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我們常常因為很多事情生氣、失落、氣憤、沮喪、迷茫——吵架的父母、畫大餅卻不兌現諾言的上司、諂媚的同事、插隊的人、不公的社會、找不到方向的自己……但事實上,讓我們生氣、失落、氣憤、沮喪、迷茫的或許不是這些人或物,而是我們對於這些人或物的看法。

我會通過本文說明為什麼會如此,以及在電影和現實生活中,人們如何利用這種現象來進行自我改造、社會改造和廣告營銷。

我也會通過下一篇文章《如何利用思維盲區和知覺空隙訓練自己的高級認知能力》來說明,我們該如何主動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來完成自我調節。比如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態達到理想狀態,如何應對生活中不可改變的現實狀態,甚至如何找到自我價值所在。

在此基礎上,我會通過另一篇文章《擁有成熟的知識體系或框架並不一定是好事》來說明,擁有高級認知能力的情況下,如何重新認知一些事物,比如為什麼建築師、律師、經濟學家等等這類人相對而言會擁有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框架,相比之下很多普通人包括我們自己,似乎形成不了完整的知識體系;比如擁有不同知識或知識體系的人一起合作如何解決產生的衝突,以及如何在合作中找到最優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影響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

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

- 01 -

在TED演講中,Rory Sutherlan教授提到,英國人花了600萬英鎊,目的是將巴黎到倫敦的高鐵時長縮短40分鐘,來提高乘客滿意度。

如果有更省錢的方法,你覺得會是什麼呢?

其實我們可以在高鐵線路上裝上無線網路,這個花費只需要6萬英鎊,只有原來的1%。這個方案有讓乘坐時間縮短40分鐘嗎?沒有。但它讓這段旅程變得更加愉悅和有用。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發現,度過一段愉快時光,時間往往過得很快,而度過難過、煎熬時光時,時間往往顯得漫長無比。

按照同樣的原理,我們可以衍生出其他解決辦法,比如讓超模們手持名酒庄的紅酒在高鐵上提供服務,這個花費只需要100萬英鎊,也比原來省500萬。換來的效果是:人們估計不僅感覺愉悅,更可能希望高鐵開得更慢些!

所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不一定需要從問題本身入手,也可以從人們對於問題的認識角度上入手。這也反過來說明,有時候影響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於事物的看法而已。

- 02 -

有一部青春電影,很多人認為是都市肥皂狗血劇情,叫《二十八歲未成年》,我卻覺得,這部電影是講同一個人以不同心態去看待世界。

電影設定了一個和好玩兒的模式:二十八歲的女主涼夏吃了魔法巧克力,記憶和知覺就回到了十八歲,中間十年的事情就被遺忘得一乾二淨,每次巧克力效果消失,涼夏再次回到二十八歲。

於是十八歲和二十八歲對待事物方式的巨大差異就特別明顯。二十八歲的涼夏怯弱、溫順;十八歲的涼夏勇敢、叛逆,為所欲為。比如二十八歲的涼夏可以說是個沒有自我,沒有夢想的人,被男友甩掉之後,感覺生無可戀,似乎整個世界都崩塌掉了,可當心智回到十八歲,一切都變得不重要了,在她眼裡,男友不過是個刻板大叔,什麼失戀分手都是狗屁,重要的是追星、自由,以及當畫家的夢想。

對於觀眾來說,正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事產生了不同的反應。最終,因為十八歲的出現,涼夏重新拾起了畫筆,改變了人生軌跡,成為了著名畫家。

同樣的還有,電影《黑客帝國》中,當渾渾噩噩的男主尼歐,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其實是虛幻時,開始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世界,成為了整個世界的救世主;在電影《永無止境》中,窮困潦倒的作家埃迪因為無意中吃了藥丸激發了大腦潛能,開始以全新角度看待整個世界,並逐漸施展自己的抱負,最終成為了成功的金融學家和政客。

如果以上是一種模式,那這種模式就是,一個人,因為某個特定的觸發器,看待問題的方式發生了極大改變。所以不妨如此舉例:

如果醫生告訴你,你得了癌症,過不久就要死翹翹了,現在你怎麼辦?

如果父母告訴你,你不是他們親生的,你只是他們從福利院抱養的孩子,你會怎麼想?

如果你突然彩票中了獎,擁有上億的獎金,你要怎麼安排這筆錢和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因為什麼變故,突然失去了雙手,你又該怎麼辦?

當我們生存的環境改變了,當我們所處的地位轉變了,當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轉變了,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

在百度貼吧有個帖子叫《瀕死者日記》,貼吧作者被診斷為「蝶竇癌」,在他片段式的碎語中,能明顯地感受到對於親人、對於同事和對身外物的表現及處理方式的轉變。絕望等死之後,醫生最終給出的病理報告診斷癌症為良性,作者幸運地恢復。

在帖子最後一條中,他留下一句話:「原來這個世界是可以變美的,關鍵是自己怎麼看。在將來的歲月里,也許我還會自卑,有可能10年、20年甚至一直到離開,但我會盡量讓自己少些抱怨多些努力」。

另外,微博上有位網友po了自己的經歷,因為不自愛染上了性病,在無休止的治病、疼痛和難以啟齒中,只希望重新擁有普通正常人的生活。

發現了嗎?同一個人,因為一個事件或者一個境遇的觸發,思想發生了巨大轉變。

以上都是在極端狀態下產生的對事物看法的轉變。而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生活中,這種轉變其實無處不在,只不過,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

- 03 -

對事物看法的轉變在現實場景中特別有用。

有人用它來改變社會服務。比如在地鐵中加入顯示器矩陣,提醒乘客列車即將到站的時間,人們便從盲目等待和對不可控的焦慮中,轉變為「自以為的可控狀態」,從而不再焦慮;同樣地給紅綠燈加上倒計時也能起到這樣的效果,從而減少因為焦慮造成的交通事故發生概率。

有人用它來實現廣告營銷。比如「鑽石陰謀」。人們都以為鑽石貴重是因為它的稀缺性,而事實上,只是早有人人為地控制了它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等渠道,並為其賦予情感意義,大肆宣傳「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讓人們把鑽石看作是情感象徵。這個案例成功到,即使今天這個陰謀被揭穿,很多女人對鑽石的渴望也不會減少,很多男人也不會因為鑽石本身沒它表現得那麼值錢而拒絕買鑽戒。

有人用它來進行自我調節。比如把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來過,或者為自己寫下墓志銘,「如果我就要死了,我要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才能讓我不後悔度過餘生。」比如失戀的人如何走出失戀陰影;家庭不幸的人如何對待這種不幸;比如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為什麼有的人迎難而上,有的人不斷消極抱怨;比如被人坑的時候如何從容應對。

在我們剛剛舉的各種例子中,都存在一種情況,那就是,人物雖然改變了對事物的看法,但這些改變都是被動的,他們需要「觸發器」。有沒有不需要「觸發器」就能直接控制自己的思維,轉變對事物的看法呢?

有的,那就是轉變對事物的認知。被動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並不代表我們對事物本身甚至我們自己擁有清楚的認知。而如何才能轉變對事物的認知呢?我們需要一種能力,叫做元認知能力。在下一篇文章《如何利用思維盲區和知覺空隙訓練自己的高級認知能力》中,我將具體說明。

---------------------------------------------

同名微信號 # 覺己 #,不怎麼更新。

推薦閱讀:

正因為你無所不知,所以才一事無成!
雌火雞——固定行為模式
最高明的撒謊者,他們從不撒謊
語言與認知
「睡後收入」480萬?你的「窺私慾」到底是如何被營銷利用的? | 小的研究院*003

TAG:行為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