生起相應的現行。

6、引自果:A被熏習成種子後,種子派生的影響,就是A。比如看到了桌子,熏習以後,生起的現行,肯定是桌子,不能是別的東西。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能熏習,指的是熏習的條件,就是現行。

所熏習,必須具足這麼幾個條件

1、堅:就是無始以來,無時無刻都在熏習。就如同你燒東西,火如果時斷時停,那麼東西就燒不熟。如果用煤氣,一直高溫燒,那麼很快就能燒熟東西。

2、無記:阿賴耶識本身的性質是無記。也就是一堆記憶組成了阿賴耶識,那麼記憶可以有善,有惡,但是這堆記憶既然有善,有惡,那麼他就是無記。就如同,人有好人,壞人,那麼我們能說,人就是好人抑或說壞人。作為整體的阿賴耶識是無記,但是種子未必無記。

3、可熏:就是就如同瀑布一樣,阿賴耶識能夠接受種子,一直運動。

4、與能熏相應:就是種子和現行有相應,同時存在,具生具滅。比如,你看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你一邊看,記憶就一邊儲藏在大腦里。這就叫具生具滅,只不過此時生出來的就是種子罷了。因果必須同時存在,既是因又是果。

只要這四個條件完全具備,熏習才能達成。

六識無相應,三差別相違,二念不俱有,類例余成失。

只有阿賴耶識能夠承擔熏習的任務,其他識都不行。為什麼不能呢?

前五識就不說了,邏輯上就說不通。第六識,變化性太大,如果一個人睡覺不做夢,意識處於潛隱狀態,人就死了?因此,六識都不能承擔這個任務。

第七識,倒是能不停地運轉,但是他的性質是染污的,清凈種子和他相違背。

如果是意識,那麼前一個念頭和後一個念頭必須同時存在,可是做不到。

如果說,用一類來劃分,那麼也是說不通的。比如眼根、耳根都是凈色根,都是一類,但是眼識並不承擔聽聲音的功能。

此外內種子,能生、引應知,枯喪由能引,任運後滅故。

就如同植物種子,有生因,有引因。

是什麼是生因?就是種子生出現行的能力。比如你這一生,是人類,預定好了,90歲

那麼阿賴耶識里的種子,就會保持你九十歲的壽命。

然後你九十歲後逝世後,此時阿賴耶識還能保存一段時間,直到屍體滅掉。這就是引因。

也就是慣性

為顯內種非如外種。復說二頌。

外或無熏習非內種應知

聞等熏習無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過故成相違

外種內為緣由依彼熏習

內種子是真的,外種子(植物種子)是假的,不存在的。一切萬象,都是依賴阿賴耶識的存在而變現。


推薦閱讀:

雜阿含347經
何為開悟?
關於釋迦牟尼在涅槃前聽了魔王的話而流淚的典故出自何處?是否是後人杜撰而成?
既然大乘佛教推崇的六度有忍辱一項,又為總要以毀謗三寶為名,搞恐嚇營銷,說謗三寶者要下無間地獄?
和尚說:戊戌初

TAG:大乘佛教 | 佛學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