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而動

女兒買了部蘋果手機送我。

網是好東西,它無論巨細地網路著人間事。

好手機更是好東西,它容量大,速度快,隨時隨地傳遞著各種各樣的信息。

我在這小城住了幾十年,卻不知道它是一列火車的始發站。

從手機上,從網上,我知道了8171次列車的情況,那是一則新聞報道。

它是目前國內僅存的還在運營的三列綠皮小火車之一。

但在「智行火車票」上卻查不到它的購票方式。

我是個說走就走的人。

這次出行的目的是為了也許即將消失的綠皮小火車。

這些年,公路的發展,高鐵的發展,航線的發展,使人們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

小城的高鐵站在城外,火車站在城內。

我有好多年沒到過小城的火車站了。

它還是老樣子,一間大廳式的屋子,裡面包括了候車室、售票處、問詢處、警務室、衛生間、小賣部。

大廳里沒有多少候車人,椅子沒坐滿。

我到售票處的窗口買票,遞進錢去。

我說:1871次,到沁縣。

售票員接了錢,一手找零,一手操作電腦,然後連錢帶票地遞出窗口。

我看了看票面,地點無誤,無座號,票價10.50元。

上了車,我才發現這趟車只有三節車廂,都是卧鋪,乘客可以隨意坐卧。

車廂里,紫紅色皮革包的鋪位上沒有被褥,沒有窗帘,沒有茶爐,沒有廣播室,沒有售貨的小推車。

那日,開車時,整列車有九名乘務員,三十四個乘客。

車,走走停停,在沿途的村鎮。

不斷有人上車下車,多是停靠站附近的農民,他們攜帶著用編織袋裝的農產品,撐得袋子鼓鼓囊囊的是核桃和紅薯。有一個袋子上印有「內蒙土豆」字樣,裝著大蔥,想那袋子是從幾千里外周轉而來。

有年輕的鄉下女人穿戴的很鮮亮,黑彈力褲,鵝黃色內衣,大紅風衣裹了身體,系了一條花絲巾。她坐在靠窗的摺疊凳上,目光漠然地看著窗外。有個四五歲的男孩是她兒子,他上車後就沒消停過,叫著,從車的這頭跑到那頭,再從那頭跑到這頭,路過母親時,有時會用手突然拍她一下,又跑走了。

很多的時候,我站在車廂的銜接處抽煙,透過車窗看外面掠過的景色。

與鐵路線並行的不遠處,有斷斷續續的施工工地,車上的人說,那是在修高鐵線路。

深秋了,往日的荒山禿嶺,因為植物色彩的變化,竟也顯得奼紫嫣紅。有葉子完全紅了的樹,像一柄火炬。葉子黃了的樹更吸引目光,它自帶陽光似地閃爍不已。穀子和高粱還長著,遠看,谷地像一塊塊橙色的毯子,高粱則像戴了紅帽子排列整齊的隊伍。灌木和野草的顏色更複雜一些,以灰綠為主,襯著黑褐了的枯草。

一些小的山村在谷底,在山坡,遠看寂靜無人,很孤獨地存在。

有時,我會走到車尾,那裡有一道玻璃門,能看著來路漸漸遠去。

車上不供開水。

我和列車長聊了幾句,竟彼此熟絡起來,他從一個粉色塑料外殼的暖壺裡倒給我一杯水。水是一次停車時,他提了暖壺下車到鐵路邊一間黃色的小屋裡打來的。

列車長四十多歲,圓臉,眯縫眼,齙牙,表情老是很高興的樣子。

列車長跑這趟車十八年了。這車是柴油發動機,每日往返一個來回,近四百公里,要用五千元左右的油。線路的運行,主要服務於沿線工作的鐵路職工。當然,也為沿途的老百姓服務。有的山村離公路很遠,坐汽車不方便。再說,山裡人不富裕,這趟車的票價很便宜,24 年沒變。

我說:這麼少的乘客,乘務人員工作清閑,影響工資嗎?

他說:影響不大,少了點兒補貼。其實跑這趟車很好,早上出發,晚上就回家了,老婆孩子都能照顧到。跑快車,跑動車,出去就是幾千公里,遇上家裡有急事,插上翅膀也飛不回來。

乘務員是個中年女人,收集過一次車上的垃圾。其它時間,她有時在車廂里走走。

考慮到返程車在終點只停留一個多小時,太匆忙了些,我打算在沁縣住一宿。

沁縣,我以前聽說過,因它種植一種極品小米「沁州黃」。在歷史上,那米曾是貢米。除此以外,我再無更多了解。

山西是個缺水省份。我去過不少偏遠的山縣,它們給人的印象都是依山卻不傍水,地貌乾旱而貧瘠。於是想,沁縣也不過如此。

我以為,到了沁縣,在縣城裡轉轉,看看,此行就基本結束了。

當天的下午和第二天的上午,我除了轉了看了縣城,還在縣的周邊遊玩了一番,穿越於古城池、古烽堠、古驛道、古聚落、古建築……之間,發現它竟是一個逐漸顛覆我原有認知的奇蹟般的現實。

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條山之間有塊古老的土地,它叫上黨。上黨的版圖像一片銀杏葉,三條葉脈似三條河流,西、南、北匯合在一起,形成濁漳河。其中發源於沁縣伏牛山麓的小漳河流經沁縣,不因其大,而因其遠,在縣境內有了八湖九河,所到之處,水水相連,草木森森,土壤肥沃,綠蔭如帶。

縣城臨水而立,依靠龜山和二郎山,乘車繞城而行,過北海、西湖和南湖,有種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感覺。出了縣城,無論什麼方向,在迴旋盤桓的路上賓士,不定什麼時候,轉過一個山,穿過一座森林,越過一片田野,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汪水域。荷花開過了,滿湖的荷葉還鬱鬱蔥蔥,在水上隨風搖曳。一路行,看著水邊的垂釣者,看著水上打魚的船,看著一排排漂浮的蝦籠蟹籠,我不時恍惚,以為自己穿越到了南方的某個水鄉。

途徑一個叫「南涅水石刻陳列館」,偶爾聽同車人說它的石刻與大同雲岡石刻同時代誕生,不同的是,大同雲岡石刻是國之力造就,南涅水石刻是民之力造就。如此,我下車。

根據以往遊歷的經驗,很多美好的地方在不經意間會擦肩而過,也會因為偶然的駐足與它相逢。陳列館一個大門,門裡南中北三個大院。院落仿明建築,飛檐斗拱,碧瓦灰牆。還沒看到什麼,身邊就被幾個嬉鬧的孩童圍著轉了幾圈,然後,他們就跑進一個院子。我也跟著他們進了院。在院里,孩童們繼續嬉鬧,兩個像他們母親模樣的女人在一個水龍頭下洗衣服。她們抬頭看了看我,像看她們的孩子一樣,熟視無睹。一個原本清幽的場所顯得很喧囂,像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民居。我懷疑那幾間陳列館裡會有什麼樣的藏品。之後,我進了一間又一間的展館,所看到的石刻極大地震撼了我。每一間屋裡,都密集地擺放著北魏至北宋時期的石刻,佛像和佛塔最多,數以千計。佛像高的四米多,矮的的一米多,或坐或立,神態各異。最吸引我的是佛塔,又叫造像塔,三米多高,由七層或九層獨立的塔身疊加而成,每層四面開龕,龕里是雕工細膩的佛、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梵文、建築、帷幔、花草樹木、鳥獸魚蟲……滿眼的繁縟華麗,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另一院的展館裡是石碑和墓志銘,二百餘座,上面有熟悉的歷史人物的手書痕迹,我僅知道皮日休、陶淵明、狄仁傑、武則天……

夜宿農家。

晚餐吃農家飯,素炒土豆絲、涼拌黃瓜、蒸紅薯、煮笨雞蛋、小米粥。

小米粥確實好喝。

糧食的口感主要取決於生長它的土地、水質和氣候。

沁州黃小米種植于海拔千米以上,土質偏鹼,日照充足,雨量適中。谷穗成熟期晝夜溫差18攝氏度。如此,谷穗不鬆散,發硬,碾出的米浮了一層細糠,熬的粥,香氣撲鼻,入口無物。

還意外地吃到一尾鯉魚,是附近湖裡的魚。因為本地人不怎麼愛吃魚,農家女說自己也就不太會做魚,只放了蔥姜蒜和鹽煮了煮。她端魚上桌時一臉抱歉的表情。我吃了,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在黑龍江鏡泊湖吃過的魚。那日,在一條木船上,行到水中央,艄公用網隨便捕撈了幾條魚,剖洗凈,放在一個架了柴草燒的鍋里,加入簡單佐料,煮了煮,吃著極美味。此魚頗似彼魚。

晨起,去院外的田野上散步,四野大霧瀰漫。那霧是從遠遠近近的湖河水域升騰而來,濃濃淡淡,無形拂面,給我一種久違的舒適感,長期生活在城市,我幾乎忘卻了它。

在一個山上,向農民買了幾斤小米。他捂著口袋賣給我的,彷彿在忍痛割愛。

回程的8172次列車,乘客仍然不多。

正是假日。

想到在遠方,在更遠方,那些旅遊於各著名景點的人們,他們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人看人。不禁憑生無限感慨。

豈不知,風景就在身邊。

推薦閱讀:

TAG:旅遊推薦 | 有意思 | 田園風光電影 |